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福报:宋璟阻赏为哪般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06: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璟阻赏为哪般 唐代中期,周边的游牧民族突厥做大,不仅欺凌其他部族和部落,而且频繁侵扰边境。东突厥可汗默啜一直是危害唐朝边境的心腹大患,武则天在位时曾立下重赏,申明只要谁砍了默啜的脑袋,直接受封诸卫大将军。唐玄宗继位后,默啜更加肆无忌惮,于是,朝廷重申:老祖宗的悬赏令仍然算数。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六月,有位叫郝灵佺的小将,奉命出使东突厥途中,偶然得到可汗默啜的人头,高兴坏了。于是,赶紧返回长安领赏。正当玄宗要兑现承诺时,宰相宋璟却站出来横加谏阻,时隔一年,才封郝灵佺为郎将。到手的大将军缩水了,让郝灵佺非常失望,以致恸哭而死。 作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的宋璟,公忠体国,眼界高远,守正不阿,直言极谏,任贤使能,不树私恩,勤俭清廉,行政得力,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官拜尚书右丞相、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宋开府”。 在宋璟的政治生涯中,郝灵佺事件微不足道,但在后世却引发出截然不同的评述。 赞成宋璟做法的人,有文人也有政治家。如白居易就曾赞曰:“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白居易一生颠沛流离,尝尽了天灾人祸的苦水,对乱世有着切肤之痛,他的《新丰折臂翁》《望月有感》等诗篇,就像杜甫的“三吏三别”一样,都是战乱岁月的真实记录。在《新丰折臂翁》一诗中,白居易以自断其臂、逃避兵役的老翁为采访对象,控诉天宝年间战事频仍,民不聊生,并借题发挥,赞扬宋璟不赏边功。 诗人赞扬宋璟,多半是情感使然。那么,到了政治家那里,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有多处提到唐朝讨伐、招降默啜可汗,并详述了默啜屡扰唐朝边境及其被杀的过程。其中写道,默啜可汗言而无信,反复无常,前脚归顺,后脚反叛。朝廷寝食难安,举天下之力未能将其制服。到后来,默啜率兵攻打北部的拔曳固部落,在独乐河将拔曳固部众击溃。撤军途中,恃胜轻敌的默啜未加防范,在柳林被突然出现的拔曳固溃兵颉质略砍下了脑袋。当时,郝灵佺刚好路过,颉质略便将默啜人头交付给他。郝灵佺得到默啜的首级,自以为有不世之功。进京奏报后,朝廷命人将默啜首级挂在大街上示众。自此,拔曳固、回纥、契丹、同罗、仆固等部族,纷纷归降唐朝。可见,这起斩首行动对平息边患确有震慑作用,朝廷理应兑现承诺,不料宋璟却以“天子好武功,恐好事者竞生心侥幸,痛抑其赏”。在司马光的描述中,分明有惋惜的情愫,他又为何赞同宋璟阻赏边功之举呢? 说句公道话,宋璟遇事能以朝廷大局为重,替天下苍生着想,是位好宰相,但在谏阻边功这件事上,他的辩解没道理,白居易点赞点偏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表达出来的倾向也值得商榷。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研习注解《资治通鉴》最为严谨,他认为司马光的叙述有误。宋璟所以谏阻、拖延、压低郝灵佺的军功,是因为郝灵佺拿获默啜人头,不过是捡了个便宜,不值得重赏,并不意味着他有多么深远的战略眼光。司马光修史之际,正值王安石变法,新法的核心是开疆拓土,富国强兵,免不了要发生战争。司马光思想趋于保守,不满于新政,于是便借助宋璟的奏言,委婉地批评王安石。 白居易也好,司马光也好,他们赞同宋璟的主张,固然各有情理,但从国家长治久安来说,以丧失公信力来阻赏边功,难免会让前方将士寒心。尽管我们不能说盛唐走向没落,是宋璟此举留下的隐患,但不赏边功之举,至少是影响军队斗志的因素之一。唐军的战斗力一向强劲,后来改府兵制为募兵制,以致藩镇割据,但当“渔阳鼙鼓动地来”,自毁长城的后果顿显,官军竟不敌藩镇,加之攻防战略失当,让安禄山、史思明从河北一路打过来,冲破潼关,直逼长安,难怪玄宗会“惊破霓裳羽衣曲”了。若非安史之乱因叛军内斗而平定,大唐命运难料,更遑论复兴了。

附注:本文发表在《人间福报》2020年10月7日纵横今古。编辑不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