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宦官何以“百僚皆敬”?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12: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方读《汉书》之一六七

宣帝在铲除霍氏之后,显然对外戚这个群体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畏惧。因此,他在荣宠外戚的同时,也在限制他们参政掌权。这样一来,他不得不重新选择一批自己受用敢用的人来充当自己的智囊群。这样有一批人,他们虽然只是宦官,但却因为有接触皇帝的机会与便利,他们中的一些有才干有机变的人便很容易脱颖而出,倍受隆恩。
弘恭、石显便是这样的人。弘恭与刘邦是老乡,沛人;石显是济南人。两人与李延年一样年少犯法而被处以宫刑,不得已而入了中黄门。宣帝时,凭借着各自的才干,弘恭任中书令,石显任中书仆射,成为宣帝后期决策的重要参与者。但宣帝是一个强势的帝王,对群臣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到了其子汉元帝的时候,就大不同了。元帝完全改变了宣帝的亦儒亦法的治国之路,而片面的追求儒治。更因为身体不好,就常年不理政事,一味听歌养生。而此时弘恭已死,石显代任中书令。
元帝认为石显是老人儿了,做事很稳妥、熟练,而且他是个太监,不存在“外党”,可以放心重用。可见直到元帝时,外戚的灰色影响力还在,他们依然是一个不能被重用的群体。而宦官们恰因为六根清净才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于是,汉元帝委政于显,“事无小大,因显白决,贵幸倾朝”。如果当年的弘恭还能相对公正,称其职的话,那么石显完全凭借着自己的小聪明,投机取媚,“显为人巧慧习事,能探得人主微指,内深贼,持诡辩以中伤人,忤恨睚眦,辄被以危法”。石显察言观色的能力是一流的,他总能第一时间参透元帝的心思,但又深藏不露,思维敏捷,果敢迅速,凡事做到滴水不漏,使得对手猝不及防。而且为人睚眦必报,对于对手绝不姑息。石显犹如白色恐怖一样,压在元帝朝所有的臣子头顶上。他们不得不谨小慎微,不得不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否则很可能于细微之中血染朝堂。“百僚皆敬事显”的局面便形成了。
“那满朝文武,平日里高官厚禄,荫子封妻。享荣华,受富贵。那一件不是朝廷恩典!如今却一个个贪生怕死,背义忘恩,争去投降不迭。只图安乐一时,那顾骂名千古”。名节在性命面前,不值一文钱。但石显显然对这些改弦更张的旧臣们没有太多信任,他深知这些人在心底里还是轻视自己的,恨不得自己早死。因此扶持自己人变成了石显掌权的第一要务。以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为代表的一帮亲附成为朝中新贵,而且元帝几乎是用人不疑,对石显的举动毫无疑义。凡石显举荐的人,“诸附倚者皆得宠位”。这帮新贵的“兼官据势”,自然使得老臣们备受打击。
以前将军萧望之、光禄大夫周堪、宗正刘更生为代表的老臣们开始揭发弹劾石显,但显然老臣们在元帝心中是毫无地位的,他更愿意相信身边的石显。结果石显趁机将萧望之等打到,在这其中元帝居然都是糊涂的,他都不知道是自己亲批了逮捕老师萧望之的。但元帝还是有些不忍的,便想放了萧望之。谁知萧之子此时上书陈述其父的冤情。石显索性将萧逼上黄泉。而所有的反对者都未能逃过石显罗织的罪名,周堪、刘更生、京房、张猛、陈咸、贾捐之等先后自杀或弃市,这些人的忠义却未能换来元帝对石显的重新认识,相反则让石显的威望更高,更巩固,“自是公卿以下畏显,重足一迹”。一言九鼎,再也没有反对的声音。
一时间长安城里传唱着,“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一首民谣道出了石显等新贵们的得势,也唱出了人们对新贵们的恐惧。石显清楚,自己做的这些事,若有一天得以昭示天下的话,那自己肯定不得好死。于是,固宠取媚便是必然的事。石显一方面察言观色,留意帝旨,并尽量将事情考虑周全,堵住天下悠悠之口。而且班固将其列入《佞幸传》本身也说明了石显还有姣好的男色,也是帝王龙床上的“枕边人”;另一方面则是取信天下。其取信天下有两部棋:第一是取信于外氏。外戚虽然已不吃香,但仍是不容小觑的势力。如果用的话,也会是最便捷省事的途径。石显发现冯昭仪很受宠,而且冯昭仪的父兄在朝名声很好,于是他便想通过冯氏来固宠。于是向元帝推荐了冯昭仪之兄冯逡,但没想到的是,冯逡一见到元帝便开始陈述石显的劣迹。这让石显心惊胆战,让元帝也颇不受用。石显好心提拔你,你却不感恩,还到处说他坏话,“天子大怒”。留中使用的打算取消,还是回去当你的郎官吧。冯逡让石显再次感知到,自己与外朝的那些所谓堂堂正正的官员是不可能相融的。于是,心中对外朝的仇恨自然更甚。因此,当群臣推举冯逡之兄冯野王出任御史大夫之时,石显很聪明地将这个任命给推到了,使得冯氏一族在元帝朝只有清誉,而无权利,一直备受压制。
但悠悠之口还是要重视的,否则总有基础不稳的感觉。石显想起了先前被自杀的萧望之,那可是一代名儒,背后是无数的儒生,在这个时代里再没有比他们更吃香,更容易得势的人了。石显清楚,杀了以萧望之,可能会让无数儒生禁足。为了收买人心,他于是起用了琅琊名士,同样号称天下名儒的贡禹出任谏大夫。石显放下身段,百般取媚,“深自结纳”。不晓得贡禹此时的初心是怎样的,至少面子上与石显极为融洽。于是,石显推荐贡禹官至御史大夫,对贡禹极尽礼遇。这样天下之口便堵住了。萧望之是自己找死,跟石显没关系。这样儒生又开始蠢蠢欲动。
就这样,元帝一朝,石显荣宠一时。而其在册立太子中又立有大功。按说这样的功劳足以保证石显在成帝朝平平安安的。但哪里想到,成帝登基,石显瞬间跌落。因为成帝与元帝不同,他重用外戚,而且石显再厉害毕竟是元帝宫中的人,与成帝没有半毛钱关系,成帝对他始终没有亲近感。数月而已,弹劾石显的奏折便摆满了成帝的朝堂。石显及其提拔上来的人一概清除。石显与其妻子儿女被徙往故郡,半途抑郁而亡。石显作为一个太监,居然还有妻子儿女,看来他受宫刑的年纪也不是很大,至少已成家并开枝散叶。
石显去后,长安城内有开始传唱:“伊徙雁,鹿徙菟,去牢与陈实无贾”。可见人们对石显及其党羽五鹿充宗、牢梁、陈顺、伊嘉等人的痛恨。人们的拍手称快,并不宣告宠臣时代的结束,仅仅代表石显这样一个宠臣结束了。而每一朝都有属于自己的宠臣,成帝较元帝更甚,人们还没来得安静下,新的灾祸就又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