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理解“听话”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05: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月12日晚,自贡市富顺县安溪镇毛桥社区3岁女童琪琪(化名)外出玩耍失踪,上百人寻找两天未果,经警方调查,邻居家13岁女孩小敏称,当晚自己送琪琪回家,开门时不小心将她撞倒,以为撞死人,因担心家里赔不起钱,心里害怕,遂将其扔进粪坑。
据警方走访调查发现,小敏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敏的爷爷喜欢喝酒,奶奶身体一直不好。虽然只有13岁,但小敏还算听话、懂事的孩子,相比同龄人,小敏的思想更加成熟。(成都商报8月16日)
这起悲剧,与当年的药家鑫案颇为类似,同样是惹祸之后,担心“麻烦”,然后采取另一个更为错误的方式来“弥补”错误,结果铸成大错。而且,这类事,出现在平时“听话”、“懂事”的孩子身上的几率还更高——在事发之后,网友通常指责这些是为当事人开脱罪责的“托辞”,但其实,我相信其身边人对其外在的判断,但这不是一种正确的判断,而是误判,并且由于这种误判,忽视了对其心理问题的关注。
“听话”的孩子,要问其“听话”从何而来?通常无非几种情况,一是父母要求十分严格,不管父母对错与否,孩子只能按父母的要求行事,稍不听话,就可能遭到父母的惩罚;二是父母长年不在身边,寄养在其他亲戚家里,“懂事”的孩子要看大人们的眼色行事,担心惹事给父母添麻烦,也让自己处境更艰难;三是孩子个性本来比较软弱,有些“逆来顺受”。我国学校、家庭都希望孩子“听话”,也爱以“听话”来表扬孩子,可却没有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听话”的孩子,往往具有依附性人格,很难独立、自主,哪怕成人,也要由父母拿主意,与之对应的,则是如果犯错误,“听话”的孩子由于担心被父母处罚,或者惹父母不高兴而手足无措,他们会想办法掩盖错误,以“讨”父母的认可、周围人的好评。
相较而言,国外的学校教育,并不倡导培养“听话”的学生,而是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学生的人格和老师、父母是平等的,包括对于孩子犯错,老师、父母会鼓励其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而不是掩盖错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有担当的人。或有人会说,国外学校也有“服从”教育,但这其实不是“服从”教育,而是规则教育,让孩子遵纪守法,有规则意识,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却有些颠倒,本该强调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的,没有严格的规范要求,而本该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展的,却被父母、老师包办代替。
我国普通家庭,已有不少父母意识到这一问题,因此会关注孩子内心所想,尊重孩子的选择,积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可还是有相当数量的父母,采取传统的管教方式要求学生,给孩子安排好一切,需要孩子做的就是“服从”父母的意志,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由于缺乏独立处事的能力,当有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会完全失去方寸。
留守儿童的问题就更为复杂。这些孩子,平时就很少获得父母的关爱,父母能给他们的,就是从打工地寄回钱,保障他们的生活,或者最多一年一两次见面,在老家,就是有爷爷奶奶照看,也最多只是让其吃饱穿暖,不会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更不要说,如果是寄养在远房亲戚家,还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一些孩子给人的感觉很“听话”、“懂事”,但他们却生活中孤独、恐惧之中。或者说,内心的恐惧,让他们变得“听话”、小心翼翼。
当一个13岁的孩子说她把3岁小孩扔进粪坑里,只因害怕,担心父母赔偿背上巨额债务时,整个社会不要不把她的害怕当一回事,我国几千万的留守儿童中,有多少生活在担忧受怕中——他们担心自己被父母抛弃,被亲戚抛弃,他们在老家有家,可那个家是他们的家吗?而没有家,又何来安全感?更谈何教育?儿童的教育,本就是一个考验父母、老师、社会爱心、耐心的事业,需要讲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的艺术,这个问题在我国很多城市家庭尚未得到解决,而我国留守儿童的教育,在很多方面,根本就没有教育,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基本残缺,而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做人教育,留守儿童很难感受得到。调查显示,我国问题青少年中,留守儿童占了很高的比例,这不得不说是教育缺失之祸。
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培养独立人格的合格公民,这不该只是口号,而应该是现实的行动,这不论对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来说,都是十分现实的课题,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眼下最紧迫的,或是给他们一个健全的家庭,让孩子们能跟在父母身边,在父母工作地上学、升学、生活,让他们有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消除内心的惶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