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复制链接]
查看75 | 回复75 | 2022-1-18 11: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几年,我们那里一直传着要进行新农村建设,但又一直不见动静,我对新农村的概念一直比较模糊,问了身边的人,他们的回答都不能令我满意。我生在农村,虽这些年离开家乡,漂泊在外,每次回乡的那种亲切感让我知道,乡情是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愫,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像大海的涛声一直都有,只不过有时弱小,淹没在在外奔波的喧嚣里……想家!想家的时候更想为家做点事,我看了一些关于新农村的资料,结合我在农村生活的一点微薄的经验,以及农民工进城后的经历写一点东西。
  农村的问题一直跟土地有关,土地的流转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时候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停过,而且流转的规模越来越大,问题越来愈多。
  土地承包到户之后,大大的提高了人们种粮的积极性,粮食问题解决以后,生产力得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加上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制造的兴起,很多头脑活络的剩余劳动力开始进城打工寻求发展的机会。在外面挣着钱了,种地的意义对于他们而言大大的降低,于是他们的土地开始承包转让,一般是有偿性的承包给亲戚或者熟人,以一亩地200~300斤的粮食产量为对价。土地流转的规模和范围很小。
  到了90年代,上面不合理的税收日益繁重,“三提五统”使得农民种地开始亏本,于是撂荒现象日益严重,政府为了禁止农民撂荒,普遍向撂荒农民征收撂荒费,于是出现了两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一种是亏本转包,承包农户把自己的承包地给他人耕种,不仅不收费反而倒贴100~200元/亩;另一种是承包农户为了逃避沉重的负担,将承包土地一撂了之。对于这些撂荒地,政府不得不出面干涉,由村干部出面将其转包给愿意种粮的大户和个人,承包期限一般在十年以上。这种流转在2002年之后,随着农民种地负担逐步降低,撂荒的农民又回村要地了,于是产生出了农村土地纠纷问题。
  土地的流失是跟土地的承包政策也有很大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土地承包政策造成的。上世纪
  80~90年代由于土地承包权经常变动,使得土地的承包权在短期存在不确定性,一般没有人在耕地上建房,可是2000年以后土地承包期限逐渐延长,2005年政府延长农民的土地承包期限为30年,2008年又出台文件规定承包关系长久不变:这就使得许多承包土地靠路的,特别是靠近主要交通干道的村民,为了做生意及交通便利在可耕地上违章建房,由于政府行政不力,上行下效,以至于原来划分的宅基地已基本无人居住,村子的住宅真正做到了“十室九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靠路而建的住房由于缺乏规划,七零八落且形式各异;再加上乡里为了政绩不切实际的招商引资而大肆征地,没有经济基础的规划,后来反而荒废了大量土地。相对于农民自发性的违章住宅建筑占用土地来说,有关土地的不合理的行政行征地更是造成土地浪费罪魁祸首。
  举例来说:贾岭是一个靠106国道而形成的镇子,南北走向。其中有一届乡政府的领导为了政绩而规划了工业区,环乡路。为此征用了相当一部分农田,由于我们镇的经济发展及人口居住量没有达到与规划指标相匹配的程度,也就是说乡里的规划大大超前了现实经济的发展至少20年的时间,我这么说是因为那些规划现在还在那里成了摆设,环乡路绝大部分恢复耕种,很少一部分种上了树木。这么劳民伤财的做法有什么必要,最后要么成了摆设,要么被恢复了原状。
  再如:2012年我们项城县为了节约土地,出台了“平坟政策”,出发点是好的,如果真做成了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好事,可是在执行上既没有配套的行为细则,在操作上又强制甚至暴力干涉,每个村强征基本农田2亩用作公墓。公墓我见过,现在还有,很简单就是圈两亩农田,拉一圈院墙完事,且不说规划不合理,里面更是毫无设施可言,就是把原来的分散掩埋变成集中掩埋而已,根本起不到节约土地的效果。这样的措施怎么能成功,今年过完春节,整个项城被平的坟墓无一例外的全部被拢起来了,而且示威似的比原来更高更大,占地更多,结果是平坟非但没有成功,反而每个村有两亩的耕地被圈去了。(光贾岭一个乡镇就有30多个行政村,一个项城县得被圈去了多少的土地啊!)这一报复性的反弹这难道仅仅是老百姓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吗?非也!就像很多人说中国的老百姓缺乏法制观念一样,我一直不认同这个说法,中国几千年来都知道“告状”,可是打官司是需要成本的,老百姓负担不起,而非老百姓没有法制观念。据我的调查,就平坟来说老百姓也不是完全反对,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支持的,关键这个敏感的问题没有被上头足够重视,领导们只想着自己的政绩而没有重视这个千百年来被老百姓看的很重风俗;如此作为,随着社会的进步老百姓慢慢形成的平坟意识没有被引导好,反而被上头的粗暴行政给强奸了。
  这些农村的土地问题靠什么解决呢,当然是经营土地的参与主体—农民,可现在的农民都干什么去了呢?答案相当令政府头疼,相当令城市的中产阶级不安,更加相当令答案本身困惑,同时也是中国现在最敏感的问题之一——都变成了“农民工”。
  农民工不仅仅是一个名词,这个词与一个时代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三个字实际就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第一代农民工进城打工,很多是抱着挣了钱回去建设自己的美好农村生活这样一个目的的,打工只是一种挣钱的手段。可是出生在20世纪80、90年代的的农民工则不一样,这是一个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丰裕,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的年代。在他们的名下大多没有分到土地,属于无土的一代。(这跟承包时间原来越长的土地政策有关,目前实行的永久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将使得00后出生的儿童更没有土地。)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农业的生产技能和经验,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城市的生活早就通过电视等大众传媒展现在他们眼前,并成为他们的生活目标和梦想。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很多人来说,自他们走出家门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再想着回家当农民。就此而言,他们踏上了一条进城打工的“不归路”,不管这个结果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但是他们微薄的收入根本没有可能通向城市的生活,他们在城里居留的时间越长,就越发看不到在城市长久生活的可能性。低工资,高房价,高消费,谈恋爱伤害的不仅是身心,更是金钱。这样的情况下,打工的意义忽然坍塌,打工就成了“漂在当下、活在当下”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不能通向任何一个长远的人生目标。
  前进之路依然堵死,后退之门也已经关闭,身陷这种处境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心理、情绪、行为的问题。这正是富士康员工九连跳真正走向不归路的深层的社会性和结构性的原因。这也是工厂老板抱怨这一代人不好管、情绪化、动辄闹事辞工、没有人生规划等问题的根源。
  国家的发展和政策造成了新生代的农民工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口口声声提着城市化进程却在不断的催高房价,在城里上学又面临户籍制度难以逾越,生病之后的高额医疗费用这一系列的问题摧残了他们的生活信心,他们成了社会动荡的因素,成了城市里不受欢迎的人。这是他们的错吗?
  没有了土地,在当下物欲横流,物价横飞的年代里,他们不去打工,拿什么娶妻生子,拿什么养活家人,如果不是生活所迫他们愿意背井离乡吗?他们出去了,由于户口的限制,国家口口声声为了中低收入人群而建的廉租房跟他们没有一毛钱关系,这可真是可笑。高额的房租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老弱妇孺留在家里,这样又造成了留守人群的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的问题。他们缺失父爱,或者父母之爱。由爷爷奶奶照顾,隔两代人之间的沟通,行为方式都存在很大差异;做长辈的嫌孙子不好带,孙子辈的嫌做长辈的什么都不懂。长时间父母之爱的缺失造成了很多留守孩子的心理问题。还有就是夏季到来孩子没人看管的安全问题,哪一年夏季没有因为孩子无人看管而溺水死亡的现象,据报道,南方有一户人家的三个孩子一同溺水身亡,这让这个家庭怎么承受如此大的打击,他们该找谁说理去,他们是整个农村现象的缩影……
  中国80%的人口在农村,但是他们已经不是农民,因为他们没有土地,可是要想使中国持续发展不解决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是绝无可能的,如果大家都去打工,都去做生意,谁来种地呢,谁来产粮呢,如果有一天大家突然发现没人种地了,而现有的粮食也维持不了很久时,社会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国家也越来越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很多的政策开始向农村倾斜,可是很多的政策要么本身就不切合实际,要么被执行者扭曲,收效甚微。
  解决农村的问题不是利民政策一出问题就没有了,人民代表大会一开问题就解决了,要一点一点的做,所谓的新农村不是建了几栋新房子,也不是实施了几项新政策,而是要做出实际的行动。
  其实在哪里生活不是问题的根本,问题的根本是在那里能够生活的更好,以前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形成的村庄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落后了。它们分布散落,交通不便,平原不是山区,居住要受地域的限制。平原村落的形成跟土地的承包有很大的关系,为了耕种方便,地在哪里就在哪里落户,现在不一样了,种地不要那么多的人了,生产的发展需要集约型的土地耕种方式更能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农村的农民在靠路的位置建房无非是为了交通的便利,以前村里的住宅规划拥挤、狭窄,为了排水又挖有很多的沟渠、池塘,这些排水设施既浪费土地,不利于地面的硬化,也不利于车辆通行。以村落为基础的居住方式已经开始阻碍生产的发展。
  要解决,那就重新规划新的村庄好了,根据集约种植的需要把原来的旧村庄拆掉,平整沟渠和池塘,省出来的土地用来耕种,这样可以节省出来大量的土地,既解决了原来居住拥挤,交通不便的问题有真正节约了土地,还能杜绝农村的乱占乱建现象,对于保住国家提出的18亿亩耕地红线意义重大。这才是真正的城镇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国家再给以政策上的扶持和引导农村形成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化,解决无地人口的工作问题;进而改善医疗、教育条件……那么,他们为什么还非要进城去当被城里的人们“另眼相看”的农民工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轻户籍限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解决问题要知道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农民工的问题关键在农村,虽然做起来困难重重,可一旦农村的问题解决好了,国家就不用本末倒置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了,很多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2-1-18 11: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土地为载体,讲述了中国农村存在的各类问题,写的也挺有条理。由于我本身也不太了解新农村建设,就我个人看法和楼主探讨探讨。
  新农村建设的定义:简单理解和中国梦是一样的道理,没有特别的指向,但细分的话,能够包括在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可就多了。什么农业产业化、农业经济发展,基层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治理等等。概括的话,就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其实本身是一个过于庞大的话题,而且因区域的差异,其具体内容也肯定不一样。及时国家层面也就是一个笼统的框架,除了减免农业税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共性内容除外,大多数要靠各地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因素自行拟定。而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极其复杂。
  比如:农村学生上学难问题,因乡镇村屯大多都较为分散,学生分布也不均衡,如何让农村学生也能接受到城区水平的教育,考虑师资、硬件不足等问题,只能是在镇区设立学校,让周边村屯的学生来镇区上学,而即使是镇区,比我们县市,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教育,主动到将孩子带到了市区,而镇区学校本来人就少,加上外流严重,镇区学校方面加大投入几乎是不可能,而且是资源浪费。渐渐地镇区学校人太少,学校教师也向市区或更好的学校分流,镇区学校势必要倒闭。就上学问题也是,我市安排校车接送村屯学生到镇区,由于学生分布严重不平衡,镇区最北边村屯有1名学生,最南面村屯就1名学生,有限的校车资源根本无法满足农村的教育教学要求,也不可能为2,3名学生单独跑一趟校车,从时间上和资金上,极为不现实。从而,部分村屯家长自行安排车辆统一接送村屯2,3名学生的比比皆是。但问题又出来了,接送多名学生上下学这样的私家车是不允许承载的,而且即使官方默许了,这样的现状也会让父母筋疲力竭,对于学生来说也无法真正享受到应有的教育。
  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学生上学问题,而且学生上学也不仅仅是以上这点问题。而且,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但这样的学生上学难问题对于家长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事,一般家境可以的,都会将孩子送到市区来读书,或者生活重心除了在农村种地外,从农村转向城市。过了若干年以后,孩子毕业了,即使家长想回去了,农村还有很多人和他们一样已经在城市了,或甚至长期定居在城区了,导致农村变成了荒芜之地。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该如何解决?这不是政府加大投入等简单问题,公共资源是优先的,如何配置好公共资源,将其效益最大化才是我们应考虑的。不可能向美国,政府财力雄厚,人口基数还小,分配到每一个人的公共资源,我们中国永远无法相提并论。
  目前,我国来说,不管农民自愿还是被迫,农村大量人口涌向城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在发达国家经验来看,随着农业科技化的不断发展,农业种植所需要的人力逐年降低,被机械化、产业化所逐代替,剩余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区是一个必然。可以断言,未来若干年后,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农业发展需要的劳力绝对没有现在的多,对于城区来说,人口的增长也是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也就是说,农村人口减少是一个趋势,而非某一届政府所主导的,即使我国当初不是从政策引导土地流转,随着产业化、机械化发展,土地流转是必然的,有大型农耕机械了,需要的人也就少了,土地资源逐步流向种植大户也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就是说,及时政府当初不搞土地流转,在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照样会出现“农民工”这以群体,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楼主说了从感情上,回农村老家发现空荡荡的。其实,楼主要想明白,你现在不回去,也仅仅是因为农村没有人了,更多的是楼主自身已经对城市的生活习惯了,及时农村有人,但没有大型超市、没有电影院、不能逛街的时候,大部分年轻人已经从内心无法接受这样的生活,更不要说在这样得放长期生活。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土地流转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这是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国家公共资源是有限的,只能在最大限度上将效益最大化。也就是,将小村屯合并,统一在某地(如镇区周边)进行统一安置,并将有限的公共资源,如教育、卫生、文化等投入到统一安置点。但话又要说回来,及时这样其水平也永远无法和市区比拟,还是会有人向城区分流。就是说,集中和分流都是相对的,争取将资源进行统一投入和管理,但城区-镇区-村屯的3级网络前提下,村屯人口必然向镇区集中,镇区人口必然会向城区分流,最终的方向依然是向城区。个人认为这是发展的必然,无可逆转。
  以我们县级市相比,曾经我上高中市市区都很多人,但到现在,很多人出国劳务了,出去考学的回来的也很少,人越来越少,县级市工厂招人难,政府甚至带其到其他地区甚至省外进行招募,但效益恰强人意。。尤其是,乡镇人口急剧下降,现在只剩下老年人,年轻人基本上看不到了,村屯团员限定年龄也35到40,是一降再降,因为按严格要求已经没有团员了,但上级还有培养和工作要求。以前,我们也做过调查,我们这里是属于边境地区,维护边境安全罪重要的什么?是人口,只有有人居住才是最好的保障,而人原来越少,剩下的也都是年迈体虚这,边境稳固从何谈起?但,这是没办法逆转的,再怎么想办法,未来人口流向仍然是想城镇化倾斜。我们真是想过,集体移民。如:某某区域灾害频发,气候不宜人居住,将该区域人口统一安置到我们这边来。但自己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几乎不可行。
  总结就是,村屯人口流向镇区、镇区口人流向市区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是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楼主想要的,回到曾经的家乡,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即使想办法给你恢复原貌,你也无法找回当初的那种感觉了,因为时代在变,楼主你也在变。你所怀念的是你小时候,那个年代,不是农村那个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2-1-18 11: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你参与探讨,其实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涉及很多的方面,确实不是我这篇文章能够概括的了的,说句实话就是我个人对新农村的建设所遇到的问题也是思考的越多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比如如何将现有的建房拆迁而向乡镇集中地问题,一部分留守的人,他们仍靠土地为生的人一旦集约耕种了,他们这么安置;土地肯定是要流转的,关键是流转的方式:我在文章中只是结合我们那里农村的情况提出一种占卜平衡的方式,还有反租倒包等一些别的方式,其中在流转中如何保证农民的切身利益,政府在其中起什么样的作用等等。
  像你说的上学难的问题,我们那里也有,确实有好多的人为了让孩子受到好一点的教育,宁愿多花点钱让他们去县里的学校去读书,可是我们那里的实际情况是,留守的儿童仍然很多,我们一个镇上就有近十家幼儿园,它们设备简陋,教学条件差,即便如此入学率仍然人们为患,下面的每个行政村也基本上都有幼儿园,办学条件就更不用说了,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现象主要还是受居住条件的限制。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辩证看待的问题,要想发展好教育,必须有与之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数量,城镇化在我看来包括城市化和乡镇化,他们之间存在中间人群,这群人有这样的特点:如果乡镇化程度高,发展的好,教学条件跟得上,他们就会让孩子在乡镇上学,这个主要取决于乡镇的教育水平,是可以通过乡镇化,政府通过措施解决的。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有一天要回去,而是觉得一个国家的发展首先是实体经济的强盛,人民收入的实在提高,而目前我国很大一部人人口仍然在农村,解决好农民的问题,当然也能有利于我国在目前外部经济萧条的外围环境下做到“治国”的内的一面。那么怎么解决的,我认为就是在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下,实行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工业化,这样是在新的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问题,而不是我要回到农村找那种感觉。
  当然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化,要因地而异,有些地方是政府牵头,以反租倒包的形式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农民及时土地流转的主体,同时也是农业工业化的参与者,他们能够取得双重的收益,我们那里由于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以种地维持生计,土地一旦完全流转,如何从感情上和生活上妥善处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2-1-18 11: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理性探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2-1-18 11: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路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2-1-18 11: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剖解的很深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2-1-18 11: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爱一瞬间1 7楼 2013-07-30 14:01:00
  有同感,最近我老家也开始新农村建设,把几个乡镇的农村人全部安置在政府统一规划的高层小区,叫北部新城。其它土地再做规划用来招商引资,带动当地人口就业,可就怕政府只会卖地给房地产公司,小小的巿区到处都是搞房产的,经济低迷,哪来这么多的购买力呀?都是投机性的买卖远没有实业来的让人安心。希望政府能真正为民所想做出实事而不是为了政绩。
  -----------------------------
  我估计农民的土地被征收的时候,赔偿费相当一部分被政府拿去了吧!这也是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因为土地流转既有行政化,又有市场化。行政化的干预存在很大的不透明性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2-1-18 11: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没搞明白的就是新农村建设。为什么新农村建设成了单一的赶农民上楼?除了把几个队的居民弄到一起来建一个居民点,没听到过别的什么项目。我们山区土地分散,住户也相对分散。把大家弄到一起,无论生产还是生活,剩下的只有不便。我还没有说我们那里大多数人要靠借钱贷款才修的起那“新农村楼房”。我们山区交通不便,发展产业化,工业化根本不现实。没人回来租我们那不成片的山林土地。所以国家一声新农村建设,而没有相应的因地制宜,没有相应的监管措施。对于理论上的“受益者”-农民,实质是一种灾难。到头来受益的是拥有工程放标权的地方政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2-1-18 11: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康公之矢 2楼 2013-07-30 00:14:00
  感谢你参与探讨,其实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涉及很多的方面,确实不是我这篇文章能够概括的了的,说句实话就是我个人对新农村的建设所遇到的问题也是思考的越多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比如如何将现有的建房拆迁而向乡镇集中地问题,一部分留守的人,他们仍靠土地为生的人一旦集约耕种了,他们这么安置;土地肯定是要流转的,关键是流转的方式:我在文章中只是结合我们那里农村的情况提出一种占卜平衡的方式,还有反租倒包等一些......
  -----------------------------
  其实,一个区域人口的活力是直接左右该区域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没有小孩、没有年轻人,这样的区域不管是村屯也好、乡镇也好,早晚是要消失的。但现在基本都是,有点钱有点能力的都往城市跑,这是事实。
  假如,抛开所谓的活力,只为耕种的农民解决生活问题,比如住房、道路等最基本的需求,还是比较好解决。一旦,涉及到教育、卫生、文化等等内容时,问题就完全变了一个性质。看了楼主,应该是更多的从耕种的农民角度出发的。
  而且,还是那句话,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后农村劳动力肯定还要减少,而这一部分减少的人口将涌向镇区和城镇,土地流转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
  其实,国家现在也开始重视失地农民意识形态,如某某农民土地被征收,得到补偿几百万、甚至千万,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财观念,这些钱对城市人来说都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在失地农民来说,这个钱不够他挥霍多久。
  上次,大家可否记得,一个女的吸毒的,将自己年幼的2个孩子饿死在了家。后续报道里谈到,该夫妇就是一堆失地农民,得到了很高的补偿。后期,夫妻俩都吸毒了,造成了最后的惨剧。对于农民来说一边大笔钱,没有那几亩土地重要。因为他们不会花钱,更不要理财。
  帮助失地农民学会理财,学会如何花手中的钱,也是改善农民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2-1-18 11: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康公之矢
2楼 2013-07-30 00:14:00
  感谢你参与探讨,其实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涉及很多的方面,确实不是我这篇文章能够概括的了的,说句实话就是我个人对新农村的建设所遇到的问题也是思考的越多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比如如何将现有的建房拆迁而向乡镇集中地问题,一部分留守的人,他们仍靠土地为生的人一旦集约耕种了,他们这么安置;土地肯定是要流转的,关键是流转的方式:我在文章中只是结合我们那里农村的情况提出一种占卜平衡的方式,还有反租倒包等一些......
  -----------------------------
  @平底锅2013 10楼 2013-07-30 16:08:00
  其实,一个区域人口的活力是直接左右该区域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没有小孩、没有年轻人,这样的区域不管是村屯也好、乡镇也好,早晚是要消失的。但现在基本都是,有点钱有点能力的都往城市跑,这是事实。
  假如,抛开所谓的活力,只为耕种的农民解决生活问题,比如住房、道路等最基本的需求,还是比较好解决。一旦,涉及到教育、卫生、文化等等内容时,问题就完全变了一个性质。看了楼主,应该是更多的从耕种......
  -----------------------------
  你看到的报道跟现实有时候并不完全一致,我觉得咱们在农业的工业化方面的认识还存在分歧,真能帮助农民理财倒好了,说明我们的农民富裕了,就像国家报道的人均收入一样是个虚的,就我和李嘉诚而言,说我们两个平均资产上亿不错吧,可是我还是说明都没有……不能光看报道,我说的是解决农村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探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