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女,症状:小腿外弯。如何矫正?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10-4-17 23: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概念]五软是指头项、口、手、足、肌肉失去正常发育而呈痒软无力等症状而言。俗称"软瘫";《古今医统》又名"胎怯"。本症,宋代以前多与迟症并论,《婴童百问》首将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名为五软。嗣后,一般将头软、项软并称为"头项软",又将口软列为五软之一;也有将手软、足软并称为"手足软",而将身体软列为五软之一者,由于五软诸症往往互见,所以又把诸软统称为"弱症","软症"等。[鉴别]常见证候胎禀怯弱肾阳虚衰五软:小儿出生后、渐见头项软弱倾斜,东倒西歪,遍身羸弱,足软弛缓,不能站立,兼见口软唇薄,不能咀嚼,口常流涎,手软下垂,不能握举,肌肉松弛,活动无力,唇淡苔少,脉沉细尺弱,指纹淡。后天失调脾气虚馁五软:小儿病后,渐见肢体软弱,形体瘦怯,肉少皮宽,食少不化,吃食不长肌肉,手软不能握举,舌出口而懒于言,口开不合,咬嚼乏力,发育迟缓;五岁小儿不能站立行走,神情呆滞,智力迟钝,面色萎黄,不耐寒暑,以及头项软弱,唇白苔滑,脉沉无力,指纹淡。[概念]小儿痿证,是指小儿四肢软弱,不能随意运动的病证,临床以下肢为多见。小儿痿证,在《素问.痿论》中称"痿躄";后世有称"软脚瘟"、"软风"者。由于它具有传染性,故又有"痿疫"之称。近代医家认为《医林改错》中的"小身半身不遂"颇类此证。本症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以1-2岁发病率最高,多流行于夏秋季节。本证与成人的"肢体痿癈"在年龄与发病季节上,均有明显不同。[鉴别]常见证候由于本证的病程具有由表人里,由实至虚,由轻到重的发展经过,所以证候分类上有一定的联贯性,现按其病程的进展分类如下。一、湿热初侵,邪犯肺胃:肢体肌肉疼痛,屈伸困难,皮肤感觉过敏,不喜抚抱,甚则颈项强直,常有发热汗出,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烦躁或嗜睡,便溏溲黄,苔薄腻,脉濡数。二、湿热阻络,气虚血瘀:以四肢瘫痪为主,尤以下肢不对称瘫痪为多见。发热渐退,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欠温,或口眼歪斜,舌质红,苔腻,脉细滑。三、邪去正虚,肝肾亏损:瘫痪日久,肌肉萎缩,皮肤发凉,甚或出现各种畸形,具有瘫、萎、软、松、冷、变形的特点。舌淡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弱。属于哪种情况可以告诉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0-4-17 23: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概念]五软是指头项、口、手、足、肌肉失去正常发育而呈痒软无力等症状而言。俗称"软瘫";《古今医统》又名"胎怯"。本症,宋代以前多与迟症并论,《婴童百问》首将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名为五软。嗣后,一般将头软、项软并称为"头项软",又将口软列为五软之一;也有将手软、足软并称为"手足软",而将身体软列为五软之一者,由于五软诸症往往互见,所以又把诸软统称为"弱症","软症"等。[鉴别]常见证候胎禀怯弱肾阳虚衰五软:小儿出生后、渐见头项软弱倾斜,东倒西歪,遍身羸弱,足软弛缓,不能站立,兼见口软唇薄,不能咀嚼,口常流涎,手软下垂,不能握举,肌肉松弛,活动无力,唇淡苔少,脉沉细尺弱,指纹淡。后天失调脾气虚馁五软:小儿病后,渐见肢体软弱,形体瘦怯,肉少皮宽,食少不化,吃食不长肌肉,手软不能握举,舌出口而懒于言,口开不合,咬嚼乏力,发育迟缓;五岁小儿不能站立行走,神情呆滞,智力迟钝,面色萎黄,不耐寒暑,以及头项软弱,唇白苔滑,脉沉无力,指纹淡。[概念]小儿痿证,是指小儿四肢软弱,不能随意运动的病证,临床以下肢为多见。小儿痿证,在《素问.痿论》中称"痿躄";后世有称"软脚瘟"、"软风"者。由于它具有传染性,故又有"痿疫"之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