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过后,看《可可西里》你会怎想?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07: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午我把原来《可可西里》的历史评论翻了一遍,发现当时《可可西里》上映之后,确实好评如潮,大多数人都沉浸在一种“震撼”(好评贴中大量出现此关键词)的情绪中。
  但是我在看《可可西里》的时候,却有一个不同看法:陆川这个人的价值观有问题。现在《南京》上映后,大家都在讲陆川的价值观问题,那么拐回来再看《可可西里》大家又有什么看法?
  这里截取两篇当时与众不同的评论,大家再来看看,兴许能看出些什么?
  ============================
   [电影众论]成也真实,败也真实——评《可可西里》对人文关怀的漠视
  
  
   作者:花一笑 提交日期:2004-10-29 20:50:00 访问:833 回复:21
  
  ??成也真实,败也真实——评可可西里对人文关怀的漠视
    
    
    在看《可可西里》之前,我尽量忍着没看那些如火如荼的评论,以免受到影响,说实话,我内心里还是存着一点希望的。
    
    看完之后,感觉还不是特别差的片子,毕竟它呈现了很多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东西,可以说是“震撼”,对于影片中纯粹真实的震撼。但是我遗憾的看到,影片中的真实就是真实,陆川只是充当了一个西部摄像家的角色,完整的纪录下了一个事件:成也真实,败也真实。其实把这部影片拍成纪录片也许好一点,最起码故事不会被讲成这个样子。
    
    首先说影片的剧情设计存在着巨大的漏洞,我不知道陆川是不是完全按照这一事件的真实情况拍摄的,但是这毕竟不是纪录片,即使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也没必要完全按照真实的事件来拍摄阿。
    
    首先说在日泰队长对他们抓到的剥皮人的处理上, 在他们只剩两三天的食物和汽油的情况下, 队长打开了这些剥皮人的手铐,让他们自寻生路,这是在一片黄沙,荒无人烟的可可西里阿,队长不至于不明白这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就像他对马占林说的话:能走出去,走不出去就是你的命。可是,这个所谓的命运难道不是有这个队长一手造成,完全可以避免的吗?一个队长,在带着这些剥皮人上路的时候就应该有未来几天的打算:汽油和食物够未来几天的使用吗?如果早有打算,就不至于深入沙漠那么元之后才作出放人的决定。
    
    然后在追击过程中,一辆车又坏了,英勇的队长把队员留在了茫茫大漠上,自己继续驱车向前。。这些只能给人以队长的鲁莽大意的印象。日泰队长除了这种盲目的英勇,还会在破车上好心的念叨:但愿不要下雪,但愿不要下雪。。那些剥皮人在沙漠中越走越少,最终走出的除了马占林以外应该没有几个人吧?
    
    这种国产的精神战胜法到了影片的结尾达到了高潮:巡逻队员们几乎全军覆灭,队长在只有自己和一个记者的情况下,冲向荷枪实弹的盗猎者,并且让盗猎者放下枪根自己走。到这里我们实在忍受不住了,精神胜利也应该有一定的限度阿,无知到这种程度,这让我们怀疑起导演的能力:他会不会讲故事?
    
    这种毫无意义的牺牲无异于自杀行为,日泰队长用巡山队员和穷苦剥皮人的生命成就了自己一个人的辉煌,也成就了这部影片给人所谓的震撼。
    
    如果陆川想表现当时巡逻队的孤军无助,他的目的达到了;与此同时,还把队长塑造成了一个急躁冒进的莽夫,刻板而虚假,彻底毁了日泰队长的形象。另外,这部影片还加深了我一直以来的一种感觉:我们的电影制造者的对人文关怀的忽略和对人和自然界的生命的漠视。
    
    片子已开始,就是偷猎者抓到巡山队员强巴,盗猎者打死羚羊,从刚打死的羚羊身上剥皮的全过程,然后杀死强巴。我心里就想这也太真实了吧?不禁联想到国内另一个导演(我忘了是不是陆川)在拍摄影片的时候,将一头黄牛捆绑着抛入咆哮的江水中。。。与之相反的是法国人拍摄《昆虫世界》的时候,他们为了不至于惊扰了自然界的生命,整整拍摄了30年——而我们的电影制造者们在拍摄保护动物的影片的同时本身就做着践踏生命的事,这难道不是一个反喻吗?
    
    相反的对于影片中的反面人物的塑造上让人感觉到真实立体,这真是有点让我哭笑不得。在影片开头,偷猎者打死强巴的时候,还知道下一个虚假的命令:给他解开!然后在强巴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枪打死了他。还有马占林这个人物行象塑造的有血有肉,影片结尾在记者耳边告诉他顺着他们的脚印就能走到大路, 的儿子还知道在追击他的队员由于缺氧而倒下后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可可西里就像一块璞玉,它就是在那儿:可是不幸的是它让陆川捡到了,他把它粗制滥造了一番就拿到了市场上:尽管让人糟踏得不轻,可是它还是在那里闪着光——真盼望也许哪天还会有个人对它精心雕琢一番的。
  ===================
  [电影众论]凭什么要拿《可可西里》参加奥斯卡?
  
  
   作者:狼王梦 提交日期:2004-10-12 21:02:00 访问:5140 回复:207
  
  ??不要提那这个片子去冲击奥斯卡什么的了,美国佬不会喜欢的,价值观有根本的冲突。
      美国佬也很理想主意,《拯救大兵瑞恩》里面,为了一个士兵,能拼上一支部队,还有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黑鹰坠落》,也是如此。他们认为个人的生存是很重要的,为了一个可能生存下来的个体,他们的理想主义是可以拿更多的人的生命来争取。
      《可可西里》的理想主义是什么?是为了环保,可以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同时对于他人的生死也不顾。为了环保而环保,为了环保而厮杀。把替盗猎者扒羊皮的穷苦人丢在充满死亡恐惧的无人区,环保志愿者相对于盗猎者来说,已经没有道德上的优势了,谁正义?谁邪恶?
      规则!!一定要有理性的,充满人性的规则。否则,离混乱的相互残杀不远。
     我觉得影片所叙述的事情最缺少的就是----规则
      在没有规则的荒原,建立在生存基础上的道德,信仰,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在那个命比纸薄的地方,为了生存“扒一张皮子5五快钱”远比“你打了我的羊子!”来的直接有力。
      环保是必须要做的,但是没有规则,志愿者自己拿起枪去做这件事情,谁是正义,谁是邪恶。影片中看到的已经不是人对动物的猎杀,而是人对人的猎杀。
      没有规则,盗猎者会枪杀志愿巡山队,那么在同伴死于枪下的时候,巡山队的枪口会不会也好不客气的指向盗猎者。至此,原始的环保动机会不会发生质变。
      没有规则,会不会有人从枪杀藏羚羊到直接打劫盗猎者,如果事情发展至此,那么打劫盗猎者的人和巡山队的队员在行为上的明显界限是什么。
      影片中对于人的刻画,马占林远比日泰来的丰满。马占林为了生存走上了伴随着死亡的路,而且带上了三个儿子,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他会出卖自己的同伴,同伴死在他看来比自己的儿子死要好(不要说他思想觉悟不高,面对着殴打与可能的死亡,有多少人能弃自己的儿子于不顾呢?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真是的人性)。当巡山队把他丢在荒野里自生自灭的时候,他会说“我老了,可能走不出去了。”这就是面对死亡,一个真是的人的真实表白。当记者被俘后也被盗猎者丢在荒野的时候,马占林会走上前去悄悄的告诉他跟着我们的脚印走。
      对于日泰,虽然影片大部分的镜头都是他的,可是对于他似乎只叙述了一件事情--打击盗猎者。为了追逐盗猎者,他可以在食物,汽车燃料不足的情况下,仍然拒绝队友提出的返回的建议,他的解决办法是,把抓获的替盗猎者扒羊皮的俘虏抛在可能永远也走不出的无人区,对于马占林“我老了,可能走不出去了”的感慨,日泰的解释是“走不出去,那就是你的命”,事情至此,环保的理想何在?环保是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存,可是为了这个理想就可以把人丢在无人区自生自灭吗?盗猎者以后还可以再追,可是那些为了扒一张羊皮5块钱的人,可能就永远也走不出无人区了。
      对于动物的保护而演变成人与人之间的猎杀,为了生存,道德,信仰已经变质。
      要环保,要保护藏羚羊,可是绝对不是这么干的,个人志愿者没有能力,因为他们无法制定规则。如果认为拿起枪就有了规则的话,那跟黑帮拼杀有什么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