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仁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6 | 2019-11-13 14: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假仁假义.比如三顾茅庐时,刘备说:如果先生还不出山,百姓的日子都没法过了.其实,当时百姓的愿望是天下一统(谁统一了无所谓,只要不是暴君就行),曹操不是什么暴君,诸葛亮的出山阻止了天下的统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9-11-13 14: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备一生最大的特点应该就是仁了,关于刘备的仁,也总被人说成脸皮厚,假慈悲,笼络人心。那么我们先从刘备尚是一无名小卒时说起:刘备任中山府安喜县尉,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在汉末那个政治昏暗的年代,刘备能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百姓。实在难能可贵,你们就想下如今这个年代能有几个清官?就知道在那年代能作为一个清官就已经很难得了,已经有卓然出众的志向了。北海解围:太史慈得脱,星夜投平原来见刘玄德。施礼罢,具言孔北海被围求救之事,并告之:闻君仁义素著,能救人危急,故特令某冒锋突围,前来求救。”玄德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乃同云长、翼德点精兵三千,往北海郡进发。——须知,刘备之前与孔融素不相识,尚能急人所急,真英雄也。樊城携民度江:当时老百姓是这样说的“我等虽死,也愿随使君”。之后,众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要知道当时刘备是在逃命,不是在踏青,行的慢了,生命危在旦夕。如果说这也是假仁义,那么,请问,谁能这么假仁义一下,用自己的生命。即使这时刘备考虑到自己的名声等因素,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还能珍惜自己名声的,珍惜仁义的,又有几人?刘备殁前,曾说过的一句话,想必无人不知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没错,你我现在都会说这句话,但是你我能不能第一个说出这样深刻的语言?如果没有这样一颗仁义之心,谁能说出这样的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9-11-13 14: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表面看刘备虽然在实力甚至能力上都逊色与曹操,但他奉行了一条和曹操相反的政策,以宽容、仁德、诚信来对抗曹操的权诈、残忍,恰好成了曹操的“克星”。
最了解一个人的就是他的敌人。能让对手佩服,却不是件容易事。在三国时期,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只有刘备一人而已。
曹操与其说让人佩服,不如说是让人畏惧。他的残暴和谲诈,人所共知,如吕布的评价就是:“曹操多谲,勿入伏中。”这谈不上佩服。只是他善于用兵,是为时人所认可的,如袁绍手下谋士田丰就说:“操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
其他诸人,更很少能得到人们公认的好评。即使是力量最强、资历最厚的袁绍,很多人对他也不以为然,如曹操就很轻视他,说其“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吕布是当时最勇猛的战将,但他反复无常,很难取信于人,加上有勇无谋,败死早在意料之中。如荀攸早就预言:“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 程昱也说:“布何如人哉!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兵虽众,终必无成。”事实证明,这些判断都是正确的。
对于刘表,著名谋士贾诩也认为不足虑:“表,平世三公才也;不见事变,多疑无决,无能为也。”刘表虽负重名,不过是个文人而已,升平之世,或能有为,当此乱世,自保也难。
对这些人物,当时人都有不同的判断,很少见许可之语。唯独刘备,不论是盟友还是对手,对他都不敢轻视。乃至在他狼狈逃窜、寄人篱下之时,也没有人忽略他。不但他的部下如关羽、张飞、赵云、孙乾、糜竺终生追随,忠心不贰,就连如孔融、陈登这样的朋友,也始终敬佩他。陈登甚至举出八个自己最敬重的人,“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刘备位列其中。 袁涣是刘备担任徐州牧的时候征召任用的。后来他投靠了曹操,成为魏国名臣。有一次传言刘备已死,诸将都向曹操表示庆贺,唯独袁涣没有来。这也说明了他对刘备始终心怀敬重。
刘备仁德之名从他担任平原相以后就逐渐流传开来,他在群雄中的地位和声望也越来越高。
首先认可他的是陶谦。刘备对他有救难之恩,他对刘备也非常信任。徐州自古难治,他病重将死,留下遗言,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并非虚语。青徐地方豪霸林立,威望和能力不足,很难服众。刘备所到之处,先收人心,加上宽仁容众,很容易在一个地方扎下根来。他先后两次得到徐州,虽然都没有能够守住,但他一回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绝不是等闲人物做得到的。所以说陶谦很有眼光,他选择刘备,应该说是明智之举。可惜徐州是四战之地,加上袁术、吕布等在旁虎视,刘备实力不足,不能据守,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认可他的是袁绍。徐州人拥戴刘备接替徐州牧的职位,陈登派人向袁绍报告:“天降灾沴,祸臻鄙州,州将殂殒,生民无主,恐惧奸雄一旦承隙,以贻盟主日昃之忧,辄共奉故平原相刘备府君以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归。方今寇难纵横,不遑释甲,谨遣下吏奔告于执事。”袁绍的答复是:“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刘备曾长期在公孙瓒手下,和袁绍是真正的对手,交锋多次。因此袁绍对刘备是有了解的。他说的“弘雅有信义”,当是肺腑之言。有了这一基础,后来刘备兵败投靠他的时候,他出城200里迎接,这可是少有的殊礼,还分拨自己的军马给刘备,让他与大将文丑一同进攻曹操,可见他对刘备的重视。
就连吕布对刘备也是非常佩服的。他走投无路的时候,来投靠刘备。刘备欣然接纳了他。据《三国志》载:“布东奔刘备。英雄记曰:布见备,甚敬之,谓备曰:‘我与卿同边地人也。布见关东起兵,欲诛董卓。布杀卓东出,关东诸将无安布者,皆欲杀布耳。’请备于帐中坐妇床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名备为弟。备见布语言无常,外然之而内不说。”相反,刘备对他的反复无常则不以为然。 随着袁绍、吕布等的败亡,刘备作为一个最大的潜在对手就更加显露出来了。曹操手下的谋士们对此都有深刻的认识。曹操阵营中,程昱是最早判断刘备非平凡之辈的。吕布袭刘备攻占下邳。刘备来投曹操。程昱劝曹操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认为应当借机杀掉,以绝后患。曹操怕失去人心,没有听从。后来曹操派刘备到徐州截击袁术,程昱敏感地认识到刘备必然反叛,因此再次劝说道: “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曹操恍然大悟,派人追赶不及。果然,刘备到了徐州,就杀掉了刺史车胄,举兵自立。曹操攻打荆州,刘备联合东吴。很多人认为孙权必杀刘备,程昱却说:“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程昱的预言再次得到了验证。另一位谋士郭嘉和程昱的看法如出一辙。当刘备来降,曹操以客礼待之,举荐为豫州牧。郭嘉建议道:“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也建议曹操早下手除掉刘备。曹操派刘备出征,他和程昱一同阻止,说:“刘备不可纵”,“放备,变作矣!”和他们看法相同的,还有东吴的周瑜。刘备联合孙权击败了曹操,以左将军领荆州牧,周瑜上疏给孙权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虽然没有劝孙权杀掉,也是想把刘备紧紧控制起来,不能让他得到机会。曹操手下两个最主要的谋士都把刘备看得如此之重,不能说明他们都有知人之明,而是更证明了刘备确实非等闲人物,尽管他当时还没有很大的实力,却已经有了建基立业的雏形,具备了逐鹿中原、和曹操等强敌较量高下的才能和智力。董昭、刘晔、贾诩都是曹操手下第一流的谋士,他们对刘备的评价也和程郭二人一样,甚至还要过之。如曹操派刘备拒袁术,董昭就说:“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翼,恐备之心未可得论也!”曹操说:“吾已许之矣。”后悔莫及。 刘晔曾劝曹操全力攻打蜀国,他进言道:“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刘备刚刚得到蜀国,立足未稳,是进攻的绝佳机会,因此刘晔才出此策。曹操和刘备较量过多次,对他很是忌惮,担心反被所败,没有听从刘晔的建议。过了七天,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曹操才知道蜀国的情况,打算出击,再向刘晔征求意见,刘晔说:“今已小定,未可击也。”曹操击败刘备的惟一机会,就在短短七天中过去了。刘晔和程昱、郭嘉等人都把刘备看作是“潜龙”,如果得到机会,是很难控制的,因此都主张利用难得的机会除掉他。事实证明,他们的意见都是正确的,刘备一旦有了自己的空间,就不再是“池中之物了”。曹操曾经问裴潜:“卿前与刘备俱在荆州,卿以备才略何如?”裴潜回答:“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这段话被一些人认为是对刘备的贬抑,其实也是肯定。诚如陈寿所说: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虽不能做天下之主,但其气度和才略,也使他成为足以和曹操抗衡的乱世赢家。贾诩是曹操手下谋略最深的智囊。他对刘备更加重视。当曹丕问他要统一天下,先攻打吴国还是蜀国的时候,他认为两国暂时都无法攻打。蜀国虽小,但“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加上魏国“无备、权对”,没有刘备和孙权的对手,即使曹丕亲征,“未见万全之势也”,因此主张以德招抚。 轻视刘备的也未必没有人。当初刘备袭蜀,曹操手下的丞相掾赵戬很不以为然,他轻蔑地说:“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必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结果遭到了傅干反驳。傅干说:“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这是当时多数人的观点。天下惟庸人无毁无誉,一两条批评和称赞都算不上什么。但刘备能得到这么多人这么高的评价,就不是偶然的了。当然,最有资格评价刘备的,应该是他的老对手曹操。刘备怕曹操,其实曹操也怕刘备。当曹操得知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的时候,“方作书,落笔于地”,吓得连笔都掉到了地上。因此东吴大将陆逊才说:“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 辛弃疾的词中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这个典故出自《三国志·魏武本纪》。曹操早年一直和其他割据势力作战,很晚才和刘备唱对手戏。但他对刘备的了解,仿佛是刻骨铭心的一样。刘备为吕布所败,前来投靠。程昱和郭嘉等都劝其杀掉。曹操却说:“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刘备当时已经深孚众望,曹操无故杀他,后果要严重得多。这一点上,他比谋士们要高明。但他并非对刘备没有防范之心。刘备在曹营中,曹操优礼相待,经常招呼聚饮,既为收其心,也为观其变。而刘备始终不卑不亢,沉着应对。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把刘备提到和自己相同的地位上。很多人认为是借此来试探刘备,笔者认为也出于曹操本心。这从以后的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刘备借出征袁术的机会反叛,曹操决定亲自征讨。手下的将领们都说:“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曹操回答:“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孙盛《魏氏春秋》记为“刘备,人杰也,将生忧寡人”。)在曹刘相争的开始阶段,刘备接连败北。但赤壁一战,曹操大败亏输,从此就没有占过上风了。曹操从华容道狼狈撤退,侥幸逃出,“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果然不久刘备就来放火,曹操已经撤走了。“刘备,吾俦也”,正好可以作为前面曹操所说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的验证。最了解一个人的就是他的敌人。无论从哪个角度,刘备似乎都不是曹操的对手,为什么曹操还把刘备放到和自己平等的高度上呢。曹操和刘备各有优势和劣势,曹操所长,恰为刘备所短,反之亦然。刘备在实力甚至能力上都好象逊色与曹操,但如他和庞统说过的那样,他奉行了一条和曹操相反的政策,以宽容、仁德、诚信来对抗曹操的权诈、残忍,恰好成了曹操的“克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9-11-13 14: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百姓好啊 曹操打新野,刘备撤军的时候,百姓们都愿意跟着刘备一起跑——实际上不跑没事的,跑了还要受苦。反应了百姓们尊敬他,舍不得他?你知不知道后来曹操的军队真的来了,他不是连张飞、老婆、儿子都不顾了,自己一个人跑了吗?你别信三国演义啊,有时间多看看历史啊!借了人家的荆州也不还,这种人渣还振振有词往脸上贴金呢,假仁假义就真!对百姓好啊曹操打新野,刘备撤军的时候,百姓们都愿意跟着刘备一起跑——实际上不跑没事的,跑了还要受苦。反应了百姓们尊敬他,舍不得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9-11-13 14: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备火烧新野后携民渡江一段,很可以体现刘备的“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9-11-13 14: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靠不住表面功夫 假仁假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9-11-13 14: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假仁假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