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儿十三钗晚上场场爆满,好票难求,你们那呢?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5 | 2021-1-9 10: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板块有些人对十三钗进行了差评,然而现实中人们口碑却很好,我们这儿十三钗晚上场场爆满,你们那呢?去过影院的来说说,本人很想去看。
  凑字数,也对看过的张艺谋电影进行个排行。
  五星:红高粱 活着 有话好好说
  四星: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山楂树之恋
  三星:英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十面埋伏 幸福时光
  二星:黄金甲
  一星: 三枪
  以上感觉好片很多,平庸的有几个,大家口味不同,赞也好,骂也好,反正是网络,不是有句话吗?“你永远不知道网络的对面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说啥都无所谓,但说实话才是最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10: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这个版块去电影院看的人不多,在网上叫唤的倒不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10: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那么多日奴在黑十三钗,但却丝毫不影响人们口啤相传和看的热情。今晚准备去看,回来写影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10: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陵十三钗为什么不是一部好电影
  
  
  Eric_Cartman 发布于: 2011-12-22 21:31
   意料之中,情理之外。
  
  一个好故事的首要条件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说编剧的智商要超过观众,如果观众没有难度地猜中剧情的发展,会对故事丧失兴趣;情理之中是说剧情的推动不能突兀,如果观众对故事的合理性产生质疑,就出戏了。金陵十三钗的表现跟这八字准则恰好相反,完全达到了“意料之中,情理之外”。
  
  类型化的剧情铺陈乏味俗套,都在意料之中:贝尔以混混的身份出场,会变好人;中国兵和日本兵交战,会同归于尽;书娟快被强暴,会得救;两女出门找琴弦,会惨死;替身赴会的情节也在意料之中,铺陈过长反使结局没有冲击力。
  
  急功近利地塑造人物使故事不可信,全出情理之外:败军之兵打小日本如切豆腐,战斗力强悍得不可思议;外面死人堆成山,十三钗花枝招展地招摇过市;刚见证了幕幕惨剧,两女就敢跑到教堂外面找东西;书娟刚因汉奸父亲受同学排挤,马上就领着同学集体自杀;替死原是救女学生的缓兵之计,却因一句“商女不知道亡国恨”全票通过弄假成真。
  
  不成功的改编,煽情为先的原罪
  
  严歌苓的原著还不错,为什么改编的故事就七零八落不着四六了呢?这其实是主创的自主选择。从这个电影开拍之始,张艺谋就把煽情放在了故事前面,一切以煽情为主,先把观众在电影院里忽悠哭了,才能迅速聚集人气收回票房,演员选择贝尔,增加神父的戏份,也是为了票房的考虑。直接点儿说,这部电影一开始就没什么追求,就是奔着钱去的。按理说六亿的投入想着票房也正常,但努着劲儿一心煽情,反而伤害了作品本身。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电影较原著增添的剧情通通是为了煽情的硬转折:原著中神父不是混混、中国兵没和日本兵火并、神父和玉墨无感情戏、书娟父亲不是汉奸、学生没试图自杀。全片最典型的硬煽段落,是土兵们排着队赶死,炸坦克是为了保护后面的大部队,后面都没人了,保护个什么劲儿呢?剧情设置上完全可以把这段儿放到战争戏前面,逻辑就通顺了,但为了层层递进顺利地煽下观众的眼泪,这段儿被放在了后面。
  
  电影因照顾战争场面、大卡司和男女主角感情戏,对原著部分情节的删减同样损害了自身的说服力:小说里书娟因认出玉墨是父亲的小三而怀恨在心,电影里没这段背景,书娟还和小说里一样紧紧地盯着玉墨,就显得莫名其妙;豆蔻是略带傻气的十五岁少女,痴痴呆呆地喜欢小中国兵,并且在跑出教堂前并未目睹什么惨剧,背景描述的省略,使电影里的“找琴弦”让人感觉是豆蔻活得不耐烦了。对故事最严重的伤害体现在对结局的处理上,十三钗的转变决定了整个故事能不能立得住。
  
  有争议的结局
  
  首先,结尾的落脚点是妓女代替女学生,还是成年人替未成年人?前者是赤裸裸的贞操歧视,认为妓女的命更贱,以贱命换贵命,这场买卖值了,这是亚洲猥琐老男人才有的价值观;后者则极少争议,危难时刻保护孩子是普世价值。遗憾的是,电影表现了前者,大力渲染妓女的身份和性吸引力,玉墨说“她们十三岁哪经历过这个,我十三岁就已经被强暴过了”,处处落脚点在此,仿佛骗着日本人私下做了一场实在的交易,顺利地保护了女学生的处女膜便是巨大的成功。小说中并无此问题,妓女和伤兵混在一处喝酒作乐,和学生疏离,玉墨的身份是书娟父亲的情人,这些都严格的区分了成人和孩子的世界,同时对贞操的说法也毫无涉及。
  
  第二个问题是,妓女们保护孩子的动机是否充分。电影中的妓女们认为“要是女学生被强暴了多半活不了,我们这些老江湖还能应付”,但临走时又带上凶器准备鱼死网破,这跟前面的情节自相矛盾,开始犹犹豫豫到后来集体转变,也处理得非常潦草。
  
  小说中妓女的决定有两个关键的触发因素,一是,作为唯一与学生年纪相近的妓女,十五岁豆蔻的惨剧让姐姐们悲痛,也使她们产生了保护女学生的愿望和复仇的动力,而在电影里,豆蔻这个关键人物成了一个打酱油的成年人;二是,在日本人来搜查时,藏在教堂的伤兵为了保护教堂里的人,没有自杀,也没有和日本兵拼命,而是放弃抵抗,把自己送到日本兵面前,在所有人眼皮底下毫无尊严地被杀害,妓女们被感动的同时,也感到了作为中国人的屈辱,加强了复仇的动力。复仇,这个关键词在电影里消失了,电影里就看到她们害怕了,没冲动,又怎么能做出冲动的决定呢?编剧为了把结局圆得可信一些,还故意增加了一个不愿意去死的妓女角色,把已经够操蛋的结局又毁了一遍。
  
  挫败的中国人
  
  南京大屠杀,我军溃退,平民惨遭杀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人的情绪只剩下挫败和屈辱。但电影太阳光明媚了,教官像特种兵一样轻松毁掉敌人一个小分队,他和士兵们的表现仿佛国军战败是历史开的一个恶意玩笑,女学生们坚贞不屈有勇有谋,妓女们深明大义义无反顾,连外国友人也从混混升级为英雄。电影已和历史无关,这部只顾煽情的二流之作只是导演怀着商业目的的一次民族主义意淫秀,若说它主题深刻,我是一万个不同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10: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便有严歌苓的原着与编剧刘恒的再改编,以及微博宣传时吹嘘的五十余次重改剧本,《金陵十三钗》面临故事本身可信度与银幕化结构处理的问题,同样也是张艺谋电影的永恒痼疾,依旧没有得到解决。换言之,重金可邀请海外团队大兴土木建制面子工程,却难造一个可以依托的有说服力剧本,让一个捕风捉影、价值观错乱的故事白白统领洋洋六亿的巨额投资。
    
     首先,《金陵十三钗》刻意忽略了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全局,甚至城内南京大屠杀相关的一切历史背景介绍,而是通过女二号书娟的画外音一笔带过后直接介入个人经验的回忆。虽然开场弥蒙氛围的营造给予观众对战争残酷的另一重观测角度,但这非实体的朦胧空间与言语上模糊的历史时间无疑泄露了一个隐秘的真相:将这个故事置身于大屠杀背景仅仅是一个噱头,《金陵十三钗》所要讲述的是另一个女作家(严歌苓)或者是女孩的个体想象。
    
     于是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情节显然无法牢靠了:影片的核心在于米勒与十二钗从自私自利到舍己为人的惊天逆转,然而电影用整整145分钟呈现给予我们的却是流行于网络的三字口诀“一秒变”:换上服装二流子“一秒变”神父,“一秒变”拉贝,一句劝说ji女“一秒变”圣女,“一秒变”民族英雄。虽然张艺谋竭力通过玉墨与米勒的对白勾画出二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与角色前史,但在影片提供的情景下用调情式的口白幽幽道来却有某种欲盖弥彰的牵强。严歌苓的原着小说中着重刻画的“十三钗”的心理剧变,却并未将神父的角色独立牵扯出一条心路历程。电影剧本为了突出贝尔的参与感加入了中国版“辛德勒”的良心发现故事,反而弱化了小说原本凝聚于一点的厚实情节。对于《金陵十三钗》这样力图勾勒人性的作品来说,核心人物的行为缺乏合理动机,影片故事本身便不能成立。
    
     从剧作结构上看,《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断层电影,亦是一部零高潮电影。断层在于,张艺谋对自己用高速摄影煽情的能力过于自信,几场中国士兵壮烈牺牲的桥段,赤裸裸地煽动撩拨观众的爱国主义雄心,而与影片的主旨毫无关联。这种强行插入的渲染抒情,使得整部作品在结构上并不连贯紧凑。而零高潮是指,影片标榜战争史诗题材,高潮处却只有一声枪响,还是毫无征兆的无名日本兵对男配角孟先生的一枪,这显然有违经典的剧作常理。究其原因在于,张艺谋在原着小说之外生造了,同时又花费过多时间赘述了,从外观上改造“十三钗”过程中的各种冗余情节,并用他擅长的摄影工夫事无巨细地展示一切,将米勒塑造成妙手回春的入殓大师,意在为ji女变女学生技术上的合理性辩护。这个桥段一方面无限延宕了高潮的发生,另一方面引得观众对高潮无限期待,但影片的高潮千呼万唤来临时却平淡如水。
    
     值得怀疑的还有影片的价值观。女学生与ji女在电影的开头与结尾有一次呼应的互救,即开场阶段书娟为ji女引开了日本兵的追捕,而结尾处ji女们舍身取义代替女学生赴鸿门宴。人们大可声称是受帝国主义压迫时期的民族大义让她们临危不惧做出了英雄般的抉择,但影片中书娟向米勒坦承自己在当初痛恨玉墨的对白则将这开头的拯救彻底证伪。而实际上这次置换能否成立,即便成立又是否合法合理,张艺谋试图让无所不能的易容大师米勒攻克了技术上的难关,却绕不开或者说规避了这个关于“公平正义”的本质命题。生命的价值在替换的刹那顿时产生了贵贱高低,“人生而平等”的夙愿在天主教堂的凝视下被一种理所当然的中国价值肆意践踏。虽然这个行为可看作ji女学生在危难中产生交情的两厢情愿,但张艺谋用一场侥幸的逃亡和未名的结局将其虚化处理,炮制成可歌可泣的凛然大义,并以其为卖点,让角色声称是为“ji女证明”,着实荒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10: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评价比较中肯,楼主再看看你自己的评价,张是一路下坡,辉煌不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