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之间为何缺乏基本信任?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12: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这学期有一门实验课,老师要求实验报告必须交手写版。大家不解,追问原因,竟是为了对付抄袭实验报告的同学。老师解释道,哪怕抄袭别人的实验数据,拿起笔来把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抄一遍,总能确保同学们有所收获。
乍一听此下下策,我感觉悲从中来。本来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在网络学堂上都有电子版,我们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看明白之后就可以动手实验。写实验报告时,大可动动鼠标把这些已有的内容直接复制粘贴到实验报告里,再加上自己的实验数据和详细分析,而后者才是实验报告的重点。然而老师何以舍本逐末,抱定我们必抄实验数据的信念,让我们把大部分精力耗费在手抄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上?究其原因,老师对自己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基本信任。
二、数据抄袭、捏造成潜规则
事实上,老师并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数据抄袭、捏造成潜规则,是我上大学三年来对某些实验课的基本印象。
为了能有体面的实验数据交差,大家上实验课前或到各院系FTP下载若干年前某位校友的实验报告,或跑到楼上楼下找学长学姐要一两年前的实验报告,或向先于自己做实验的同学借实验数据以作“参考”。一旦实验进展不顺利,没能在下课前获得所有数据,这些“两手准备”就能派上用场,或把事先抄好的数据直接交给老师签字了事,或根据前人的数据结合仪器参数变化“改造”出一组看似合理的新数据,或因为来不及测量所有数据而在已测数据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将其余数据凭空补齐。
有老师认为,抄袭、捏造实验数据的同学过于懒惰,他们无心做实验,纯粹想蒙混过关取得学分。
但是据我观察,这些同学一点也不懒惰,为了确保实验“战役”的成功,他们课下舍得花几倍于正常时间的功夫研究、“创造”实验数据,目的只有一个:确保实验课上能按时把数据交给老师签字。
三、缺失的师生沟通
去年教我数理方程的唐宏岩老师在上课时说过:“我认为现在清华最缺乏的,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这句话引起大家相见恨晚的共鸣,伴随着全场热烈的掌声,也折射出当前学校教育的无奈。
我一直认为自己在大学里与老师的沟通比不上高中时代。因为上高中的时候,老师与学生之间是教育与受教的关系,高考是师生共同的奋斗目标,师生之间这种单纯的关系很难产生真正的隔阂,彼此之间无话不能说,谈吐之间无论褒贬,都比较真诚。但是上大学以后,老师在授课时是教育者,在评成绩时是考核者,正是这种考核与被考核的关系,加上大学里成绩是评奖学金、推研直博、获得出国深造机会的依据,让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不再那么真诚。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每次考前答疑,就会有成堆同学围住老师,名义上答疑解惑,实际上大都盘算着从老师口中套出考试的出题范围、类型、方向,甚至具体题目,这是学生与老师之间套题与反套题的拉锯战,其壮观程度不亚于获金鸡百花奖的《风声》。
在实验课上,老师作为考核者的角色更胜一筹,尤其对于普通物理实验。上课铃一响,老师简单讲解实验原理、布置实验任务后,就进入了考核过程。无论是真懂还是假懂,学生在老师面前都要表现得对实验过程了如指掌,哪怕不懂装懂。这是一场艰难而让人痛心的表演,却在教学实验室里反复上演。
谁让分数成为学生的命根,而老师掌握着学生的分数呢?
四、扭曲的考核方式
除了师生之间缺失的沟通外,能把那么多同学逼上抄袭、捏造数据之路的,是实验课扭曲的考核方式。
实验氛围相对宽松,让每一个认真对待实验的同学都取得不错的成绩,是实验课考核方式的应有之义。但是现行考核方式中,获得预期的实验数据和结果,才能获得老师对该次实验的签字,拿到操作分,也是课下撰写实验报告、获取报告分的前提。
这显然与实验的本义背道而驰。实验就意味着不确定性,意味着失败的可能,即便是重复前人的实验,也可能因为仪器部件失灵、不熟悉全部仪器操作、实验方案设计有偏差等诸多原因,而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预期的实验结果。
现实中,有些实验课一来时间安排过于紧密,往往只有实验完全顺利才能在规定时间内获得所有数据,二来考核方式受到扭曲,如果学生真把实验当实验,很难确保自己不受考核机制的当头一棒,甚至难保自己能过及格线。
这就是为什么,再勤奋的同学也更倾向于拿别人的实验数据来作两手准备,再认真的同学也为担心实验不能顺利完成而战战兢兢,曾经身经百战、决胜高考的清华学生竟为小小的实验数据表所困。当实验真碰上了麻烦,谁又甘心在考核中成为牺牲品?
于是,学生选择了抄袭,老师选择了猜疑,师生之间失去了基本信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