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天子周武王姬发的老婆叫什么名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2 | 2008-2-27 18: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邑姜(3月2日)邑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女政治家。她是姜太公之女,周武王之妻、成王姬诵和唐叔虞之生母。周武王说:“予有乱(上古“乱”与“治”同)臣十人”。这十人就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和邑姜。周武王作为灭纣兴周的开国名君,说这话很重要,他认为周朝的天下,是在上述十位治世之大臣辅佐下夺取和安定下来的。况且他于邑姜是夫妻,邑姜若没有相当大的政治才能和出色的表现,武王是不会把她列入十大治臣之列的。为什么那位“宪章文武”的孔圣人,认为“有夫人焉,九人而已”(《论语·泰伯》),要把邑姜排除在外呢?有的解释为:那九个男人是主外的,而邑姜是个女的职能主内,故而不算数;还有一说,即“子无陈母之义”(《尚书·泰誓》)。其实,在前线对敌打仗的是有功的治臣,而在后方组织支前和安定工作的也是有功的治臣,因为邑姜主内就排除在治臣之外,不符合逻辑。所谓“子无陈母之义”也于理不通。归根到底是孔老夫子对女人抱有偏见。故而这样一位对中国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女政治家,在漫长的几千年封建社会里竟长期湮没无闻。邑姜是灭商兴周的十大功臣之一,周武王已做了结论。对于邑姜以后的作为,这里只能作想象式的扫描,尽量模拟出这位圣母的本来的面目:灭纣的第二年武王就去世了,子姬诵立,是为成王,约十三岁,与邑姜也算是孤儿寡母了。当年周成王的天子位也很危险,因为周武王的兄弟很多,况且有“兄终弟继”之说。为什么成王能坐稳江山呢?就是因为有武王遗留下来的众多文武大臣,忠心耿耿,干事创业而大有作为。像周公带兵东征,诛武庚、斩管叔、放蔡叔,平定叛乱;太公威震东夷,召公、毕公保卫王畿,邑姜辅佐成王安顿京师,才使周室天下稳如磐石。邑姜以王太后的资格,掌管朝廷大事,教导成王,尊重大臣,治理国家,爱护人民;周公又以王权之尊,以大政治家的身份制礼作乐、定军法、建制度,使周朝天下很快就走向了繁荣昌盛时代。人有旦夕祸福,不幸成王又早逝,子姬钊继王位,就是康王。邑姜又以老太后的资格教导康王。历史早就做了结论:在周武王去世后,初创的周朝不但没有败亡,而是更加稳固、兴旺、强盛了。周初的国泰民安,当然有很多文武大臣辅弼之功,而邑姜也起了重大作用。因而历史应一反过去的老帐,大书上邑姜的光辉大名。圣母邑姜即是成王之母,又是齐国的祖姑,还是晋开国之君唐叔虞的生母。姬诵和叔虞,同父共母,在邑姜的教养下,兄敬弟恭,彬彬有礼;就是姬诵为成王后还是个孩子,与弟弟叔虞依旧亲密无间,互为伙伴,一日兄弟玩耍,成王削桐叶当玉圭,送给叔虞说:“用这个封你。”为此史佚请择吉日立叔虞,成王说:“我与弟弟说着玩呢!”史佚却说:“天子无戏言,说了就要就在史册上,藏在金柜内,恭在太庙中”,于是封叔虞于唐。故邑姜也是晋君之母后。直到现在,山西太原尚有圣母邑姜庙,晋人千秋万代不忘邑姜之懿德,故而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香火十分旺盛。圣母邑姜,实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妇女,当永垂青史。另外,这里还有:http://baike.baidu.com/view/1206769.html?wtp=t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8-2-27 18: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武王的妻子是姜子牙的女儿邑姜 一、邑姜是周武王之妻,周成王、唐叔虞之母。 邑姜是商周之交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女政治家。周武王说:“予有乱(上古“乱”与“治”同)臣十人”。这十人就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和邑姜。周武王作为灭纣兴周的开国名君,说这话很重要,他认为周朝的天下,是在上述十位治世之大臣辅佐下夺取和安定下来的。况且他于邑姜是夫妻,邑姜若没有相当大的政治才能和出色的表现,武王是不会把她列入十大治臣之列的。有关她的身份,《左传·昭公元年》说:“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予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繁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 《史记·晋世家》里说得更为详细:“唐叔虞者,周武王子,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予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尔。’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 以上两项史料足以说明,邑姜是周武王的王妃,并为武王生了晋国的开国君主唐叔虞。另外,坐落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的晋祠,仍保留有一座专为祭奠邑姜的宋代建筑“圣母殿”,殿内圣母像为北宋天圣年间雕塑,已有了近千年的历史。近见网上有称邑姜另有大名为姜淑祥者,乃姜太公与其妻桃花女所生,可备一说。 在商末周初,已经有了王妃和王后的明确区别。比如,《吕氏春秋》里就说,殷朝的微子启和纣王本是同母兄弟。然而,由于生启时其母尚系次妃,而生纣时已为皇后。故“启长而庶,纣幼而嫡”,还是让纣继承了大统。 那么,邑姜是否又有王后的身份呢?我们说,有的。请看《大戴礼记·保傅》篇里的话:“周后妃任(孕)成王于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 对于“周后妃”的身份,王聘珍在《大戴礼记解诂》一书中明确注曰:“后妃,武王邑姜也。”王聘珍虽为清人,但所注应是其来有自。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节还有进一步的讨论,这里,不妨先举《论语·泰伯》里有一段十分有名的话: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侍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对于这段话中的“有妇人焉”,北宋的理学大家朱熹作注时,就是遵从的前人之说,认为所指的就是邑姜。并说在武王的十位“治乱”之臣当中,是“九人治外,邑姜治内”。还有其弟子蔡沈,在为伪《泰誓》作注时,采取的也是乃师的说法。总之,通过上述几项史料可知,邑姜乃武王正妃或者说皇后,并生了太子诵(即成王)和唐叔虞,是无可怀疑的。二、邑姜乃姜太公之女成书于西晋初年的《春秋经传集解》里说:“邑姜,晋之妣也。”杜预(公元222—284年)注:“邑姜,齐太公女,晋唐叔之母。”比杜预稍早的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在他的《帝王世纪》也说:“武王妃(一作纳),太公之女,曰邑姜。修教于内,生太子诵。”《帝王世纪》虽在宋以后陆续散佚了,但有幸的是上面这段话,在唐代的《艺文类聚》和宋代的《太平御览》里都有转引⑷。也就是说,在魏晋至唐宋的人们心目中,邑姜确系姜太公之女。 再往前追寻,我们可以看到在《史记·楚世家》里有一段记述,对上述说法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支持,而这段记述又几乎是脱胎于《左传·昭公十二年》的一段对话。为了避免重复,请看《左传》里的这段对话: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右尹子革)对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从楚和齐、晋、鲁、卫等五国“并事康王”(公元前1020—996年)、“共御王事”,到“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即楚灵王 公元前539—529年),惟命是从”,正应了“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话,暂且不去管它。我们要关注的是“齐,王舅也”。 我们知道,吕伋乃是姜太公之子,《史记·齐太公世家》里说得十分清楚:“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吕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现在,我们又知道,吕伋有王舅的身份,没有别的,只能因邑姜为太公之女、成王之母、武王之后。以往,对于姜太公被“首封”于齐,人们看重的多是他“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的功劳;现在看来,更深一层的原由,还在于他更有着国丈的地位。《苏辙集》里说的“成王之母邑姜,齐侯世受其祉;宣王之母申后,申伯亦赖其宠”,可谓这一分析的最好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8-2-27 18: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邑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