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因为家里的关系要移民去英国有一些关于英国的问题。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08-3-24 05: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glacier 2004-04-22 10:06 目前国家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 在起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时候,我们认为它应该对课程和教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所以在纲要撰写的同时,2000年初基教司在广州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这个会议有8所高等师范院校参加:华东师大,东北师大,西北师大,西南师大,华南师大,北京师大,华中师大和南师大,再加上中央教科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共10个单位。会议的目的在于动员大家来申报根据课程改革纲要所做的新的课程标准的研制。一些省市教研室也参加了。各个单位非常积极。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么多高校参与进来还真是第一次。后来又有更多高校参与进来,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由原来的8所发展为12所。申报以后,经过了3轮筛选淘汰,最后是强强联合。这么多高层次院所卷入国家课程改革,这件事本身非常有意义。它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课程改革只是少数人、有限的研究力量投入的局面,使一大批从事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论的教师卷入进来,将理论研究真正与中国的教育改革结合起来,不仅释放了这部分人的能量,也开始形成我国的课程问题研究队伍。各标准组从2000年暑假开始着手,到春节前大半年的时间,就做出了义务教育期阶段除了个别学科所有课程的讨论稿。春节前在全国10个地区征求意见,然后又有一次修改。到2001年暑假,所有的课程标准(除了小学社会)以实验稿的方式出台了。不仅课程标准的讨论稿出来了,而且起始年级的教材也出来了。从2001年的秋天开始在全国38个实验区的起始年级都开始使用新的教材。这个教材是为验证标准服务的。标准将在实验区实验情况的基础上于2003年再次修改。在经过一年的实验以后,38个实验区将扩展为500个,以后还将扩大,进展很快。现在,我们强烈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问题即教师问题,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教学方式陈旧。 有一天,我去听一节小学的科学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先激活孩子的兴趣和已有经验。我问题是“如何使一杯水尽快凉下来?”我觉得孩子上课的时候应该很活跃。结果那天上课的时候,孩子们想了很多的办法:用扇子扇,把它放到冷水里,倒来倒去,用筷子搅等。那个老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事先写好小纸条,学生讲一条,他就把它找出来贴在黑板上。有个小孩子说我可以把它放到空调机下面去,那个老师想到小纸条没有写好就楞住了。学生看出不对劲,就问:“老师,我可以说你没有写的吗?”这是一起老师用传统的观念来处理教材使新教材变味的典型事件。 从这里可以强烈的感受到这次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是老师。所以请在座的各位到这里来,在座的各位肩上的胆子非常重。你们在这接受国家级培训,我们为每个省培训4个,你们回去以后就要做省级的培训。老师的观念能不能转变,老师重视不重视,老师的教学方法能不能改变,很大程度上要靠在座的各位。何况你们是全新的学科。很多东西没有现成的参考,靠你们去创造。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解读 下面我就对纲要作一个解读。主要讲一下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举措。重点讲为什么要提这些目标。刚才讲了社会的变迁会在教育上有所反映,更会在教育的心脏“课程”上有所反映。老师们可以对照看一下第一页关于培养目标这一段。如果你们做培训,就可以把现行的培养目标和新的培养目标作一比较,看看哪些是新提出来的。比如说,“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这个培养目标就和以前的不一样。“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也是适应学习化时代所提出的新的目标。在作培训的时候可以让老师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提。例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可能老师一看就过去了。但是我们在提的时候真是有切肤之痛。大家知道科索沃战争中我国使馆被炸事件。我们的大学生在校园里刷标语:“落后就要挨打”,“民强才能国富”。这是大学生由衷的话语。大家知道印度的软件出口情况吗?我们国家的软件出口和它相比就是一个零头。美国的硅谷有很多中国人,但是硅谷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很多却是印度人。德国的绿卡非常难拿,但是对印度人开放。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乃至个人,不会创造就永远落在另一种意义上的挨打地位。世界各国都对创新能力给予高度的关注,如新加坡的课程改革文件10条中有8条与创新精神有关系。美国89年执政党和在野党联合召开峰会。峰会以后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公开信的正标题是“国家正处于危机中”,副标题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很快引起反映,公开信以后,很多科学团体,教师联合体搞了一个2061计划。这个计划非常有名。什么叫2061计划?1985年哈雷慧星接近地球,2061年会再次接近地球。在这个时期美国出生和成长的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美国的未来。2061计划对整个未来的教育和课程作了一个全方位规划。根据2061计划又做了各个课程的标准。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所做的教材也已经出台。创造,创新是他们标准中非常核心的观念。 我再讲一个例子,我在美国访问的时候,他们请我们吃螃蟹,螃蟹都是公的。我当时很奇怪:美国人不喜欢吃母螃蟹吗?他们说不是的,在这里抓到母的螃蟹和小的螃蟹都要放回大海。这种保护意识令我非常感动。我立即想到苏北沿海地区,很小的鱼、虾都会抓来吃。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没有环境意识怎么了得?培养目标中还增加了人文精神等新的内容,这的确非常重要。艺术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一次韩美玲在美国开过画展。有个人看完画展后对他说:“我有一杆猎枪,看了你的画展之后我决定再也不打猎了。”这就是艺术。斯大林在二战的时候把美术作品放在前沿阵地上。俄罗斯的艺术教育能够使列宁格勒在围困百天的时候,老百姓饿着肚子把东宫夏宫的雕塑埋到地下,害怕战争把它破坏。我们今天看到的精美的雕塑都是他们保存下来的。所以我们在这方面特别欠缺。创造精神,实践精神,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终身学习的能力都是社会的变迁向我们提出的要求。所以在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我们把他们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6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1、课程的功能 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这是基于我们国家的教育现状提出来的。这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不能唯一,不能绝对化。课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应该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态度。传授知识的过程可以成为具有这样的功能,问题是你怎样来处理。如果你眼睛只是盯着知识点的话,那么课程的其他功能就不可能发挥出来。拿我们的语文教学来说,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80年代以后特别重视能力的培养,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育就变成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其实语文教育中情感陶冶也很重要。我觉得语文教育出了一点问题。俄罗斯的语文教育是分为2门学科来上的:语言和文学。他们认为文学是人学。当你把文学当作人学来教的话,恐怕仅仅通过理性的分析就难以奏效。我在列宁格勒学习的时候住在一位教授的家里。他家有个小男孩,十岁左右。每天晚上都要坐在桌子前写写画画。我以为他在写暑假作业。一打听,不是。他在干什么呢?他在画历史上的名人头像。然后到处查这个人的功过是非,生卒年月。当我要走的时候,我要他给我画一幅画,再抄一首他自己写的最得意的一首诗。最有意思的是他的签名,他的签名大大的拖了一笔。我问他为什么这样签名。他说普希金就是这样签名的。 有的老师可能说你说的是一个特例,普希金只是在知识分子家庭中是这样的地位。其实普希金在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地位不管是在什么层次的老百姓中间都非常高。这一点可以在普希金诞辰或忌辰的时候,在他的故居和他的纪念广场上总是堆满了鲜花看出来。一枝鲜花相当于人民币二三十块钱,广场上的鲜花都是老百姓自觉自愿一枝一枝堆上去的。我曾在普希金忌辰的时候去广场看了一下。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画了一幅普希金的画像,在给过路的人欣赏。一个小姑娘在朗诵普希金的诗歌。大家自动聚集在那个地方举行一些纪念活动。这些引起了我的反思。我想是不是他们的教育于我们有所不一样。再去看他们的课堂你会发现当他们把文学当成人学的时候,那种教育是不一样。它不是仅仅充满理性的对字词句篇章结构的分析,它要打动你、要感染你。否则,就不是文学教育。其教育结果是,俄罗斯人对于文学的热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我还拍过这样的照片,晚上11点钟了,地铁上不论老人孩子人人在看书。这些书不是什么紧急充电的东西,都是文学作品。这个民族对于艺术的热爱、对于文学作品的热爱真是让我吃惊。你可以在教育上找到根源。如果他们要把这些东西仅当成知识来教的话,我想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再来看一下我们的语文课。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像所有的中学生一样,每次语文书发下来,都会从头到尾翻一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