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一下文化“老字号”如何?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03: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州的二手书店“文津阁”正在“大清货”,准备于本月底关门。对广州书业稍微关注的人,都知道“文津阁”吧。关门的直接原因不是店主不想做了,而是租金的翻倍增长,招架不住,没法做了。
作为“文津阁”的老主顾,看到同城媒体无不大做文章的这则消息,未免有一丝怅惘。钱谦益当年卖掉自己的藏书,有“李后主去国,挥泪对宫娥”之慨。夸张地说,那种比较凄凉的心境,多少有了体会。2013年开始中央财政开展实体书店扶持试点,试点范围如今已扩大到北京、上海、广东等12个省市。今年4月,这笔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进行了申报,意味着全省的实体书店均可根据相关规定申报扶持资金。且广东从2013年开始,每年也设100万元基金以奖代补扶持民营书店。“文津阁”对这些情况不大了解,还是因为僧多粥少排不上队,申报未果?
有人说,二手书店的历史、数量和分布,是一个城市文化厚薄的尺子。我倒不愿上升到这样的高度,但“文津阁”的离去,使爱书人少了一个心仪的去处毕竟是实。二手书店的作用不同于新书店,新书现如今在哪里都可以买到,旧书则不然。诚然也有“孔夫子”一类的网上旧书店,但终不及现场挑选保证品质。比如说我就十分忌讳书里被无论什么颜色的笔给划过,二手的嘛,曾经的拥有者很可能读过。这一点,网上旧书店可能没法办到。而且,网上购旧书,也没有那种骤然之间相遇的喜悦。买本书还这么多事,算是毛病吧。从我对“文津阁”书籍痕迹的观察,不难推断出它们的主要来源:一个是出版社的库存,一个是各种图书馆的清货,一个是前人藏书为后人处理,再一个是废品中的沙里淘金。我最青睐、也买得最多的是第一种,这种书仅仅是放旧了而已。
二手书店的价值,应该说很少为现代人所关注。北京三联书店正在陆续推出的“闲趣坊”系列,其中一册就是《旧时书坊》,不乏学术大家的文字。书中记录的不是旧时的书店,而是旧时全国各地的各种旧书店。作者们逛旧书店,似乎成了不可或缺的人生寻常经历;而落笔的每个人,都无不流露当年如何“淘到宝”的那份得意。今天指望在旧书店遇到宋椠元版纯属奢侈之想,遇到了,也囊中羞涩。但今天有今天的选择。比如有一些想要的书从前出过,没有再版,只有寄望于淘到旧书。或者,从挑剔的角度说,不少再版书的品质并不如原来。我觉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的出版物品质颇佳,纸色与墨色非常协调,不刺眼,再加上铅字的凹凸感,翻起来十分舒服。所以我在十几年前买的“三言两拍”等新书,因为有了“文津阁”,全都陆续换成了“放旧的书”。此外,还淘到了不少学者的论文集子,吴晗的《灯下集》、白寿彝的《学步集》、冯其庸的《逝川集》、胡绳的《枣下论丛》,等等。从文章的时代“局限”看,这些集子没理由再版,再版了也会成为“洁本”。而“原本”却是我们理解、全面了解这些著名人物必不可少的第一手材料。
“文津阁”已经经营了十年,就其影响而言,该算文化“老字号”了。这些年来,我们对“老字号”十分关注,但往往局限于经济领域的,如实体书店等文化领域的,似乎还是缺环,二手书店就更不用说了。“文津阁”已矣,但有关方面是否应该借此关注一下文化“老字号”。我给“文津阁”戴上高帽子,肯定有情感因素在内,别人大可不予认同,然有关方面何妨拿出行动,借此在全市乃至全省普查一下、认定一下文化“老字号”?苟如是,“文津阁”也算死得其所了。
2014年7月16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