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点心大王”为什么在香港如此受落?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07: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一”没能到上海,却在香港品尝了大名鼎鼎的上海老字号点心店——王家沙,多少也能慰籍一下没去到上海FB的遗憾吧。这家店不仅在上海家喻户晓,几年前登陆香港至今也颇有名气了,爱吃沪式点心的朋友有口福啦!它们的点心小吃既有传统,也有创新花样的,诸如糕团、小笼、馄饨等等都相当有上海传统特色。


香港人离不开甜品,纵观粤港澳人们的口味还是比较相近的,从小耳濡目染父辈们除了煲汤就是煲糖水了,几乎在香港每个角落都有专门做甜品的“糖水铺”存在,哪怕是茶餐厅都是离不开一个“甜”字。最有趣的是,他们爱甜却又怕糖,喜欢食甜却又怕胖,恰到好处的味道才是大众所求。正是有了这个基础,全国甜得最深入民心的上海菜和小吃才能在这里占据一席之地,众口能调的口味才是是否占据上风的关键。
此次HK行非常匆忙,下午还在蔡澜美食坊录制美食节目,晚上只剩一点时间就约了舅妈出来吃个饭饭,疼爱小肥猪的舅妈仍旧优雅、时尚,灯光下的钻石闪耀着刺眼的光芒,在香港生活和生存是不同概念的,就像美食也一样。香港无愧于美食天堂的名号,世界各地佳肴应有尽有,餐饮业的发达程度是内地望其项背的;香港人追求的不是温饱,而是真正的饮食人生,是要有味道的,有着丰富内涵和高品质的。不少内地餐饮集团进军香港市场后都获益良多,甚至上市,有要求才有进步,亦是当下餐饮业良性竞争之余又带点残酷的真实写照。


熏鱼菜饭
熏鱼是上海本帮菜里最知名的小吃,菜饭更是上海老百姓餐桌上的家常便饭,两者合二为一,熏鱼甜丝丝的汁渗进菜饭里面,谱出一道和谐而美丽的家常美味。


肉松粢饭
在上海不少弄堂的小店都有传统粢饭售卖,一般是早餐的时候。记得在十月份的上海,已是秋风习习,早上睡眼朦松地走在弄堂,街上的宁静与一旁卖生煎、油豆腐粉丝汤或是豆浆粢饭小店的热闹形成比照。看着现做现卖粢饭的小店,是一件颇有意思的事情;一个大大的木桶里面盛满着黏黏的饭,旁边是配饭团的佐料,最喜欢包油条咸菜,大姐熟练地舀一勺米饭放到纱布上,麻利地将一根油条和些许咸菜塞进饭团里面,再隔着纱布搓几下,一个白白胖胖的油条粢饭就出来啦,拿到手上沉甸甸的,热气腾腾,好大一个才2、3块钱,配上1块钱的豆浆,吃粢饭的时候还要尽量张大嘴巴去咬。。。估计吃完那天中午饭也免了,实在太具份量啦。



最实在的粢饭只有在极具生活气息的上海弄堂小店里,但凡出的厅堂的,也需要包装一下。店里这种精致的粢饭小卷最适合比较优雅地品味,满满的肉松,脆卜卜的油条和榨菜,只有现做的才独具这种风味,唯一欠缺的是从木桶里舀米饭做粢饭的那种市井风情。


酱排骨炒年糕
不要简单地认为这碟炒年糕就是超市里卖的一般年糕片,吃一口你就懂了。柔软爽口不沾牙,酱排骨先炸后炒,浓郁的酱排骨汁让平平无奇的年糕充满了诱惑力,满嘴的香甜,上海的炒年糕就是让你甜滋滋爽歪歪,小肥猪严重推荐,这是吃过最好吃的炒年糕。


王家沙牛肉饼
本来想吃锅贴,但中午吃完泳藜园之后,对猪肉有点腻,改吃牛肉饼了。卖相不错,但和九龙城的清真牛肉饼还是有相当的距离。


上海肉粽
端午临近,店里推出不少花样的粽子应节,舅妈爱吃就点了一个咸肉粽子,也挺大一个的,味道就一般吧,和广式粽子还有些区别,跟龙凤牌的速冻粽子一个味儿。


椰汁芝麻双色糕
中式点心的做法,用笼仔蒸的,咬上去糯糯的软软的,不沾牙,和泰国椰汁糕那种爽滑不一样,但香味十足,完全是本帮传统点心的做法,显示了老字号点心店做糕品的功力。


酒酿桂花芝麻小丸子
疯狂爱上这款甜品也是在上海的时候,那时每天的中午饭总要吃上一碗酒酿小丸子加鸡蛋,才会觉得心满意足,坚持了十几天,回到广州又白又胖,长了好几斤,不过皮肤超好。


小丸子不再是单一的糯米粉团,而是加有芝麻馅料的小丸子,口感是更丰富了。忽然好怀念在上海的店里看着阿姨用手掰粉团煮酒酿敲鸡蛋的架势,虽然那个小丸子不是搓出来圆圆的,而是一条粉掰出一小块一小块,煮出来的小丸子颜色有些灰白,但嚼劲十足,不是别处可以吃得到的风味。


香港九龙塘又一城上面的王家沙,晚上九时许,仍旧在等位子的人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