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武川县19名“四清借干”人员生活贫困谁来管?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05: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一些“特殊”农民,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称“四清运动”。四清运动的内容,一开始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数百万干部下乡下厂开展革命,而广大工人和农民参与其中积极响应。应该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这次四清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这里也开始了四清运动。1963年冬天,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武川县县委、政府在全县范围内的各乡村选拔了一批20岁上下的优秀男女青年,参加四清运动。对于即将要参加四清运动的人员选拔条件是,要求家庭成分好、有文化、有道德、政治思想先进、听党的话等等。并且通过了严格的考试后择优录取,对外统称为“借干”。当时,武川县的行政区划隶属于乌兰察布盟,直接领导我们工作的是时任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副盟长的白日修、时任武川县县委书记的张恒义,以及刘信、李茂林、高诚等武川县领导。在工作期间,乌兰夫同志还为我们做过一次深刻的报告,让大家受益匪浅。1966年下半年,因为“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开始,四清运动暂时停止。当时,时任武川县县委组织部长的刘召在会议上告诉大家:“你们先暂时回家,等待以后的通知,你们的档案都会放在县档案局保存”。就这样,我们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义无返顾地又回到了农村,参加劳动生产。然而,之后的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有大部分参加过四清运动的同志陆续得到了安排,成为了国家干部。而有一部分同志却被国家给“遗忘”了,一直在农村依靠种田为生,就像我们这些人。   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积极地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满怀热情全身心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无怨无悔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这些人从来没有向国家提出过任何要求,就这样一直默默生活着。如今,我们都是迈入古稀之年的老人了,已经丧失了基本的劳动能力。而长期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得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不少人连低保都没有,再加上体弱多病,生活陷入了困难。有的老人穷困潦倒,连生活都难以为继。事实上,在山西省和我区乌兰察布市等一些地方,像我们这种情况的“借干”早在多年前就都给做了适当的安排,每个月国家都会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比如,乌兰察布市辖区内像我们这样曾经参加过“四清”的借干,每人每个月补助600元钱。同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为什么我们就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呢?如今,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我们的祖国已经今非昔比了。
多次指出,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果。这里,我们特别向上级政府部门和领导提出申请,看在我们曾经为党和国家做出过一定的贡献、看在我们几十年来服从组织安排默默无闻地生活、看在我们都年老多病生活困难的情况下,请国家给我们每月发放一定的生活费,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我们这些老党员们也能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能够安度晚年。 
  内蒙古武川县曾经参加过四清运动的19名生活困难的“借干”人员:闫玉明、刘建明、冯兆祥、郭海、李凤英、范胜荣、王文富、吴存、许祥、赵英、李存河、陈国强、刘汉业、白忠、鲁学功、马云、张米亮、刘林忠、谢连生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