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5300主频多少?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08-3-2 16: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主频 在电子技术中,脉冲信号是一个按一定电压幅度,一定时间间隔连续发出的脉冲信号。脉冲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周期;而将在单位时间(如 1 秒)内所产生的脉冲个数称为频率。频率是描述周期性循环信号(包括脉冲信号)在单位时间内所出现的脉冲数量多少的计量名称;频率的标准计量单位是 Hz(赫)。电脑中的系统时钟,就是一个典型的频率相当精确和稳定的脉冲信号发生器。频率在数学表达式中用“f”表示,其相应的单位有: Hz(赫) kHz(千赫) MHz (兆赫) GHz(吉赫) 其中:1GHz=1000MHz 1MHz=1000kHz 1KHz=1000Hz 计算脉冲信号周期的时间单位及相应的换算关系是: s(秒) ms(毫秒) μs(微秒) ns(纳秒) 其中:1s=1000ms 1ms=1000μs 1μs=1000ns CPU 的主频,即 CPU 内核工作的时钟频率(CPU Clock Speed)。通常所说的某某 CPU 是多少兆赫的,而这个多少兆赫,就是“CPU 的主频”。很多人认为 CPU 的主频就是其运行速度,其实不然。CPU 的主频表示在 CPU 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与 CPU 实际的运算能力并没有直接关系。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公式能够定量两者的数值关系,因为 CPU 的运算速度还要看 CPU 的流水线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标(缓存、指令集,CPU 的位数,等等)。由于主频并不直接代表运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主频较高的 CPU 实际运算速度较低的现象。比如 AMD 公司的 AthlonXP 系列 CPU,大多都能以较低的主频,达到英特尔公司的 Pentium 4 系列 CPU 较高主频的 CPU 的性能。所以,Athlon XP 系列 CPU 才以 PR 值的方式来命名。因此,主频仅是 CPU 性能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不代表 CPU 的整体性能。 CPU 的主频并不代表 CPU 的速度,但提高主频对于提高 CPU 运算速度却是至关重要的。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某个 CPU 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运算指令,那么当 CPU 运行在 100MHz 主频时,将比它运行在 50MHz 主频时速度快一倍。因为 100MHz 的时钟周期比 50MHz 的时钟周期占用时间减少了一半,也就是工作在 100MHz 主频的 CPU 执行一条运算指令,所需时间仅为 10ns,比工作在 50MHz 主频时的 20ns 缩短了一半,自然运算速度也就快了一倍。只不过电脑的整体运行速度不仅取决于 CPU 运算速度,还与其它各分系统的运行情况有关,只有在提高主频的同时,各分系统运行速度和各分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速度都能得到提高时,电脑整体的运行速度,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提高 CPU 工作主频,主要受到生产工艺的限制。由于 CPU 是在半导体硅片上制造的,在硅片上的元件之间需要导线进行联接,由于在高频状态下要求导线越细越短越好,这样才能减小导线分布电容等杂散干扰以保证 CPU 运算正确。因此,制造工艺的限制,是 CPU 主频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2、前端总线 总线是将信息以一个或多个源部件传送到一个或多个目的部件的一组传输线。通俗的说,就是多个部件间的公共连线,用于在各个部件之间传输信息。人们常常以 MHz 表示的速度来描述总线频率。总线的种类很多,前端总线的英文名字是 Front Side Bus,通常用 FSB 表示,是将 CPU 连接到北桥芯片的总线。计算机的前端总线频率是由 CPU 和北桥芯片共同决定的。 北桥芯片(将在以后的主板专题中做详解)负责联系内存、显卡等数据吞吐量最大的部件,并和南桥芯片连接。CPU 就是通过前端总线(FSB)连接到北桥芯片,进而通过北桥芯片和内存、显卡交换数据。前端总线是 CPU 和外界交换数据的最主要通道。因此,前端总线的数据传输能力,对计算机整体性能作用很大。如果没有足够快的前端总线,再强的 CPU 也不能明显提高计算机整体速度。数据传输最大带宽,取决于所有同时传输的数据的宽度和传输频率,即数据带宽=(总线频率×数据位宽)÷8。目前 PC 机上所能达到的前端总线频率,有 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 几种。前端总线频率越大,代表着 CPU 与北桥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能力越大,更能充分发挥出 CPU 的功能。现在的 CPU 技术发展很快,运算速度提高很快,而足够大的前端总线,可以保障有足够的数据供给给 CPU,较低的前端总线,将无法供给足够的数据给 CPU,这样就限制了 CPU 性能得发挥,成为系统瓶颈。 外频与前端总线频率的区别: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 CPU 和北桥芯片间总线的速度,更实质性的表示了 CPU 和外界数据传输的速度。而外频的概念,是建立在数字脉冲信号震荡速度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100MHz 外频,特指数字脉冲信号在每秒钟震荡一万万次,它更多的影响了 PCI 及其他总线的频率。之所以前端总线与外频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是在 Pentium 4 出现之前和刚出现 Pentium 4 时),前端总线频率与外频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称前端总线为外频,最终造成这样的误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前端总线频率需要高于外频,因此采用了 QDR(Quad Date Rate)技术,或者其他类似的技术实现这个目的。这些技术的原理,类似于 AGP 的 2X 或者 4X,它们使得前端总线的频率成为外频的 2 倍、4 倍甚至更高。从此之后,前端总线和外频的区别,才开始被人们重视起来。此外,在前端总线中,比较特殊的是 AMD 64 的 HyperTransport。 HyperTransport 最初是 AMD 在1999年提出的一种总线技术,随着 AMD 64 位平台的发布和推广,HyperTransport 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 HyperTransport 是一种为主板上的集成电路互连而设计的端到端总线技术,它可以在内存控制器、磁盘控制器以及 PCI 总线控制器之间,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带宽。HyperTransport 采用类似 DDR 的工作方式,在 400MHz 工作频率下,相当于 800MHz 的传输频率。此外 HyperTransport 是在同一个总线中模拟出两个独立数据链进行点对点数据双向传输,因此理论上最大传输速率可以视为翻倍,具有 4、8、16 及 32 位频宽的高速序列连接功能。在 400MHz 下,双向 4bit 模式的总线带宽为 0.8GB/sec,双向 8bit 模式的总线带宽为 1.6GB/sec;800MHz 下,双向 8bit 模式的总线带宽为 3.2GB/sec,双向 16bit 模式的总线带宽为 6.4GB/sec,双向 32bit 模式的总线带宽为 12.8GB/sec。以 400MHz 下,双向 4bit 模式为例,带宽计算方法为 400MHz ×2×2×4bit÷8=0.8GB/sec。 HyperTransport 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当数据位宽并非 32bit 时,可以分批传输数据来达到与 32bit 相同的效果。例如 16bit 的数据就可以分两批传输,8bit 的数据就可以分四批传输。这种数据分包传输的方法,给了 HyperTransport 在应用上更大的弹性空间。 2004 年 2 月,HyperTransport 技术联盟(Hyper Transport Technology Consortium)又正式发布了HyperTransport 2.0 规格,由于采用了 Dual-data 技术,使频率成功提升到了 1.0GHz、1.2GHz 和 1.4GHz,数据传输带宽由每通道 1.6Gb/sec 提升到了 2.0GB/sec、2.4Gb/sec 和 2.8GB/sec,最大带宽由原来的 12.8Gb/sec 提升到了 22.4GB/sec。 当 HyperTransport 应用于内存控制器时,其实也就类似于传统的前端总线(FSB,Front Side Bus),因此对于将 HyperTransport 技术用于内存控制器的 CPU 来说,其 HyperTransport 的频率也就相当于前端总线的频率220MZ 此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