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大学中学准备好了么?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05: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全国进行高考改革试点的两个省市,上海、浙江于9月19日同时公布了《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下文简称《方案》)。两地《方案》,都按照国家高考改革实施确定,明确了从2017年开始,实施文理不分科,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的改革措施。
两地有关负责人都指出,改革将扩大学生的选择权,而从《方案》设计看,也力图能保障学生的选择,比如,明确要求,“大学在录取时,最多不得提超过三门科目的要求,学生只要满足一门就可报考。”这意味着,学生在高中选择科目时,受高校招生录取科目的限制将少,可自主、充分选择,搭配自己的科目组合,从理论上说,中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多达20个学科组合,且可文理混搭。
如果真能做到学生可有20种学科组合选择,这当然是改革的进步,可能做到吗?在笔者看来,高考改革的科目调整,能否带来学生选择权的增加,取决于高校的录取制度以及中学对高考改革的应对与思维转变。如果中学不改变传统办学思维,此轮高考改革,将很难对应试教育形成冲击。
按照《方案》,大学在招生时,每个专业最多可提三门学科要求,比如物理、化学、生物,而学生只要满足物理一门即可,选物理、历史、地理也可报,这无疑扩大了学生的选择面,但要注意的是,在一门学科的要求之下,其实也把学生分为偏文和偏理,此前,上海高考是3+1,自选一门学科,而江苏在高考录取中,也早已允许学生物理+任何其他科目组合(历史、地理、政治等)。为此,高校的录取规则,比较理想的是,学校不提任何学科要求,但这需要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配套。
中学能否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受制于三方面,一是高校的录取规则要求;二是中学的师资力量、办学资源,开出那么多课程组合,中学有足够的教师吗?如果没有足够的师资,学科组合选择就是空话,大多学校能开出10个组合已经不错了;三是学校的办学追求,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之下,中学也设有必修课、选修课,可有多少学校重视选修课?假如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就限定学生选某一科目组合,比如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这和过去文理分科就没有什么不同。尤其是第三方面,当前,有教育理想和追求的办学者并不多,一些本有条件在校内给学生提供更多课程选择的高中,依旧围着高考核心科目办学,假如办学者的追求还是考名校,那么,限定学生选择优势学科,就会成为学校功利而现实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和上海《方案》,给自选三门计等级,然后每一等级之间差3分,不同的是,浙江在高考录取时按100分制计分录取,上海则分合格和等级考试,合格考合格即得40分,等级考为30分,每门总分70分。这虽然不像此前传言的只计A、B、C、D挡,一档差10分,一名学生86分被列为A,84分就成为B,然后折算到高考录取时,就差10分那么荒唐,但也会引发焦虑,按照浙江这一方案,一名学生90分计为A+,89分计为A,本来只差一分,却在高考中差了3分。或有人会说,这不是要矫正每分必究吗?可问题是,最终录取时还是看总分,等级和分数的折算,很可能增加学生的焦虑。而且,由于计算等级时要看学生在这次考试中的百分位,因此,学生在选择考试科目时,可能要考虑自己哪一科目才能获得高等级。
在高考改革推进中,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科组,对中学而言,政府必须加大对学校的投入,保障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对大学而言,则要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淡化文理分科,推进文理融合、学科交叉。高校和中学应针对高考改革方案,积极思考本校的改革,融入高考改革。
良好的改革设想,要落到现实之中,不能被功利的办学追求消解。当然,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在于招考分离,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从两地的方案看,涉及招考分离的,并不多,浙江要在高职提前单招中尝试一名学生可获得多张录取,上海则在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中,率先探索学生多次选择、被多所专科高职院校录取的方式,同时,对原来的春考进行改革,并提到,在录取时,要“探索学生多次选择、被多所高等学校录取的可行性,增加高等学校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但具体如何实现,没有明确方案,如果在这方面的突破不大,那么,我国的考试招生,将维持教招考一体的基本格局,就如过去20年间多次进行的高考改革一样。这是这一轮高考改革,必须防止出现的改革走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