喜欢穿女装的男孩需要治疗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12: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个月的治疗费是9300元,伙食费是1050元。3个月一个疗程,具体治疗时间看情况。”这是位于北京五环外的“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对“男孩角色错位治疗”的报价,他们会用心理治疗、军训、拓展、健身游泳和外出参观等方式来矫正那些“有问题的男孩”。
这些男孩有什么“问题”?
被送去基地治疗的男孩子年纪大概在12~20岁之间,理由千奇百怪,包括注重穿着、显得柔弱、笑不露齿、翘兰花指、说话声音小、喜欢留长发等等。其中有个基地学员的“罪名”居然是保养皮肤、轻声细语和摸母亲的头发——基地的“专家”表示,15岁的男孩不该跟母亲有这种亲密行为,这说明他太过依恋母亲,没有形成自己独立人格,如果没有及时矫正,就会发展成性别角色认同完全错位。
这其实是非法行医
这番话用物理学家泡利的话说,“不但不正确,甚至连错误都算不上”。爱迪生发现6000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那是错误。而不顾如今心理学的进展,用早被抛弃的百年前的“弗洛伊德哲学理论”来“治疗孩子”,那是非法行医。
首先,喜欢穿女装的男孩未必是“性别错位”。 哪怕真的“性别错位”了,“错位”本身也不是心理疾病,倒是亲友与周遭对此的反对、歧视等消极反应会引发心理疾病。如果一个性别焦虑症患者去求医,他需要治疗的也不是“错位”,而是可能发生的焦虑、抑郁等。
什么是跨性别者?
我们一出生,父母医生等人就替我们定下了性别,那个性别叫“出生性别(natal gender)”。虽然没得挑拣,但大部分人长大后都能接受自己的出生性别,叫做Cisgender,勉强可以翻译成“顺性别者”。不能接受出生性别的这群就叫“跨性别者(Transgender)”。
跨性别者心理上抗拒自己的出生性别,但未必做变性手术。如果做了变性手术,生理上直接变成另一个性别,就叫“变性者(transsexual)”。还有一群心理上没觉得自己生错性别,单纯只是觉得打扮成其他性别很开心的,叫“易装者(Transvestite)”。很多伪娘只是易装者而已。
跨性别者≠同性恋者
很多人会搞混跨性别者和同性恋者,其实,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是两回事。性别认同是“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性别”,性取向是“你对什么性别感性趣”。LGBT(女同性恋者Lesbian、男同性恋者Gay、双性恋者Bisexual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一个集合用语)里,LGB是小众性取向,T是小众性别认同。一个人如果出生性别是男性,但选择成为女性,同时对男性感性趣,就是一名异性恋的跨性别者。
是“焦虑”,不是“障碍”
左撇子与同性恋都曾被认为是“毛病,得治”。跨性别也不例外。
1948年,美国有个“被困在男性身体里的女孩”,她的幸运之处在于,拥有一个希望帮助而非“矫正”自己孩子的母亲。正是这个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找到了著名性学家金赛(Alfred Kinsey),也引发了研究界对跨性别者的兴趣。1980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II)首次将“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正式列入疾病中,理由是虽有争议,但倘若不列入,跨性别者就难以获得与之相关的医疗保健服务。2013年,这本汇集诸多研究成果的手册出到了第五版,当初的“性别认同障碍”早已变成了“性别焦虑症(gender dysphoria)”,诊断标准必须满足“在出生性别与自己感受/表达的性别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烦恼,或明显削弱了在社交、学校、职业等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如果没有烦恼,没有功能削弱,就什么也不用治。
造成性别认同障碍的因素有哪些?
性别认同的形成非常复杂,绝非是“自己瞎想出来的”。早在1999年,荷兰研究者就发现变性者与非变性者的大脑有解剖学结构差异。2011年,英国一个双生子研究发现,性取向的遗传度是25%,童年性别错位的遗传度是31%。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先天后天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性别认同。但要问得更具体些,比如发育、内分泌、神经系统和爸爸去哪儿又分别有什么影响?抱歉,研究数据太少,难以得出结论。
《手册》最后给性别焦虑症列出的可能风险因素少得可怜——环境?有长兄的男孩似乎更可能性别焦虑。遗传?只知道那些在46条正常染色体外多出一对XY染色体的Swyer 综合征患者,如果在胎儿阶段暴露于高雄激素环境里,出生后又被当成女性养育,那么性别焦虑的风险会上升。
由于2~4岁是性别认知形成的重要阶段,确实很多人猜想这段时间的家庭环境会改变未来的性别认知。2012年美国一个研究发现,儿童的性别错位(Gender Nonconformity)可能源于与父母关系疏远、遭受虐待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不过,研究者也指出,注意孩子的性别错位问题,是因为那是“孩子可能处在糟糕环境里”的指标,儿科医生和社会遇到时要注意这样的孩子是否正遭遇家人虐待,是否需要介入干预。研究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不受伤害,不是为了让孩子“从错变对”。
如何发现孩子是否存在性别焦虑?
据统计,出生时是男孩子的,性别焦虑症患病率在万分之一左右。出生时是女孩子的,性别焦虑症患病率在五万分之一左右。
如果注意观察的话,早在2岁时,部分小孩就会表现出性别焦虑症。如果强迫有性别焦虑症的小孩打扮成出生性别,他们可能会剧烈反抗,拒绝上学,也不跟小伙伴玩。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征开始发育时,有些孩子会希望把这些性征藏起来,有的男孩刮腿毛,有的女孩硬束胸。到了成年时,有些人甚至会厌恶自己的生殖器官,不愿被伴侣看到或碰触。
孩子性别焦虑了,怎么办?
遗憾的是,目前对干预手段的研究结果不多,用APA的话说,“缺乏足够长时间的追踪研究”,因此难以判断。而家长目前最好的办法,可能是先对小孩采取“观察式等待”。据统计,男孩小时候如有性别焦虑症,持续到成年的几率大概在2.2%~30%。女孩小时候如有性别焦虑症,持续到成年的几率大概是12%~50%。可见,大部分性别焦虑症其实会随着成长消失。只要倾听他们曾经遭遇的委屈和无措,为他们提供一个友善的环境。等成年之后,跨性别者通常能更好地让自己和外界和平共处,比如易装改名,结交同样心理性别的朋友,于是更少抑郁,也更少焦虑。
如果性别焦虑症一直难以缓解,可以先选择激素疗法,帮助抑制那些“不想要”的第二性征,加强一些“想要”的第二性征。据2011年美国在400个变性者身上的研究,那些接受激素疗法的变性者,抑郁、焦虑、压力都更少,生活质量则更高。
如果激素疗法还不足够,接受完整专业的身心评估后,评估结论是变性手术会改善心理健康情况,那么就应该鼓励性别焦虑者进行变性手术。当然,手术前必须先处理好其他可能存在的心理疾病,确保手术意愿真实可靠。再强调一次,“跨性别者”必须是清醒状态下不适应自己先天性别的人,受其他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影响而“相信自己是另一性别”的不算,还有人因为审美或者健康原因接受阉割,也并非真正的跨性别者。
以上,就是目前APA对性别焦虑症的治疗建议。
所有的治疗——行为疗法也好、谈话疗法也好、药物也好——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人的幸福水平,不是让人去符合一个“正常之模板”。那些致力于让别人痛苦地变“正常”的人,应该先治疗自己的狭隘与无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