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救赎记者们受伤的灵魂?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03: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数以万计的新闻记者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四川地震灾情严重的地方采访,成为抗震前线最为活跃也最受关注的群落之一。中国青年报在此次大地震中派出的记者有16位,而在地震发生之后主动要求上前线的记者多达30多名。
有关地震的采访和报道告一段落之后,这些在前线的记者回到报社和报社的编采人员有了一次近距离的交流。在讲述采访过程和采访感受的时候,我发现很多记者目前的心理状况十分令人担忧。
重庆记者站的记者田文生是最早进入灾区的记者之一,地震发生之后,他在第一时间后进入北川、汶川采访,在13日他到达北川之后,就开始经历情感的重创和挤压。
正如他在文章描绘的那样,眼前的一片悲惨景象让一个七尺男儿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噙着泪水爬上那堆废墟,听见脚下传来一位老太太微弱的“救命”声,我大声呼叫,救援者循声到达,开展救援。
次日,我再次来到这里,显然,老者并未获救,却听不见她的声音了。以一名记者的理性,我本应接受如下事实:大型救援机械进不来,是无法救出废墟深处的人的,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但我刹那间丧失了理智,一批志愿者从我的眼泪中相信了“下边有人”的话,和我一起开始试图徒手搬开那些彼此压制的水泥预制板,我左手无名指被压出了血,运动鞋也裂开了胶……可是,我们失败了。”
他亲身经历的这样的事儿不止一次。一些生命眼睁睁的在他的眼前消逝。而在一些学校的废墟里,他亲眼见到了很多孩子遇难的遗体,那些孩子有的抱成一团,有的腿被压断成两节,现场惨不忍睹,让人看了悲痛欲绝,无论是谁都难以压抑和控制住眼睛中的泪水。
在座谈会上,田文生哽咽着,断断续续地诉说,时不时的压抑着自己。他甚至说起自己做的噩梦:一辆呼啸而来的火车迎面开来,废墟下面几个孩子惊恐的面庞突然出现在眼前......
田文生说:“我宁可自己从来没有到过北川”,他说出的这句话可能也是很多新闻记者共同的感受。重大历史事件往往给记者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但是面对于这样的灾难,看到家园被毁,我们宁愿不写这样的文字,宁愿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而我的另外一位记者林天宏在到映秀镇采访的时候遇到了冒着生命危险要把儿子遗体背回家的程林祥。在蜿蜒的山路上,这个背着儿子回家的男人形象一下子击中了他。在别的采访结束后,他和摄影记者贺延光追访到了程林祥的家,并记录下了这个家庭的心路历程和整个故事。该报道以《回家》的题目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发出之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无数人为之流泪。
林天宏说,自己在写作的时候,无法控制情感的堤坝,他怕别人听见,自己裹着被子嚎啕大哭了两次,那些痛心的场面已经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其实,除了记者以外,灾区以外的人们,仅仅看到电视画面就已经坐卧不安。而救援人员、医护人员、新闻记者及志愿者们,每天在灾区不仅近距离地看到惨不忍睹的画面,而且直接听到、嗅到、触到死亡与伤痛,作为血肉之躯的人,他们肯定会有强烈的躯体反应和情感反应。
但职责所在,他们必须压抑和屏蔽这些反应,让自己继续工作。
然而从灾难现场重返平静的生活,救援失败造成的挫折感与内疚,以及种种悲惨场景的刺痛,依然会让他们难以在短时间内自己跋涉出来,因为灾难已经根植在记忆里。
我的另外一个诗人朋友王明韵到达灾区之后,同样无法压抑心中的伤悲,流泪写下了很多诗歌,其中一首诗歌的题目就叫做《学校》,他写道:写下学校两个字时/我的手抖动得像6.4级余震/写下这两个字时/我必须用牙齿咬紧嘴唇/才能沁住眼睛里的泪水/这所学校的名字叫聚源中学/有1000多名学生/880死亡/而周围的房子无一间坍塌/只有学校沦陷了/像一个陷阱/孩子 花朵 未来/都被埋在了废墟里/我缓缓脱帽/以父亲的名义向他们默哀......
“太难过了,几次,我们几个大男人都在现场嚎啕大哭!”王明韵说,“回来之后的很多天,他都难以从这种伤感的情绪里面抽身而去。”
我深深理解这种感受。心理学专家说,人类具有的一种宝贵的能力,在英语中叫做“Empathy”,中文译作“共情”、“同感”、“神入”或者“同理心”,这种能力使人可以对他人的处境和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因此与他人形成心理上的联结。正是共情能力,让人类能够超越血缘、地缘,相互帮助和扶持,分担痛苦,分享欢乐,甚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正是这种宝贵的“共情”能力让我们可以因为别人的伤痛而落泪,难过、甚至自责。
外地记者们回家几天,我们更多的是认真聆听,对于他们投以信赖的目光,用微笑进行无声的表达。我先生是心理学硕士出身,他在心理疏导这一块也颇有心得,他说,如果这些同事需要,我可以帮助他们找几个专家看看。我想,也许,这是最实际和最有成效的帮助。
矿难、洪水、雪灾、地震......这些突发的灾难,总会成为一些人生命中的难以承受之重,记者也是血肉之躯,一个好记者肯定是心存大爱的人,在新闻记者的培养和岗位培训时,其实,我们缺少了心理辅导这一课。而大灾之后,如何给包括官兵、志愿者、医护人员和媒体记者在内的社会群体减压和进行心理疏导,是全社会的公民都有必要了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