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送老婆”的好故事,你喜欢听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5 | 2021-1-9 11: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扶贫“送老婆”的好故事,你喜欢听吗?
  文|大漠鱼
  2017年4月,桂林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扶贫干部给他“送”来了老婆》,说的是山村农民周应雄打了50多年的光棍后,终于娶到媳妇的事。报道称,结婚当天,“全寨包括在外省工作的人,都特意赶回去庆贺”。
  


  娶媳妇,人生四喜之一,当然是好事,也值得庆贺。但是,很明显这不是报道的重点。重点是,这个媳妇不是凭空而降的,是扶贫干部的功劳,更是扶贫工作取得的业绩。报道称,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后勤处副处长王文燕是周应雄的帮扶联系人,当她看到周应雄一贫如洗,50多岁了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就想着怎么帮他才能让他脱贫。想来想去,觉着帮周应雄找个媳妇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就把在医院打了7年临工的离异女性黄冬梅介绍给了周应雄。然后周应雄经过契而不舍得追求,两人走到一起组成了新的家庭。
  老光棍娶上了新媳妇的事,经媒体报道很快就成了扶贫工作的重大突破,一时间引得舆情轰动。如此经典的扶贫业绩,自然不能一笔带过,更不能没有下文。
  今天(11月27日),桂林日报刊发后续报道《帮扶干部帮助解决了终身大事,一年后这家又添喜事》。报道称,11月21日,40岁的黄冬梅顺利地产下一名女婴,这让周应雄喜不自禁,对他的帮扶人王文燕和医务工作人员表达了由衷的感谢:是扶贫人员给他送来了老婆,让他有机会当上了父亲。这比给多少钱都重要。
  


  从娶上媳妇到初为人父,一年多的时间里,一贫如洗的老光棍周应雄连遇两桩喜事,这恐怕是他这一辈子最大的福报了。可是,这样的报道为什么读起来总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
  娶妻生子,原本是件水到渠成的事,这与扶贫帮困真的关系不大。 说白了,就是领着扶贫任务的王文燕副处长当了一回红娘而已,周应雄最终能将黄冬梅娶回家是因为自己执着的追求打动了对方的结果。可是媒体不惜版面(以一个整版的“视觉”形式)不厌其烦地以此作为扶贫题材进行追踪报道,真实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何况,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当做扶贫物资,妥当吗?
  因此,别人怎么看我管不了,我只能当它一个故事来看。
  说到“故事”,猛然间想到一个特时尚的词汇“讲好故事”。这个词汇的完整表达和来源我就不多说了,说多了难免会成为一种罪过。但无法回避的另一个问题是,近年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故事远比现实精彩。而因为受了“精彩故事”的误导,导致群众受害的问题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比如“钱宝网”骗钱跑路的事,比如共享单车拒绝退还押金的事……等等等等,哪一个项目不是精彩上演,悲剧结尾?说透了,出现这些损害群众利益的事,都源于大家被“好故事”所吸引,如果我们的媒体不把这些杜撰的故事,进行灿若天花般的渲染,群众能上当受骗吗?
  我真正接触“讲好故事”这个词汇,来自于生活实践。一年前为某个项目融资,与朋友一道跑了很多地方,接触了很多人和很多叫得响的大财团。行路无数,烧钱无数,换来的教训就一个:你没有把故事讲好!其中某财团CEO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要把一个项目做好,拼的不是财力,也不是技术,而是一个好的包装。通俗地讲,就是要打造一个“好故事”给他人听,让听者被故事所感染,所打动,这样他们就会下意识地跟上你的故事节奏,心甘情愿地把钱掏出来供你使用。这就是融资的精髓之道。
  听我这么说,是不是感觉心里发怵?其实不用担心,担心也没用,因为大多数人都在别人的套路里活着。类似于这个保险、那个理财产品、这个保健品、那个养生药等等,确实有人从中受益,但肯定不是你。即便有许许多多的前车之鉴,但受害者总是源源不断,为什么?就是因为你掉进一个动听的“好故事”里不能自拔。
  


  有人会说,没有故事的生活多么乏味。确实,有些东西还就得讲出来,甚至还可以添加一些枝枝叶叶,不然哪来的文艺作品?比如“乔家大院”,如果没有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包装和宣传,哪能有今天的辉煌?问题的关键在于,再好的故事,是不是也得有个原型可供加工?特别是民生问题,如果没有好的制度设计,故事讲的再精彩又能咋样?
  回到扶贫的话题上来,可以看到经过这几年的攻坚扶贫、精准扶贫,确有一些人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但他们距离真正脱贫,步入小康还有多远,是不是应该多想想这些问题?有多少扶贫工作人员想过,给予被帮扶人员和家庭的应该是一技之长的生产能力、生存环境和进取意识,而不是单纯的、数额有限的经济支持?包括“送老婆式”的扶贫,当事人从一个光棍变身为孩子他爹,诚然可喜,但是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的生产能力和生存环境问题,添加的人口岂不成了更大负担?
  我这么说,并不是认为扶贫人员“送老婆”送的不对,而是认为大力渲染这样的个例,不免有着一本正经讲故事、真心实意表功勋的炒作嫌疑。毕竟好多事是潜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出来的,不是逮着一件事没完没了地显摆自己做的多么出色。“亩产十万斤”的故事振奋人心吧,但它能抹去饿殍于野的事实吗?中国让全世界“惊呆了”的故事日产丰盛,但是能改变美国对中国的强势制裁吗?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出现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许多事,都能挤出夸夸其谈的水分来,为什么?就因为有人愿意活在梦中,并处心积虑地把孬的说成好的,把少的说成多的,瞒天过海、狗尾续貂。包括我们的媒体,明明看到的是一堆狗屎,却偏偏能在上面裱出一束花来,并且还能美名其曰:正确的舆论引导。真是十二万个大写的“服气”啊!
  故事需要讲,但不能脱离事实的底色。言止于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11: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出现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许多事,都能挤出夸夸其谈的水分来,为什么?就因为有人愿意活在梦中,并处心积虑地把孬的说成好的,把少的说成多的,瞒天过海、狗尾续貂。包括我们的媒体,明明看到的是一堆狗屎,却偏偏能在上面裱出一束花来,并且还能美名其曰:正确的舆论引导。真是十二万个大写的“服气”啊!
  

  还有那亩产水稻一万多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11: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文章一直很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11: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杀光臭嘴文人,天下太平,楼主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11: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全凭一张嘴
  需要什么说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11: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喜欢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