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贤若渴汉武帝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12: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方读《汉书》之八


武帝登基了,从本纪中看,他的新官三把火其实跟以前历朝历代的没什么太大区别。不过对于他而言,似乎有一桩很大的事情需要面对,那就是窦太皇太后。这个在汉初宫廷中久经风雨的老太婆早已经不是刚刚进入汉宫的窦漪房了。她经历了四朝,政治经验已经非常老练了,她遵从汉初以来的黄老无为治国之道,因为这个治国之道的确也让大汉江山稳固了下来。她作为一个受益者,或者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已经让她无法去接受一个崭新的时代的到来。
但汉武帝就是汉武帝,他还是一步步小心翼翼的开始了投石问路。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下狱自杀,丞相窦婴、太尉田蚡被免官。这是武帝儒术治国之略与窦漪房的首次交锋,虽然武帝失败了,但这也在征兆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了,一个敢于挑战传统的君王出现了。
武帝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出兵攻击匈奴,改变了汉初以来以守为目的的被动局面,不再与匈奴和亲,不再给他们布帛锦缎。当然武帝这一举措最终是取得很大成效的,也被后世历代史家所称道,今天的人们还感谢他为我们今天的中国开拓出了一个西域。卫青、李广等一些重要的人物开始登场了,这是一个大气恢弘的时代,金戈铁马,边陲荒漠,映衬出一幅幅铁血男儿不屈的身影。不管是支持或反对汉武帝的后世人,都会深刻地记得历史上这一幕,它始终在告诉后人:任何事被动受气都不会得到真正的好处,只有自己积极主动的面对、参与,才能在事情最后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察举制在中国早期政府官员选拔制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汉武帝之前其实早已经有了,不过武帝时,他更加注重了察举。一方面他需要一大批新锐势力来支持自己的决策,一方面如此庞大一个帝国要维持下去,没有后续的优秀官员来管理,的确是痴人说梦。元朔元年冬十一月的那份诏令,可以看得出武帝求贤若渴的悠悠之心。“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雍于上闻也。”面对如此之官场景象,他似乎有些质问那些负责的官员,“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将何以佐朕烛幽隐,劝元元,厉蒸庶,崇乡党之训哉?”命群臣奏议“不举者罪”。并最终同意奏议者对不举官员的严惩措施。这当然给雍于乡野的仁人志士送去了福音,使得武帝一朝也涌现了大批的人才,正是这批人才成就了汉武帝,也成就了大汉盛世。
人才是一个好东西,但却是很多君王求之不得的。其实并非当时没有人才,而是缺乏一个顺畅的发现之道。想想曹操的那首“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诗文就可以知道一个君王对人才的渴求,刘备不惜屈驾忍辱三顾茅庐,其实也不过为自己求得一个人才而已。人才是一种软实力,在与对手的争夺中,有了充足的人才储备,就会在争夺中获得胜的筹码。
只是任何一种好的制度在执行中,都会慢慢改变它的初衷,渐渐变了味道,成了某些既得利益者维权的工具。同时,我们的帝王也陷入了同一个逻辑,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每一代帝王对人才的利用逻辑。需要的时候求贤若渴,愿望达到了,又开始顾虑人才们功劳盖主了。于是,人才们都开始考虑如何明哲保身,如何把自己打包的圆起来,于是,世界变了,人才大智若愚了,非人才又大愚若智了,智与愚混在了一起,成了每代君王必须面对的考题。做得好,就是一代圣君;做不好,就注定了遗臭万年。
读史散记系列:
南宫万《左传》初识
读史散记之一:说寡读史散记之二:马融
读史散记之三:两个“遍天下”读史散记之四:尧帝
读史散记之五:舜帝之位读史散记之六:魏太武帝灭佛
读史散记之七:迁之于固马殷何许人
读史散记之八:“杯酒释兵权”的潜台词
小方读《汉书》:《高祖本纪》上说姜
小方读《汉书》:惠帝的孝惠说“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小方读《汉书》:吕后的政治小方读《汉书》:诚惶诚恐文帝登基
小方读《汉书》:被逼出来的一代仁君汉文帝
小方读《汉书》:景帝之诏
读史散记:宫怨深深深几许——永徽宫事
小方读《汉书》:求贤若渴汉武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