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与静修”牟木回答杂志采访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04: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篇是牟木回答《风行杂志》采访问题的原文,杂志而后根据我的回答编辑成文发表。自己觉得这些问题很好,也同样是一些瑜伽练习者感兴趣的问题,发出来分享)
1、最初选择练习瑜伽源于什么样的契机?如何坚持下来?
牟木:大概在2001年接触瑜伽,那时我在第一家工作的广告公司做设计师,同时也在北京服装学院读大三。经常要熬夜做活,由于刚刚工作,设计出的东西经常不被公司和客户肯定,工作压力比较大,生活也不规律。熬夜,暴饮暴食,不科学的减肥,抽烟喝酒,等等造成身体很多亚健康的状况,那时开始接触瑜伽,想要减肥和减压。起初并没有完全的坚持,也是断断续续的。直到2003年,身体终于撑不住了,生病了,用了三个月才基本恢复过来。在治病和身体恢复的过程中,我才深深的感到:如果没有一个好身体,什么都做不成。而且那时候,是我第一次开始思考: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到底怎样,才是快乐的?那也是我又开始练习瑜伽的动力,在瑜伽里,初次感受到了心灵的安和,和静下来的满足。
2、瑜伽给自身带来的变化?
牟木:瑜伽带给了我可以说是“脱胎换骨”的变化,从2003年再次开始练习,坚持习练了两三年后,我自然的喜欢吃素,烟也自然戒掉了,身体明显变轻盈了,体重也在很稳定的减少,并不需要刻意去减肥,只要坚持的习练,她会自然的瘦下来,而且是健康的。瑜伽里讲“健壮”:健康而强壮,这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的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以前是个争强好胜的人,慢慢的心态变平和了,更喜欢独处,去享受自我的精神空间,去充实自己的内心。我也因为练习瑜伽,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时间规划做了思考,后来选择了换工作,可以正常下班,保证自己的练习时间,保证自己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也推掉了很多下班后的约会和聚会,把下班后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练习瑜伽,听音乐,读书。尤其在2005年那一年,我是很集中的过了一年独处与自修的生活。坚持的练习瑜伽很必要,也就在那一年,我稳定了瑜伽的基础,身心的变化更让我建立了信心,能在后面的日子一直坚持下去。
3、素食与瑜伽的关系?(是否素食者不等同于瑜伽练习者,而瑜伽练习者等同于素食者)
牟木:在瑜伽里把食物分为悦性,惰性和变性三种。悦性的食物(以蔬菜,瓜果,谷物等)会给身心带来更多的轻盈,清净和喜悦;惰性的食物(主要指肉类)吃多了会让人感觉身体疲乏,而且因为不好消化使体内毒素堆积,让身体感觉沉重,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变性食物(咖啡,浓茶,调味品等)食用多了会让人的情绪不稳定,很难平和。所以瑜伽饮食建议大家:为了保证身体的纯净,情绪的相对平和,多吃悦性食物,少吃或不吃惰性食物,减少变性食物的食用。
也有很多人或团体吃素,为了环保,为了减少对生命的杀害,或是宗教信仰等等原因。并不是说练瑜伽就一定要吃素,但练习瑜伽一段时间,你会自然得喜欢吃清淡的的食物,因为身体的毒素少了,身体更加敏感的原因。我认为:这更是一种健康的方式,以素食为主,或者有意识的减少肉类的摄取,或提倡自己或家庭一周的某一天吃素,这都是一些健康的方式。但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大,如果做不好饮食的补给和调配,相应的身心调养练习又跟不上,很容易导致精神不集中,体力不支等等,所以建议大家饮食尽量清淡,但不一定要吃全素,根据个人身体情况来安排。当然我会和大家建议:即使吃肉,也尽量不杀生,不吃活物。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发掘我们每个人内在的善性和清净,对每个生命的怜爱,也会给自己积累更多的福报,给身边人带来好的影响。前些日子看到一本瑜伽书籍里关于“不杀生”“不伤害”,这样诠释:“必须记住,不论何时我们运用身体或心智的力量只能对事不对人。不要忘记,我们都是宇宙本体的化现。对任何事物永远不要怀恨在心——要永远慈爱。”

4、长期练习瑜伽的老师或学员,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温和气息,这是单纯由瑜伽带来的,还是综合了所有相关生活方式才有的?(如太极、书法、画画等等)
牟木:瑜伽就是有这样的魅力,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双重渠道,作用于我们的身体和情绪,甚至心灵。长期练习瑜伽的人,自然会发生身心气质的改变。人类从出生起心灵便有意无意地在追求无限,也就是永恒的喜悦。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到灵性生活的至上追求,瑜伽就是一场生命向内追逐的旅程。所以每个阶段,自然会发生更细腻的变化,缘于我们的觉知力与觉察力更细腻了。当然,因为我们的练习我们慢慢能控制住自己对外界的一些欲望,控制住自己的一些情绪起伏,更静了,也就更容易发展内在的心智与精神生活的偏爱,比如太极,书法,绘画等等。但如果我们起初就通过边练习,边学习瑜伽经典的正知见和智慧(比如《瑜伽经》,还有很多佛学经典,心灵智慧的书籍)来省思和应用在生活与练习中,就会有更快和更直接的体悟。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瑜伽并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而是身心灵的修炼,那大家就更容易把握瑜伽的正确方向,不断深入的习练下去,而且感受到生命的受益。如果你本身就喜欢艺术或从事文艺工作,练习瑜伽和冥想,更容易从根本上作用我们的觉知力,增加创造性。
5、“瑜伽八分支法”中,练习的顺序中“体式”位于第三,制戒和内制在其上,如何理解?
牟木:制戒和内制,是瑜伽练习的基础,它几乎是我们从事一切事情的基础,就是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所以在瑜伽经典中也说:“灵修始于外在的控制。”可以说,制戒和内制并不是给瑜伽练习者的,它是普世的,它不是给予我们的负担,而是保护。它让我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原因”上减少自己对欲望的放纵,对自我的执着,自然的减少了伤害,减少了一些痛苦的发生,你就相对会更有顺和的境界,安和的身心状况,也更能利益到别人。
6、您对静修的理解。有说法为:“把瑜伽练习场地搬到大自然中较为安静的地方,脱离平日的工作生活纷绕琐碎,得到专注于内心的修行机会”。是否恰当?
牟木:人需要适当的把自己静下来,从奔忙的节奏中暂停下来,内收自己,给心一个休息和安顿。但并不是说你一定要去一个什么安静的地方。我总和我的会员说:没有一个绝对安静的世界,而真正的安静,是我们的心对这世界的反应。但是,我们确实需要每天给自己独处的时间和空间,来练习专注与安和。这样也更能保证我们在忙碌中不会太消耗身心的能量,不会太让自己太慌乱,不会因为短暂的利益而失去了内心的定力,和对事情本身的把握和判断。瑜伽日复一日的练习会有这样的作用:让我们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而很多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够了,只是欲望在想要,而这样跟着欲望去行动,人永远不得满足和快乐。所以,《瑜伽经》中说:“满足才是幸福。”一个人需要的是冷静,平和或满足,而不是快乐,快乐是出于个人的需求,既然人的心永远在改变,需要更多,那么一个人追求快乐是永远得不到和平的。我们要保持内在平衡的状态,从所有的需求中得到自在。这种平衡状态,是静修,禅坐等方式所需要的。
7、瑜伽包括在静修当中,还是静修是瑜伽练习的更高层次?
牟木:“瑜伽”本就是“阴阳”“动静”的意思,更讲究“平衡之道”。“瑜伽八分支法”,也就是瑜伽练习的八部功法。“体式”和“冥想”都在其中。冥想确实处于更高的阶段,因为它更难,只是坐着,以最无聊的方式面对自己的心念,日复一日得这样坐下去。我所说的,并不是“冥想体验”,你知道,作为“体验”,我们可能是尝新鲜的去感受几次“冥想”,可能有音乐,烛光,檀香等等,让我们感受着一次心灵的浪漫感觉,甚至只是一次“心灵的消费”。而“冥想”本身,同样是日复一日的静修。不论你在哪里,干什么,发生什么,都能有规律得去练习,这本身,就是最难的。在《瑜伽经》里说:瑜伽八分支的后三支“专注”“冥想”“三摩地”确实会带给人更直接的体验。但都是基于有坚持的体式练习,以保证身体有一个相对通畅和健康的状态,也更容易“坐得住”。我自己,是每天都会有体式练习,也会有冥想练习,这样能保证身体有比较平衡的活力和稳定性。但刚学习的会员,建议大家先练习体式,而且即使是老会员,也一定要坚持练习体式。体式的练习,是由浅入深的经验,慢慢的我们会体会到“动中之静”“静中之动”的圆融。并且这种方式,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而中高级的瑜伽练习者,应该坚持冥想打坐的习惯,这是不可缺少的功课,也就是为什么“三摩地”是瑜伽八分支法的最后一支。在“静坐”中生命的直接体验和由此带给我们对生命本然状态的领悟,是仅练习体式不可能够达到的,所以说“三乘一切诸智慧,皆从禅定生。”这是瑜伽深层的意义与作用。
其他请参见:我的博文:
《瑜伽体式与静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262bf0102dzcb.html
《“瑜伽八分支法”与“安心”之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262bf0102e2fm.html
《静修修什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262bf0100ijv9.html

北京归零瑜伽 创办人/ 牟木
博客:http://blog.sina.com.cn/mucc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