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02.21)文采何物?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03: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好的文章要有内容,要清晰可读,而同样重要的是要有文采。「文采」者,怪物也。倘若我们问胡菊人、舒巷城、岑逸飞、戴天、张文达等文章高手,文采究竟是何物,他们多半答不出来。但假若我们给他们几篇文章,问哪一篇较有文采,他们的答案多半是会相同的。这正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文采还有一个奇特之处。正如幽默一样,文采似乎是天生的,要学也学不到。我从来没有遇到一个从前毫不幽默现在变得很幽默的人,也没有见过一个文采忽然从无到有的。假若这个观点是对的话,文采与气质、遗传有关了。以我家为例,这个「基因」理论可以置信。我的父亲只读过三年书,但中英文都写得文采斐然;我的儿子好读、好写,有文采不足为奇,但我的女儿懒读、懒写,但执起笔来,文采好得出人意外。我想,这和他们祖父的遗传基因有关吧。
我前思后想,也不大明白文采是什么。但不明白的也可以谈,可以随意地猜测一下。先举一些前人的大有文采的例子吧——
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杜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白居易:「未能抛却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李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秦少游:「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陆游:「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纳兰容若:「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黄仲则:「似此星晨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苏曼殊:「风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鲁迅:「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毛泽东:「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以上是一些文采斐然的例子。我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多举数十个,但因为认为例子够了(大可以让我们从中试谈谈文采为何物),故不再多举。且让我们在上述的例子中先找出共同的特征吧。我认为它们共同的特征有如下三点:
其一,它们都并非艰深难明、引经据典之句,可说单纯之极。其二,它们没有做作,读来好像作者是随意写出来的(虽然作者可能想了几夜才那样写,但读者却感到是不渲不染的随意而自然之作)。其三,它们读来通畅,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声韵有抑扬顿挫之妙。
假若我们以如上三点来界定文采,那么简而言之,文采可说是纯真的表达,是没有做作的感情,是自然的流露,使人读来有舒畅之感。也是因为读来舒畅,读之者感到不滞于物,觉得飘飘若仙,过瘾之至也。
文采是一种艺术。大好的文采就好像莫扎特的音乐,很纯洁。文采是来自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引起共鸣的表达。我们不容易说明它是什么,但一经表达了,大家都感到有同样的感受。因此,我们知其然,但不一定知其所以然。
既然是纯真的艺术表达,那么文采应该与生俱来的。问题是,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长大,有被污染的可能性。一些人遇污而染,而另一些人却好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这后者只要读书识字能文,其文章写来就往往文采斐然了。
以气质、基因决定文采,我的见解是,一些人似乎天生下来就能够「一心二用」,要污则污,要不染则不染,灵感一到,或感受一来,随意下笔,文字就「洗」得一干二净,其光采就在纸上显现出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