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谁还关注民间戏剧?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03: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间:2005-3-9
几年前,当民间戏剧方兴未艾的时候,戏剧迷都翘首企盼着戏剧市场的繁荣。作为院团戏剧的有益补充,民间戏剧一下子丰富了以往由北京人艺和国家话剧院不得不“垄断”的舞台,而很多自由组合、民间制作的戏剧如木头(尹韬)导演的《天上人间》、杭程导演的《丑儿的春夏秋冬》确实也获得了业内的好评和不错的票房成绩。
但是,几年之后的今天,民间戏剧的实绩和走势如何呢?台湾表演工作坊的赖声川导演曾忧心忡忡地警告,许多人把剧场当成又一个投资赢利点,这相当危险。而回头看近期北京戏剧市场,我们不愿看到的预言应验了,民间戏剧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像曾经讨论过的民营资本的“原罪”问题一样,我们也需讨论民间戏剧的“原罪”问题,民间戏剧是否也从一出生就先天不足呢?
首先,做戏的人大多无法左右投资者,而投资者又多不太了解戏剧创作,同时,目前没有能够很好地引资、包装、制作话剧的中介服务机构。这就使得不少民间戏剧从开始就错位,也使民间戏剧的投资者难以得到回报。
其次,剧场在现阶段仍是稀缺资源,北京的剧场场租一直居高不下,首都剧场的场租今年还上涨了。几乎每一部民间戏剧的首要问题和最大预算都是场租。
最后,戏剧艺术仍是小众艺术,北京的话剧观众比较乐观的估计也就只有一万人。这里的“话剧观众”指的是有比较多的观剧经验、比较好的观剧习惯和比较独立的艺术判断。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在短期内收回成本,很多民间戏剧都争打“明星”牌。使用一些毫无戏剧经验的歌星、模特和电视剧明星,把剧场变成了明星见面会现场,而“明星牌”只会越打越疲劳,一些“贺岁剧”的票房就证明了这一点。
面对如此虚火的市场,一批有着艺术使命感的戏剧人正在开创第三条道路。杨婷、郭涛、陈建斌等一批戏剧人,将以独立创作、自筹资金的方式亮相于2005年的戏剧舞台。话剧不是谁都可以肆意胡来,却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更非小圈子的自娱自乐。话剧需要也欢迎各种力量的参与和介入,但前提必须是:了解并尊重话剧艺术的自身特性,爱戏剧,爱剧场。
不久前,英国《DailyStar》透露,包括小甜甜布兰妮、帕米拉·安德森和帕丽斯·希尔顿都想参加奥斯卡颁奖典礼,但被主办单位断然拒绝,理由是:不想让这场有水平的晚会,变成低俗的市场聚会。其实杨婷们的出手无意也无法拯救谁,他们只是表示了话剧人应有的坚守态度。
这两年,无论是希腊的《安提戈涅》,还是爱尔兰的《等待戈多》,抑或以色列的《安魂曲》、日本的《狂恋武士》,其完美的艺术呈现让观众如醉如痴之余,更让我们见识了他们的安静和纯净。他们或许在本国也不算有钱的艺术家,但他们似乎已经忘却“此生”,而抵达剧场艺术的“彼岸”。
这令我们多么羡慕、羞愧和感动。如果你爱戏剧,请你发誓:你将终生尊重剧场,并用一生身体力行。
朱孔阳(北京剧评人)
文章引用自:http://www.23tg.com/xinwen/20050309/23tg_41319.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