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总要面子?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08: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举个例子,今天我去参加一个聚会,可是我家里的衣服不能凸显我在那个场合的身份和形象,我觉得我在那个场合要让她们觉得我比现在要富有一些。我现在家里只有5万元存款,所以我现在穿的衣服也就是有5万元的样子,但是我想在人群中表现出我有50万元存款的样子。
请注意,这里就有一个差距,我实际上是有5万元,但是我想让人们看起来我有50万元的样子,所以我就要装扮。
这个装扮的部分就是面子。
面子等于你装出来的样子减去你实际上的样子。
我们会说找回来的面子,赢得面子,这个面子其实都是你实际装出来的样子。
我实际上有5万元钱,但我要装出来有50万元钱的样子,这就说明你要装出45万的样子。
这就回答了我们外面是50万元的样子,而实际上我们只是5万元的样子。
为什么我们要去装这个面子呢?
装这个面子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
当然是积极的。至少我不颓废,我不自暴自弃。我希望我在人面前是50万的样子,而且我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虽然我这一次没有50万,但是我要先装到50万。我心里已经有了这样一个目标,我在努力。
这个50万是我心里想象的样子。那么,我不光是想象,我还会去努力。等到下一次我再聚会的时候,我已经有了50万了,所以这是积极的。
装扮这个事情也是消极的。
我现在没有50万元,但是我害怕别人看不起我。我也知道明年或以后我也挣不到50万元,我不敢面对这个事情。我希望让别人看得起我,所以我要“死要面子活受罪”。自己欺骗自己一把,我要在同学和朋友面前装出来。
这就有消极成分,不敢去面对自己。
那么,什么情况下是积极,什么情况下是消极,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
它是我心里追求的一个目标,但是现在只是目标还不是现实,我先去做这样一个目标的设定,展现给大家,而且我坚定地相信我能够实现它,然后我去努力。我不光是努力地装,我还要努力地实现装的这个状态,这是积极的。
什么是消极?我明知道我是做不到的,所以自欺欺人。
那是不是一开始我们的面子就是消极的呢?
不,一开始都是积极的,希望在外人面前展现一个更好的自己。愿望是美好的,因为我懒我笨我吃不得苦,我不愿意去努力,下次见面的时候不得不去装,就成了“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也有一部分不断地装,就装成了理想中的自己,现实和理想重叠了,就成了有50万的人。这样的人我们为他们点赞,而前一种人,我们替他惋惜,同情他。
我们为什么要面子呢?有几个因素就不得不说。
中国人对精神的追求自古以来都是高于物质的。
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主导着中国文化核心的都是孟子所主张的“舍生而取义”,这是人们追求的一种高度,所以我们对精神自我是比较看重的。精神自我就等于面子。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文化基因传承下来,每个中国人都有一种追求高尚的情怀和无意识。
现在人人都在追求金钱和物质,但最终评价一个人的时候还是从他的精神品质来评价。
中国文化已经奠定了中国人从骨子里就追求精神自我,所以要面子成了我们精神自我的推动力。
我们是注重关系的民族。
正像有的学者所说:印度人向内去找,所以有了佛学;西方人向自然界去找,所以有了科学;中国向关系去走,有了伦理学也就是儒家。
中国的儒家思想讲究关系,所以我们是集体主义,而西方是个体主义。
个体主义的自我就是“我”,他人就是他人,他人是自我的一部分,但是在自我这一部分占很少的比例。而中国人的自我不一定是你,可以是你的爹,你的娘,你的孩子,你的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有时候成了你自我的绝大部分。


今天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就是因为自我和重要他人分不清。有的人失去了自我,有的人抢占别人的自我,所以在关系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也正因为中国人的自我里重要他人占据的比例较多,所以在人格层面,我们更在意他人怎么看?这是我们文化自我发展的时代。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在乎自己怎么看自己,而更在意的是他人怎样看自己。我们很难不在意他人。因此中国人的人格自我是包含着比重更多的他人的自我。
这两个因素加上之前我们讲的,中国人从古至今就有一种拼搏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遇到困难不退缩,永远努力向前,所以我们就要树立积极向
上的目标,然后去实现。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是积极的,正是因为有了面子,我们才生生不息传承下来。
尽管有时候经历了苦难、挫折,甚至被侵略,但是到最后我们一直保留着自己的文化,这本身就是积极的向上精神。
积极向上的文化血脉加上我们对精神的追求以及儒家文化的伦理观,造就了今天的中国人无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能站住脚跟。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面子文化,才有了我们的绵绵不断。
当我们身边的人要面子的时候,我们该怎么看待呢?两个视角:积极和消极。
如果是因为积极向上,要进取发奋,已经给自己设定了目标,他装出这个目标的样子来,我们是要为他鼓励的,让他通过努力达到他所装到的样子。
比如说,我还不是一个心理学家,我在各个方面,心态、心理、对外的形象上,我要装成一个心理学家的样子。我装成心理学家的样子,但实际上
我还达不到心理学家的水平,这时我就要努力,我自己感觉坐在了心理学家的位置,我就要有心理学家的责任。我在学术上就要努力,就要精进,在科研上就要进步,在对社会做出贡献和成绩方面就要加油。经过我的努力,我就会越来越靠近我所设定的目标。
也就是说,实际上的部分加上你所装扮的部分,统一起来就是你所要达到的高度。
一开始我也不喜欢“装”这种姿态,但是后来我发现,装真的是个好东西,如果人人都在装,就不会掉链子,大部分人都是一边在装,一边在努力,这说明整个社会的人都在进取。
继续说我的例子。我马上就40岁了,是做一个放荡不羁的学者,还是做一个有着学者骨气和品行的学问家?我思考了两年,在2016年的时候我还在摇摆,那个时候连装都不装,如果装一下就是“其实我不是这样,我还是有更高追求的!”要知道那并不是虚伪,那是我要求我自己朝着这个高度的修养成为一个真正有品行、有学问的韦志中。
我和身边的朋友交流的时候,有个朋友说:“我身边很多聪明的人、智慧的人,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问家,有的是科学家,他们到了40多岁的时候,就要有一个分水岭,是做不让任何人去说只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还是对自己极高要求哪怕只是特别要面子的人?”
有个朋友建议我说:“韦老师,你还是有机会去做一个对自己有更高追求的人。”我听懂了他的话,我也相信了他的话。
后来,我就查到历史上两个重要的人。一个是唐伯虎(唐寅),一个是王阳明(王守仁)。他们是一个时代的人,只相差不到10岁的样子;他们的家离得也不远:一个浙江,一个江苏;他们的家境都很好;他们又都很聪明;他们两个人也都遇到了困难。但是一个人后来不再装了,做了风流才子,也算是艺术家;一个做了一代儒家的先驱,名列“孔孟朱王”。
从他们两个人身上发现,还是要装一装的,还是要对自己有要求的,所以要鼓励那些为了自尊而暂时装扮自己,哪怕还没有做到只是要面子的人,当然我们要避免自己沦落到只要面子不努力最后成为一个可怜之人、可悲之人。
总体来说,面子是个好东西,用好了它成就自己,至少不对自己耍无赖。
对自己耍赖了可能就再也不会从精神自我上、人格高度上超越自己。你可能有才华,可能有地位,但是你的精神自我的高度仅此而已,所以一个人还是要有这样高的追求。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解读,希望大家指教!


本文作者:韦志中教授
本文均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私自转载或大段引用用于商业用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