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我们敢吗?我们能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01: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陶行知先生在1919年4月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第一流的教育家》。在这篇文章里他这样说:“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第一种不必说了,第二第三种也都不是高尚的。以我看来,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这两种要素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陶行知是践行了自己的主张的。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从根本上来说做不到这两点。原因在哪?
第一,我们的教育与教育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同的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
卢梭说:“教育是培养既能行动又有思想的人。”
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潘光旦说:“教育有两大目的:一是教人认识自己,尤其是认识自己在能力上的限制;二是教人破除成见,少收些成见的蒙蔽。”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好习惯。”
综合上述主张,可以用这样的几句话来概括教育的本质:培养良好的品性,形成独立判断是非和鉴别美丑的价值标准,具备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育理应是激扬生命的教育,但当下的教育追求是什么呢?在“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指引下,在“万般皆,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下,我们教育追求不是以人的发展为前提的,而是以知识的传递为手段,实现走上“人上人”的通途。我们可以理解普通的老百姓期待通过教育改变自己子女的命运,但我们不敢相信:“我的毕业生,三年之后没有几千万就不要来见我”这样的话来自高校的著名教授,它赤裸裸地昭示了教育的功利形态。
再来看一下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也涌现出了一批课改的先行者和弄潮儿。杜郎口的三三六,衡水的吊瓶班……但当我冷静下来思考课改的本质以后,我们发现这些所谓的先行者和弄潮儿不过是在强化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学习的机器,加上媒体的炒作,在利益的驱动下使教育更加变味,离教育的本质渐行渐远,实在让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痛心疾首。
第二,可怕的行政导向
我对一位大姐的话一直耿耿于怀的。她说“我们要培养有政治头脑的教育家”,我曾经为此写过一篇文章。今天再看这句话,它和陶行知先生的主张是背道而驰的,也是作为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最瞧不起的一类人物。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根本看不到中国教育的希望。联想到有些地方在搞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我觉得十分可笑,教育家觉得不是培养出来的,教育家一定是有思想的实践家。
合乎规律的教育,是教育去行政化,去功利化,只有当教育在一种自由宽松的和谐环境中开展的时候,教育的春天才会来临。
第三,知识分子本身的弱点
我国的知识分子,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历来没有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真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们在教育界做事的人,胆量太小,对于一切新理,小惊大怪。如同孩子见生人,怕和他接近。又如同小孩子遇上了黑房,怕走进去。究其结果,他的一举一动,不是乞灵于古人,就是仿效外国。也如同一个小孩子吃饭、穿衣,都要父母帮助,走几步路,也要人扶着,真是可怜。”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有渊博的学识,要有追求教育本质的理想,要有冲破藩篱的勇气,要有“不怕艰辛、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的精神,要有“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胆气,要有“把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发现起来”的干劲。我们的教育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但这实在是任重道远。
2013年8月16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