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价急涨,石油巨头干了什么?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02: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活必需品正在掀起一轮涨价潮。自去年以来,大米、奶粉在内的不少生活必需品都是涨声不断。近期,国内液化气价格又呈现急速上涨的态势。主流炼厂液化石油气价格每吨普遍上涨1500元左右,涨幅高达30%。在收入增速缓慢和真实通胀高位运行的当下,普通民众自然会对短时间内液化气价格的快速上扬忧心忡忡。
每年2月中下旬之后,由于国内炼厂检修增多,尤其是春季集中检修时期的到来,液化气市场供应量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价格确实也会相应上涨一些。
检修年年有,但是今年这时候的液化气涨价和往年有所不同。其最核心的就是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因素显得尤为扎眼。正因为如此,具有公共部门特征的石油三大巨头,本来应该为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液化气价格稳定负有一定的义务。但现实却恰恰相反。
3月7日,中国城市燃气协会高调向石油巨头开炮,指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炼厂液化气供应减少导致供需矛盾加剧,引起了液化气价格的迅速上涨。事实也确实是如此,高油价之下,各大炼厂纷纷调整了生产结构,液化气产量大幅减少,增加了利润丰厚的成品油产量。尤其明显的是民用液化气实际供应量减少幅度更为巨大。
而且今年初国际石油价格持续站稳100美元/桶,并且至今仍然处于上升周期,发改委在2月9日也刚刚上调了国内的汽油和柴油价格。据测算,调价之后液化气出厂价也因此涨价空间增大。
固然,支撑气价高位的因素不少,但是就以共和国长子自居的石油石化三大巨头,在眼下的气价飙升过程中袖手旁观,乃至推波助澜则明显有违其国民经济支柱、稳定市场价格的初始定位。要知道,一直以来各方形成的共识是央企作为公共部门,其存在的正当性,不在于其有多大的盈利性,而在于其能否促进国民福祉的最大化。面对不断攀升的气价,“央企红利”的应有之义就是让国民至少拥有价格趋于稳定的预期,而不是反而减少供应量,以谋取民生损害带来的经营收益。
当此非常时刻,央企大佬们仍然只盘算自身的那点利益,而置通胀反弹和民生于不顾,确实有违其国民经济支柱的定位。“两会”之际,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还在对央企赞不绝口,但这种赚钱模式着实难以让民众拜服,只会进一步地证明“国企老总会赚钱所以薪水高”的推论是何等的荒谬。
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也显示了不好的预期,而且在伊朗核问题等地缘政治走向不明晰的情况下,国际油价维持高位是必然,且随时有可能突破上一轮油价的最高峰值。因此,单单从原油价格角度而言,目前的气价难以出现回落。这也是近一段时间气价持续上扬的最重要原因。如果石油三大巨头继续减少液化气的供应,只怕国内液化气价格难以实质下行,液化气市场供求情况可能会更加严峻。
从宏观经济趋势而言,这一轮的气价“涨涨不休”有可能较快就传导至CPI链条。在官方CPI数据刚刚下行之际,生活必需品等的纷纷涨价,会不会让刚刚纾缓一点的通胀形势随时卷土重来。如此就可能严重掣肘经济的正常转型,财政货币政策也难以展开拳脚将主要精力放在结构转型之上。
是的,一直坐享垄断地位和政策红利的央企,也到了做点于民有益的实事了,过度地与民争利最终只能伤人伤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