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白到职场老手,毕业季的我是如何留在北京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7 | 2021-1-9 01: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小白到职场老手,毕业季的我是如何留在北京
  ——历数我的实习生、正式员工与管培生的经历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看到学弟学妹们笔试面试、筛选各家公司,让我不得不回忆起两年前的那段迷茫期。介于几个学弟学妹的询问,我觉得很有必要跟同学们分享一下我的职场初体验。当然,本人也非什么职场牛人,所写内容也仅是本人的一些经历。目的就是让同学们了解一下我的成长经历,方便大家进行抉择。同时也预祝所有的同学都能顺利毕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先介绍一下我的背景,本人毕业于北京某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家庭不算穷,就是一般的小康之家。除我之外,全家老少还没有能考上北京高校的人,因此临近毕业,我的工作被提上全家的日程。毕业季的去留问题,让我为此烦恼。毕竟见惯了北京的繁华,再回到家乡,我想无论是谁也多有不甘。不是说一朝进京念书,便前途就业无忧。事实毕竟残酷,一般的家庭条件、非强技能性的专业,我的就业压力虽然不及今日,但也充满了坎坷。金融、快消、互联网、地产,在分析综合竞争力后,我发现为了立足北京衣食无忧,这些行业是我唯一出路。鉴于本人的资历(无专业优势)、能力(英文应用能力相对薄弱)、性格,我通过SWOT对自己的定位,发现互联网公司的非技术类岗位,更加适合我目前的处境及我的个人兴趣。
  后文介绍的工作经历,都是我在确定自己职业前途中的一些情况,也对我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我就完整的讲述这段过程的经历,并写出我在其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帮助大家更好的找到自己的方向。
  在门户网站实习的那点事:
  在认定我的从业方向后,当然是找实习公司。我当时的认知,觉得传统大佬们的制度完善,足够的空间也可以让我这种小白成长。本着从小就听说过的老段子:会上网者用新浪,不会上网知张朝阳。我就跑到了理想国际大厦,开始我职业生涯的第一站。
  记得那时学校刚结课。我还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明确定位,也并未找到自己从业的具体方向,因此选择了专业性相对较低的人力资源助理实习生。当年正是移动互联网的暗礁时期。在我的笔试题中,有一道题关于android手机最主要的三个摁键,我低头看了一眼自己的N78,然后脸红的写下了功能键、接听键以及挂机键。虽然之后,我的细心与对人力资源的一些阐述为了我加了不少筹码,但未对于整体行业发展有何思考,也为此吃了一些亏。不过还好,我最终也成为了这个web1.0传统巨头的一份子。
  人力资源的实习工作,我想大家也都能猜个大概。工作就是一些如影印资料、为其他部门定会议室安排、对考勤系统进行更新等的琐碎事宜。对在学校有过学生工作经验的人来说,就是一个熟练工种的问题。其实刚进入一个企业,更多的是去培养耐心与基础,为进入快节奏社会做好准备,并认真思考自己的需求。无论多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不管选择如何,最重要的是乐于接受并勇于坚持。这都是我之后的管培生期间领悟的,希望大家像我一样多走弯路。
  那么言归正传,在我人力资源的实习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可以参与招聘项目。在这期间,我接触到了一个相对核心的业务:PR宣传。在我现在的认知来看,如果说市场是企业的衣服,那么PR就是企业的嘴。一个人内部的出众,也需要妙嘴来生花。古有纵横捭阖,今有3Q大战,都无不说明着PR对于事件发展的导向作用。甚至我一度感觉,一些社会舆论的导向是有意识引导。如大禹治水般,从思想上开源,防止决堤。
  在招聘项目上,我虽屡战屡挫,却发现了热爱的工作——Marketing。投身其中,其乐无穷。招聘结束后,我大胆的去向部门经理申请调岗实习。事实很残酷,公司明确告诉我,在没有足够资历背景下,我是不可能得到这份工作的。深究一下,祸从口出这个道理被众人所熟知。公司当然不可能将这样重要的工作交给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甚至对行业发展都不熟悉的人。一系列的折腾,让我信心大失。由于一些技能方法的或缺及心情的失落,导致接踵而来的工作失误。在我屡次被领导搪塞而得不到正式offer,甚至招聘项目也不再让我参与后,我递交了辞信。不顾主管及同事语重心长的劝阻,我再次加入求职大军。
  经验总结:
  1.想独立在北京生活,就必须有的独一无二之处。在没有足够的专业职能情况下,那么就只能用专心、耐心去填补。当这些也缺失时,也就无法得到认可。
  2.找到自己的未来。不要被所谓的职业高薪、行业优势所吸引,而是去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及自己的能力所在。
  3.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足够的学习,为自己想要的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
  年轻是我们的资本,做自己想做的事,当自己想当的人。这样的人生未必灿烂,但是不会遗憾。走过、学过,在繁忙中思考。从实习中,思考未来。
  在科技类集团的工作一二说:
  在明确自己的需求后,当然就是扩充自己的能力。作为工商管理的学生,明确了Marketing的方向后,相应的技能补足也还算简单。我扬鞭出发,再次开始求职生涯。凭借着我恶补的一些还算专业的Marketing知识,以及前一份实习的工作经历,我顺利入职电纸书研发制造的某科技集团,得到了正式offer并签订了三方。
  在叙述这段工作经历之前,先说一下正式offer,这个大家比较感兴趣的东西。通常,正式offer要经历的面试难度远高于实习offer,尤其要求职者对行业、企业有独到的一些见解。在这当中,学历的比重会被减小,HR们更多关注的是应聘者上一份工作的经验总结。我当然也是提前做好了此次应聘公司的虚拟项目的PPT介绍,突破重围才拿到了这份梦寐以求的工作。
  成功收获了喜爱的工作,也得到了满意的薪资,按理说我应该会满足的留在这里,为公司建设添砖加瓦。虽然在没有毕业证之前还是拿着实习生相同的待遇,但是一切工作要求是按着正式员工的对待。无论对我的业务要求还是工作量,都有了质级的变化。在这里提醒学弟学妹们,一定要尽早搞定你的论文,如果你实习的时候才动笔,你会十分痛苦,甚至两手抓瞎。与我同届的几个朋友,或为了完成公司的项目而使得论文险些被pass,或为了论文而被公司劝退。总之是越早搞定论文越早全身心的投入你的未来。
  最终,我在这里只工作了不足三个月,一些内外因素,导致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最后毅然决然的再次放弃这个外人眼中的好机会。
  外因:1.公司机制陈旧,业务划分过细,导致部门拖延症。大家试想,当你被要求连夜赶出来的任务被拖沓多时,你的一些工作需求被以未受到上级审核而延误的那种心情。2.作为职场新手而屡次请教问题后,我得到批评。“来工作就自己研究,想学习就趁早滚蛋!”这种狼性文化固然有好处,但是十分不利于职场新手的成长。3.公司大环境因素。业务收益下降,股价下滑。每天看到自己熟悉的前辈离职,自然有一些别样心思。
  内因:我发现想快速的提高业务水平,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在没有人能提供方法学习,同时也没有时间去摸索的情况下,与其浪费时间盲目的工作,不如去寻找能给彼此更多机会的雇主。
  经验总结:
  1.找一家靠谱的公司,不一定是多资深或多大的规模。有足够新鲜的血液,足够的独到之处。总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工作是职责,没有人有义务提供免费的帮助。要学着去适应工作与环境。
  3.作为小白,要找人带。我们没有任何实际经验,往往两眼摸黑。踩着石头过河永远不是高效的做法。我们不一定需要有人手把手去教how,但是想有人告诉我们why。
  4.在真正决定未来之前,可以签offer,但是不要轻易签三方。这东西在我离职的时候带来不少麻烦。当然,我们不一定考公务员、去事业单位,但总是与学校方便,利人利己。
  当梦想照进现实,更多的是阳光的刺眼。年幼的小苗需要大树的呵护,才能开枝散叶。走对的路,遇对的人。
  我的管培生经历 :
  在开始叙述我这段经历之前,我要先引用当初的面试官老王的一段话:“你们是小白,我当年比你们还白。只不过滚爬的年头多了才比你们黑。今天你们很幸运,因为有人带着你们直接跳煤窑,不用像我过去似的要先挖井。”这句话,很直观的阐述了什么是管培生,即有人带着不走弯,最快时间成长为我们想成为的人。那么可以说,我职业生涯也是在成为管培生后,才算走上正轨。
  那么首先,作为普通学生,大家有没有想过可以吃喝玩乐,还不会过于拮据。也许有人会觉得不太实际,但是我大学的尾巴就是这样度过的。在2010年,出现了一个新型的消费类网站——团购。资金有限但是馋懒无比的我,找到了新大陆,浸淫在团购网站,亦如我在淘宝的海洋中一样。在我刚刚辞职后的某个下午,我与室友一边上着网,看看当晚在大五道口根据地有何便宜的美食,一边讨论着毕业后的去留。毕竟之前的经历,让我对未来还是有一些疑虑。
  在扫着网页的时候,我无意点到了校招宣讲会的页面。作为用着校内度过大学生涯的典型,自然也会对这个校内创始人充满好奇。既然让我看到了,那么怎有不去试试的道理。在宣讲会中王总的演讲后,我投递了简历。笔试嘛,经过之前的各种训练也算过关。就这样,我来到了这家公司,工作至今也算小有所成。
  回想当年的过程,给我最深刻印象的就是老王。老王脸色微红,操着有那么一点怪的普通话,说一些好玩但值得回味的话,为我们进行群面。一个看似简单的现象,所挖掘出的问题,不管是角度还是深度,都让我们很难答出。短短的10分钟不到的互动提问时间,我们都被他奇特的个性所吸引,并为有机会加入而感到开心。
  很幸运,带我们这批管培生的,就是面试我们的老王。也很不幸,就是我们得知不论何岗,我们从要客服开始。用老王的话说,就是他选出的人,每次都有那么一两个跟他一样敢挑头发问的。一个帅气的男生直接站起来质疑客服实习的必要性。老王摸摸头深思一下,仿佛自言自语一般,说着血气方刚就是还未开窍,然后就自己出去了。当然我们也没一个敢追问,怕也成了不开窍孩子的一员。虽然不敢直说,但是还是有种上了贼船的感觉。好歹也算个大学生,虽不是清北,但也够我与人外人道也。想默默放弃,但毕业在即,再不决定我就真的要全铺盖回老家。“就两个月,我忍了。”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开始了客服生涯。
  最开始的一周,我被搞得焦头烂额。各种生涩难记的说辞,各种无理取闹的客户,导致了我漫无止境的工作。没有效率,当然只能用时间去弥补。转眼到了周五,在管培生例会上,我看到了大家同样憔悴的脸,瞬间欣慰的猜到大家同样的近况。老王这时吹着口哨走了进来,满脸坏笑的看着那个大胆质疑的男生,让我们全都低下了头。我们糟糕的业绩,已经被各个组长上报,老王作为我们的主管人肯定第一时间就收到报告。老王在坏笑之后,说出了我至今难忘的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你们今天的失败,是如何造成的,不去思考,也只能永远是个畏果的普通人。所谓的管理培训,那就成了扯淡。”随后,老王向我们布置了第一份所谓的作业,彻底去思考客服轮岗的原因及自己产生的所有问题,并三天后全体review。这个review中的细节,也耐人寻味。老王对我们众人挨个review,耗时1天半,期间除去我们的正常上下班及吃饭,没有休息。老王本人也是依靠着泡面,度过了这段时间。一名公司的副总,为了刚刚入职的小白做出这些事情,这在我之前所在的公司是完全不能想象的。而这次的review,也真正让我有了的认识。作为一家电子商务网站,客服与编辑是我们直接对外的窗口,也正是我们好与坏最直观的体现。由于专业职能所限,我们不可能去编辑部实操,但是却可以在客服真真正正的走上第一战场,培养工作直觉并认知觉悟。成长正如弹簧,绷得越紧才能弹得越高。
  之后的日子,过的很快。每周在客服工作之余,接受老王的魔鬼式教学与不断的review,学习他各种怪异神奇的方法论,了解公司的各种内部资料。在这一刻,我们发现,公司的管培生并不仅仅是随便说说停留在教我们how的阶段,而是真的引导我们去思考why。短暂的两个月其实很快,在最后的一次例会上,老王给我们讲述了被评为市场典范的22条商规。虽然文中已经屡次说了老王给我的深刻印象,但是不得不承认,每次的交谈都是这么的震撼,让人难忘。这次的老王,给我们带来了更加直白的陈述,就是22条商规中,只有认知定律可以成为经典,却还有其局限。当然,我们用今日的眼光来看,其局限性确实可以证明,但老王说了一个再次让人大跌眼镜的话:“22条商规之所以成功,就是其敢于定义,强大的文学气场让你不得不向其靠拢,亦如每次给你们开会的我。从今天起,你们要敢于对我质疑,因为你们是实际的操作者,如果没有质疑精神,那么公司也将走向陈腐。”从我们常规的认知中,创业者自负,而互联网创业者更是自负到一个地步。为了教育我们培养一个质疑精神,能说出如此之话并真的让我们如此去做,我想恐怕真的没有几个人有此胆识。
  在两个月的集中培训后,我们走向了各自的岗位。个人能力与专业的不同,自然也走向了各自不同的道路。比如有个学技术的PM管培生,在之后由产品总监指导,独立做推广联盟和EDM产品,从写邮件出发手把手的教导。我们的EDM在当时就已经达到了千万级别,能把这样高度的产品交给应届管培生亲自去操作,我想没几家公司敢于如此。而他也仅用半年就做的风生水起,使EDM从粗放的不规范做到了业界上游水平,不负众望。
  我也被派往各部门轮岗,直到我找到最适合也最匹配的工作。在这期间,我曾尝试市场部的微博营销、公司内宣等工作。更是在销售营销的工作中学会了PPT、excel的一系列数据报表与美化制作,弥补了技能应用上的不足。偶尔,我也急功近利,被领导说业障太深,需净化身心。稍时,我也潦草完事,被上级批评不能做到“简单,可依赖。”但是更多的时候,我更为了解某个职业方法而同总监学习到地铁停运。
  所谓管培,即管理培训。目的是储备公司的未来管理层,为每位管培生专门定制工作、学习的进程。在这过程中,我得到了大家的帮助,没有一个人因为我的问题过多而发火,也没有一个人因为所谓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而吝啬保留。我仿佛回到了大学时光,有恩师、有挚友,享受着群居生活,也享受着我的工作生涯。如今的我,做着自己所喜爱的市场工作,为着年会中王总的1000亿计划而添砖加瓦。每当我们那届的管培生聚在一起吃饭,就聊到了老王的各种教诲。从餐厅地理位置到营销手段再到上座率,每个人都有着敏锐的观察,观察一切潜在事物,我知道,这就是受到管培生经历的影响,导致我们吃饭也不忘了各种资料整合与数据挖掘。
  当我再一次遇到老王时,他满眼通红,显然睡眠不足。不知是在为马上到来的新一届管培生操心制定计划,还是学习何种最新的方法论以便于授业解惑。他对我说:“作为年轻人,要的无非是个前途、钱途、理想。经营家靠谱公司,让 我的员工幸福,不会为衣食住行担忧;让每个怀揣梦想的人美梦成真,那么也就实现我的人生理想了。”那么看来,无论当年的校内,还是曾经的饭否,都是给我们带来新的视野,也带来了更多的梦想。
  全文总结:
  我相信,前途、理想、金钱构成了作为年轻人的我们所需求的三角结构,具有稳定坚固的特征。三者缺一不可,也彼此相互支撑。
  那么仅就我个人的求职经验而说,我在第一份工作算是得到了前途,因为没人敢否认其在互联网业界的地位,虽然我没有拿到正式offer,但是我也因此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我知道那仅是我人生阶段中的迷茫点,是必须经历而不可逾越的。
  在我的第二份工作中,我得到了金钱,无论当时公司状况如何,一个上市集团给出PR的薪资我想大家也还是可以想象的。不过正如我所说,在三角形之中,也许每个人侧重点不同,但是不可否认的就是三者缺一不可,而过长或过短,那么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三条毫无联系的直线,无止境的延续甚至消亡。
  所以,我选择了成为一名管培生。当有人带、有理想的创业方舟的一份子。当然,我希望更希望能看完我这大长篇的学弟学妹们,能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为所想去奋斗,甚至不死不休。这才是我们的精神,就如不死鸟一般,燃烧着创造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01: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来!!!让我们年轻人能绽放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01: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途漫漫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01: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让更多的朋友能够看到~~毕业季的我们,一定要选对前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01: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01: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hushi1442 4楼 2013-03-14 12:57:22
  好
  -----------------------------
  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毕业在即,反正我身边的好多学弟学妹很着急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01: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职场老手的就业点拔
  坛里的师弟师妹:
  这么称呼大家应该不为过。在求职过程中,除了完善自身综合能力外,还需积极获取求职渠道,如各大公司官方网站,各大名校就业网和BBS。一些针对毕业生求职的校园招聘网站也不错,如 孔融网http://www.kongrong.com 应届生网这一类。本人02年本科毕业,做了十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先后去过大型国企、民企、专业咨询公司,做过人事助理、经理、总监等职务。最近觉得内心很累了,想好好休息一下,碰巧来到这里。看了看大家的贴子,多是OFFER比较、职位选择、面试经验什么的,想想自己十年来,不禁有几分感概,希望能够对师弟师妹们有所帮助。
  一、关于OFFER比较
  对多个OFFER的选择取舍,平心而论,我是没什么兴趣论说的。我面试过千余名毕业生,其中有一小部分人天资聪明,要长相有长相,要成绩有成绩,要情商有情商,怎么看怎么顺眼;或者是凭着亲属关系,内定一个好的体制内国字头单位或是挂个北京市户口后另谋他就。但对于绝大多数草根族毕业生而言,求职前,他们茫然若失,根据所学专业仅有个大致的就业方向,然后随大溜地开始做简历,学习面试技巧;求职中,他们多是靠运气去海投,根本没什么时间和机会去了解应聘的单位和职位,听别人对该公司评论或看待遇如何罢了;当求职碰壁后,很快变得饥不择食,自信心大挫,更加主动地学习、投简历、逛招聘会,偶尔也动摇一下,“是不是应该换个地域或是继续学习深造”;拿到一两个OFFER后,立刻心里有了底气,洋洋自得,不觉端起架子,变得挑剔起来,并开始骑驴找马。说这么多,我无意批评某些同学,只是借此希望这些同学能够静下心来反思自己,有没有浮躁的心绪,如果有,则不可以与你谈什么OFFER选择的话;如果你把以上这些心思丢开了,那好,我们可以开始深入谈谈职位选择的话题了。
  很多同学不好做OFFER的取舍,这时,高校老师们会从职业指导的理论层面说一堆没什么实际意义的话(认清自我--放低心态--了解行业与职业--建立目标--阶段实施,几乎所有地球人都会背的东东能讲上数小时,服了他们),其实有一些高校老师们因为就业率的考核指标原因,无论你选择哪个职位,能就业走人就行,天天忙着找就业单位,哪有时间陪你静下心来分析;当然也有一些好的老师,会认真地倾听每个学生的故事,但他们更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想给你做些指导却腹中无物,他们的大脑早被高校的理论以及职称评审、教师绩效考核什么的填满了。说得不客气点儿,毕业生想从学样得到专业的一对一指导,基本没什么戏。而家长们能不能给同学们做一些指点呢?呵呵,现在是“拼爹”的时代,能力强的家长早就努力钻营给孩子找位置了,只有能力差的家长才有时间去指点子女如何找工作。如果这时你听信家长所谓人生之谈的就业指导,而内心里十分清楚,“如果听他们的,我最多二十年后也就混到父母的档次”,这样的就业指导又有什么意义?最后,社会上有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方面的咨询公司呢?如白玲工作室、北森测评什么的。呵呵,我以前的有同事就是该公司的,这样的咨询公司有很多,精准性我不想评价,但我知道,所有这个的咨询公司会说:“我们的测评结果用于个人长期职业规划相对有效,对短期就业选择仅作参考”。
  因此,OFFER选择,不仅要靠自己,更要让自己有机会听到真实的话,有高度的话,有操作意义和职业价值的话,哪怕是一句也好。
  (今天下班了,明天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01: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不太好混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