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晚上是容易出事,农村叫鬼事,清朝到了晚期似乎也这样,为什么呢?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1 | 2021-1-9 04: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朝到了晚期,我们给他一个名词,叫晚清。当然不是晚上的清朝,但是,却跟晚上容易闹鬼一样,各种恐怖的事情全都跑出来了。又是西方来的洋人闹战争——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又是底层来的民众闹造反——太平天国、捻军起义、义和拳运动……,有时两者夹在一起闹,闹得天昏地暗,血光冲天。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作者我试图揭开其中的秘密,看看其中鬼在哪里。

  我的揭秘大戏从清朝的一位文学家兼思想家这里开始,揭开的第一个秘密,是晚清的社会系统的大漏洞;揭开的第二个秘密是毒品为什么被洋人卖到了清朝的大街小巷,而不是被卖到别的国家去;揭开的第三个秘密是清朝政府禁毒为什么居然引发国际战争,揭开的第四个秘密是………………揭开的N个秘密是……
  不扯了,我们这就一起开始吧。在我系统在谈我的观点、证据的过程中,也欢迎读者加进来一起讨论,你的观点越犀利越好,我也准备了一大箩筐,来接各位砸来的砖头。我会努力对你们砸来的砖头尽可能横加指点、指责、对骂的,开始吧,暴风雨这就要来了。提示你注意,一切的讨论不能踩政治这根红线。

  一、大清的系统漏洞
  知识分子严重“被盆栽”
  中国的盆栽艺术,让世人惊叹。一株貌不惊人的古树桩,在盆栽艺人的手里,能变成苍桑韵味的美景,即便不懂艺术的大老粗也为之惊奇。
  中国的历史进入近代,作为社会脊梁的知识分子阶层,却出现了类似于“被盆栽”的奇特现象。
  大清末期的知识分子,是被放进盆子里栽培出来的“怪物”么?
  有个人说,是的。
  这个人,要说起来,很多人都熟悉,他的名字叫龚自珍。
  之所以我们大家都熟悉他,倒不是因为我们了解他的思想有多么的伟大,或是象曾国藩、李鸿章、胡雪岩那样被一些人批、被另一些人捧,争论得唾沫横飞;我们大家知道龚自珍,得益于我们的中学课本,那里选入了他的一篇文章。
  《病梅馆记》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表面上看来,这位龚老师只不过在记述好好的梅花树通过文人雅士斫直、删密、锄正的功夫,以及社会流行的某种审美意识的带动作用,将正常的梅花树变成病梅的过程;讲述自己在家里买病梅、栽病梅、哭病梅的零碎烦琐事儿,指责这类人只凭自己的喜爱嗜好,不顾及梅树自然生长的规律,切断正干,留下旁枝,把它们任意扭曲,还用棕绳来束缚它们。
  他为着这事打抱不平:买了三百盆病梅,哭了三日三夜,还花了N多银两,买了N多田产来栽这些病梅。
  即使在今天,如果让一位不知里究的90后读者来理解,他的结论一准是:这个伟大的文学家,肯定是个精神病人。“晕啊!汗啊!病梅就病梅,管你屁事。钱多了不是?还去买田置地栽病梅,精神病啊。还哭了三日三夜?那也太夸张了吧。”
  如此短小的文章,如果抄到一张厕所的卫生纸上,估计长度还不够,然而,却达到了传说中骂人不带脏字的极高境界。通篇都在骂中国的知识分子,骂中国的大小官吏,却看不出一点点骂人的痕迹。
  龚老师如果不是夸张地做秀,如果不是为着发表文章赚那么一点可怜的稿费,多少总该有些他的理由吧?
  龚自珍出生于1792年,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之后官至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礼部主事。
  应该说,在那个旧社会,他的学业顺利、仕途平坦,不会有什么心理上的障碍。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与其它官员不同,他的思想却诡异得很。他居然把当时大清广大的知识分子,在职在朝的大小官吏,一概骂为“病梅”,这就让人有些费解了。
  病秧秧的大清朝
  清代乾隆朝,号称盛世,然而,早已有人指出,盛世之时,从经济到政治,开始内亏了。
  嘉庆朝,已经成了破落户,遇到某地大洪水或某处大面积干旱,蝗虫地震之类的天灾,连门面都难以支撑。
  时序进入到道光先生掌权,那日子真是一天难似一天。国库里没了银两,国门口有一群外国人,他们身材高大,金发碧眼黄胡子。背包里藏着一包又一包的鸦片烟土。他们将那玩意儿变卖成银两,将大清国非常有限的银子夜夜不歇地运走。
  龚自珍先生坐在天朝大国的朝堂之上,正是看到国库里银两越来越少,景象越来越凄凉,做了一件常人不愿意做的事,寻找国家日暮途穷的病根子。
  这实在是一个大题目。要么是政府官员有问题,要么是下层民众有毛病。这么一个大国为何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何百姓穷得卖儿卖女,为何大江大河没钱治理,为何天灾人祸没钱救济?为何不是富国强兵,而是国力日积日弱,大有风雨欲来、大厦将倾之势?
  龚大人做这样的题目,肯定还有他个人的原因,照理讲,他应该不是吃饱了饭挣的难受。
  大名鼎鼎的外公
  龚大人之所以喜欢挖国家的病根子,或者说,跟混日子的官员有所不同,是不是他家祖坟埋到了某个奇怪的地方?
  他家的祖坟我实在没有时间去察看,不过,他祖上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外公,段玉裁大师,倒是值得一提。
  那年头,段大师算得上读书人中的偶像级人物。
  段玉裁是清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师事戴震(儒学大师),研究文字训诂音韵之学;乾隆朝的举人。官做的不大,四川巫山知县而已,他的著述出版的却不少。
  在巫山那样一个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地方,这位知县大人,想来是一门心思著书立说,忙于弄学问,没有时间到省城去跑官要官,结果官就那么个芝麻官,倒是出版了几本大作:《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
  这些书是些什么书?今天的人们倒没有必要去了解。但是,古代的读书人,那就大不一样了。
  古代人读书应试,跟我们今天的情形大不相同,尤其是《说文解字》这本书,那是必修的课目,否则,考官们从《四书》《五经》里弄出来的考题,你就无法“破题”(弄清那些个艰涩文字的意思),更谈不上承题(依着那意思立意写文章)。因此,段作家的那本《说文解字注》就成了大家必读的“公务员考试辅导资料”。
  今天,考试辅导资料满天飞,景象壮观,只要能出书的单位都想方设法赚学生的钱。在清代,考试辅导资料稀缺,这种状况因而造成了段先生的鼎鼎大名。
  那位龚大人多少是受到了这位名星外公的薰陶。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没有承袭外公的衣钵来考证中国的古文字,倒是象他的外公那样,以极其严谨的态度,考证起国家的病根子来了。
  他这么一个劲地考证,终于发现了大清积贫积弱的系统露洞——大清的知识分子阶层,是社会的脊梁,而这个脊梁却正如一株株“病态的梅花树”,彻底地“被盆栽”。
  这一发现,非同小可。
  要给这个系统露洞打个补丁,那就是说,要让大清富国强兵,就必须改造整个知识界,校正中国人的脊梁。
  这切切不是一件小事啊!
  孔孟之道被历朝历代的帝王奉为经典。现在你却说读了N年圣人之书的饱学之士,是受了束缚的“病梅”,你这一套理论,如果成立的话,那岂不是要推倒世界重新来过么?
  再说,咱们读书人不读《四书》《五经》,那你说,要读什么东东来着?难道说,要我们读农业知识、木工技艺还是兵器常识不成?
  圣人之学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术呢!这一点是所有读书人坚守的至极真理。不只是读书人,上到皇帝,下到平民,全中国的人都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我是一位辛辛学子,读了N年的《四书》《五经》,正在准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你现在却说,我读的东东全是废料。你龚老师还说,读了这样的书,我们就变了,变成“被盆栽”的知识分子。那我花的时间、花的精力,我老爸做的教育投资,岂不全部归零?
  你这样的观点,我们能答应吗?
  我们得花点时间,来考据一下,中国官府发明的类似于欧洲文官考试制度的中国科举制度,是如何让中国亿万知识分子发生变化的,是如何让中国知识分子到了清朝就变成“被盆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04: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看似不错先顶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04: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晚清的知识分子问题,我扯出了龚自珍,还扯出了他的外公段玉裁,无法也就是要说明一个问题:龚自珍的考证功力决不是胡乱来的,是有家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04: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官府发明的类似于欧洲文官考试制度的中国科举制度,是如何让中国亿万知识分子发生变化的,是如何让中国知识分子到了清朝就变成“被盆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04: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唐朝时,具有先进性的科举制,到了清朝时,就变味了,变是盆栽知识分子的体制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04: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煮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04: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留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04: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务员辅导资料买了一大摞 科举考试屡战屡败 怎么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04: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科举制度大变迁
  中国历朝历代,鼎鼎有名的科举制度,发展到清朝时,真的能让知识分子变成病态的么?是不是龚老师使出了故意炒作的伎俩?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唐两朝。
  在此之前,比如说,汉朝、魏朝都是依靠门阀取士,就是看你的出身高低、门第高贵。国家政府选用人才,不凭学识,不凭能力,单单根据你家“门坎的高度”。
  很多人知道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就是根据门第高低将人分为九个等级,即九品。无论哪个国家机关挑选人才,无不由他们的出身来做出决定。出身皇亲国戚、显赫世家、名门望族的,他将来的职业就是当官,出身农家的一律修理地球,甭管你知识有多深,能力有多大。“叫花子生儿做乞丐,老鼠生儿打地洞”,这就叫定律。
  到隋唐时,门阀制度的劣根性充分地表现出来。世家子弟不学好,专学坏,这实在让皇帝们头痛。这一制度经过秦、汉、魏、晋的发展与实践检验,渐渐走到了它的尽头。
  隋朝的皇帝做出一个新的决定,在全国进行考试(类似于今天的政府公务员考试),通过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决定做官的人选。
  到了唐朝时,这一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叫完善更确切一些)。比如,考试的科目确定下来了,笔试与面试的程序确定下来了,考试专用的学习资料也确定下来了。
  自此,这种制度也有了它的专有名称——科举制度。从那时开始,它开始进入读书人现实生活之中,成为了社会底层读书人能升官的通道之一。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真正成了一句能够被读书人变为现实的名言。
  人人发奋学习,个个努力读书,毕竟,有了这么一个渠道,即使生活在最低层的山乡僻壤的小地主甚至农民,也有了一条晋升仕途的出路。
  通过这个制度,国家机关也成功地笼络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
  然而奇怪的是,经过唐、宋、元、明历朝历代的发展,“考试当官”这一伟大的制度,到了清朝时,却又发展成为桎梏中国读书人聪明才智的工具。
  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中的原因与过程,相当复杂,网上可以搜出N篇“关于科举制度演变历程”的论文。
  演变终于到了明清两朝,尤其是清朝,爱新觉罗王室就用了这一工具,使汉人中的知识分子,成为他们的顺民。
  皇帝们的办法极其简单:将科举制度绝对地程式化。
  这的确是一项“伟大”的创举,一项“伟大”的改革,因为经过程式化之后,八股取士就成了清王室驯服知识分子阶层的工具,也成为了流毒中华的祸根。
  为什么程序化之后,这先进的制度反而成了祸根呢?
  生活于这一时期的读书人,读书到了一度程度之后,就天天练习试帖小楷的毛笔字了,天天练习做八股文了。这八股文就是八个段落的文章,绝对不允许有发挥创意的余地。几乎天下所有的知识分子,只要想着去吃那碗当官的饭,那就来做八股文模拟试题吧。童生、秀才、举人、进士,一辈子都是做这种八个段落的文章。
  这种人人必诵的八股文到底有什么奇异好处呢?
  看一看当时一位名士徐灵胎先生发的一通感慨。
  读书人,最不济。
  背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破题,两句承题。
  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
  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
  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
  读得肩背高低,口角唏嘘。
  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
  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
  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摘录于名士徐灵胎《洄溪道情》)
  通过八股考试进入国家政府机关工作的国家干部,不懂历史,不晓地理,更谈不上知晓经济、科技!
  全国各地,从上到下,处处充斥着这样的人才,他们是社会的知识分子,是国家的精英阶层,是栋梁砥柱,却是一株株病态的、被龚先生喻为“被盆栽”的梅花。
  这的确是大清朝社会系统的漏洞所在。
  道光年间,难道就只有龚自珍一个人独独看到了这种表面堂皇实则恐怖的景象么?龚自珍先生是不是万人皆醉我独醒呢?
  在京师当官时,龚自珍的周围有一批气味相投的同道中人。龚自珍与林则徐、魏源、黄爵滋等人搅和在一起,于宣武门外结成了一个比较有名气的诗社组织:宣南诗社。表面上看,他们结社的目的在赏花呤诗。然而这几位官吏,一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结社的目的,岂能是呤诗作赋?不是挂羊头卖狗肉?
  他们关心的,跟当时大多数官员关爱的很有些不一样。
  这几位怪人,他们不是研究如何往上爬,如何相互提携,如何升官发财,而是研究国家的命运,天下的大事。他们这些人探讨历史,研究现状,对世局雄心勃勃。
  据记载,龚自珍听到林则徐要去广东执行禁烟任务的消息时,激动得夜不能寐,要求与林则徐一同前往。“我与公约,期以两年,使中国十八省银价平,物力实,人心定(好大的口气啊)。”林则徐算是头脑清醒,他心中知道此次去南方将是凶多吉少,劝龚自珍缓走一步,待形势明朗一些再走下一步棋。
  这批人,看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系统漏洞,而且有着一颗拯救大厦于将倾的雄心壮志。
  漏洞是给他们找出来了,可惜得很,补救这个系统漏洞的补丁,他们这批人始终没有能够真正发现。
  龚自珍是个有眼力却没有手段的人。他看到了中国的病垢,却开不出治病的处方。到了48岁任上时,在这样一个人生最应该辉煌的年龄段,他居然抑郁不得志,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龚自珍两手一摊走人,可是大清的问题还在,而且越来越深。
  大清的国库一天天地空下去了,钱袋子一天比一天瘪了。面临这样残酷严峻现实,实在应该问一问,到底是何方神人、用着何种奇异的手段、为何种特殊的原因盗走了大清数以万计的银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9 04: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晚清两本书
  《晚清大变局》购买网址
  京东网 http://book.jd.com/11077701.html
  当当网
  http://product.dangdang.com/22867542.html#ddclick?act=click&pos=22867542_0_1_q&cat=&key=%CD%ED%C7%E5%B4%F3%B1%E4%BE%D6&qinfo=27_1_48&pinfo=&minfo=&ninfo=&custid=&permid=20130717111907451175103787512608967&ref=http%3A%2F%2Fwww.dangdang.com%2F&rcount=&type=&t=1379688190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