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记》:犹太人如何改变世界和他们自己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11: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段时间有个国际新闻,以色列军方在塞浦路斯附近公海拦截了一艘据信是为黎巴嫩真主党偷运武器的军火船,消息一出,伊朗和黎巴嫩自然是声称与此军火船无关,阿拉伯世界照例谴责以色列违反国际法的“海盗行径”,态度暧昧的其他各国多数沉默,而新闻稿里的一句话或许暴露了很多旁观者的心态,——“就连美国都不大敢在公海明目张胆地拦截外国船只”。
二战后这60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太多扭转乾坤的巨变,无论如何,以色列的故事要算其中一个。从什么时候开始,“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如今被很多中国愤青热爱的古语,好像有了另一个更形象的代言人,譬如跨国绑架纳粹战犯到以色列受审、譬如数年不懈追杀“黑九月”成员、譬如千里奔袭恩培德机场营救人质,甚至包括每次报复性的攻击巴勒斯坦......犹太人成功塑造了“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铁血形象。而就在60余年前并上溯两千年的历史中,犹太人留给世人的印象还是要么狡诈奸猾的夏洛特要么软弱可欺的低等民族。如此巨大的形象改变,就是犹太复国主义的故事,就是《出埃及记》的故事。



也许作为文学作品来看,《出埃及记》并不像同类型小说《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那么富有文学性,那么在现实与虚构中转换自如(本书在这方面特别显得生硬),但它作为一部“重构了西方社会犹太史观”的重量级作品,对以色列“建国大业”进行了鸿篇巨制式的描绘,对犹太民族传奇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如我,都会对这本书有所偏好。
有人说犹太民族的历史与中华民族何其相似,其实对比两千年的流亡和屡遭屠戮,只是衰败了一百多年却并没有亡国的中国何其“幸运”,即使这样,今天开始强大了的中国尚且民族主义到这样的地步,从这个角度看,实在可以理解以色列如今的超级强悍。小说里有一句话“要什么样的痛苦,才会逼得他们如此”,什么样的悲伤逼使一个热爱古典芭蕾的小姑娘变成了边境线上手握钢枪的女战士,什么样的仇怨逼使一个有天赋的少年差点成为了复仇的魔鬼,什么样的残酷,使一个民族从此醒悟:别人的怜悯和恩赐永远靠不住,只有自己才是自己最后的依靠。
对于犹太人来说,要在这个星球上有一片土地生存,无可厚非;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平白让出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当然想不通;而对于世界上的其他人们特别是经过二战以后心存愧疚的欧洲人来说,反正要的不是自己的地盘,在那“无主之地”让犹太人自我生存自我拼搏,何尝不是道义上的人道主义以及对自我罪孽的救赎。百年的是是非非至今也辩不清楚,而小说里的那些故事今天依然在那片战火纷飞的土地反复上演,只不过强弱态势已经逆转。当看到阿里-本·迦南们当年从事的事业,大量移民、偷运武器、难民营、武装抵抗组织、恐怖袭击,等等,今天又由哈马斯、真主党这些人重拾,旁观者的滋味还是感觉古怪。
我对小说中联合国考察团对巴勒斯坦地区的考察这个情节印象深刻,不管作为犹太裔的小说作者有没有夸大其词,以色列在占据了大半国土的内盖夫沙漠里的建设奇迹,帮助他们在联合国考察团以及后来的联大投票中获得了相当的同情票和钦佩票,直到今天也是以色列的优势产业。如果说在巴勒斯坦这片纷繁复杂的土地上,上演的是生存竞争的大戏,经过残酷洗礼的犹太人铭刻于心的教训就是“没有自己的国家就没有一切”,毫无疑问,无论是建国也好,还是建设也好,犹太人都果断地以行动占领了先机;而阿拉伯人却在原本的优势面前先是固执己见后又一退再退,到今天也还是仰他人鼻息的一盘散沙,他们的建国为何如此之难?那个经常在CCAV点评中东问题的殷罡在本书的前言中说,巴勒斯坦人民也可以通过这部小说中思考造成自己民族目前苦难现状的成因,我想他的意思是,英国人有责任,犹太人有责任,阿拉伯人自身难道不是也该负上一些责任么?在这场生存与兴衰的竞争中,已经远远落在后面的巴勒斯坦人,难道还一定要坚持把以色列人全部赶下大海以后才在这片完整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国家吗?莫如先建国再建设,当自身有了力量以后,我想,两个正常的国家才有可能使这片神圣土地重归上帝应许的“迦南之地”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