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当时推荐的果真都是贤才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12: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郑当时这个人其实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司马迁和班固都毫不吝惜的为他立了传记,文字基本差不多,观点也基本一致,“推士”。用今天的话便是为朝廷举荐得力官员。
郑当时的朝廷表现也很一般,他在朝堂上基本是站桩的,不会与朝廷主流发生冲突,“常趋和承意,不敢甚斥臧否”。他是黄老思想的恪守者,而武帝朝则是一个摈弃黄老、重用法儒的时代,一大批刀笔吏如张汤、公孙弘等青云直上,他们对汉初所制定的治国方略、法律道德框架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这些调整势必会导致老臣们的强烈反对,朝堂之上分为势均力敌的两派也是当然之事,像汲黯对这些刀笔吏新贵总是仇雠相对,义愤填膺。但郑当时却可以将自己的世界装得如此严密,即便是自己的思想不受欢迎了,他也跟没事人一般站在朝堂上“趋和承意”。
但朝堂之下的郑当时,似乎就活跃多了,也礼贤下士多了。景帝时,年纪轻轻的郑当时所结交的已经都是他的父辈人物了,不是“天下有名之士”不在他的结交范围之内。也许这是个人品行的缘故,虽然看上去有那么点沽名钓誉,一个正常的人所结交的圈子一般应为自己的同辈人,而人家全部是忘年交。当了太史之后,对门前站岗的说:不论来者贵贱,一律及时通报,不得有误。并且执宾主之礼相待,无论是对上级还是对下级,他都礼让有加。这人缘混得是钢钢的。于是,天下便流行一句话:“郑庄行,千里不赍粮”。没有这样的人缘又岂能做到无需自备干粮而行千里呢?
但郑当时之所以这样礼让,无论贵贱,都礼贤视之,可能与武帝初年议论田蚡和窦婴事件遭贬有关系吧。祸从口入,吃一堑长一智,当再一次进入朝堂的时候,他也学会了趋和承意,不再议论时事,就像老舍的茶馆墙上贴着的那张“莫谈国事”一样,一直有这么一条在郑当时的脑袋里晃着,从位列九卿到一个破詹事,差距太大了。瀑布跌得越高越大,声音也就越大,冲击力也就越强。受到重创的郑当时也将哑巴执政标为了自己的人生座右铭了。
但最后他并没有保全自己,以礼贤推士出名的大老臣在生命的尾叶再次遭遇了贬谪,并且是一下子贬成了平民,比口舌之祸更惨。原因是武帝后期,长年的兵击匈奴使得大汉国力渐渐不支,国库空虚,但此时郑当时所推举的人却贪污公款,郑当时因此而下水,贬为庶人。因此,可见未必被郑当时礼让的都一定是贤士,他所谓的礼贤也不过是一种装潢的门面而已,是一种沽名钓誉的手段,这是他能够能够成为两朝元老不老松的秘诀。虽然自己很廉洁,不贪污,但用人不查也跟自己贪污没什么区别了。朝堂上并不是装哑巴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也不是下面做点小动作就可以得以保全的,就像红楼梦里的李纨那样,堂前堂下判若两人,两个李纨形象其实是一种人格的分裂,那个在夜晚降临之后的真实的自我,也无法挽回失败的颓势。

——2012-5-16晚上 20: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