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为什么要创新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08: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校教育为什么要创新
演讲者:万玮
今天,2018中国民办学校管理论坛“光华论坛”在光华中学开幕。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总校长万玮在开幕式上发表了《学校教育为什么要创新》的演讲。
万玮校长在演讲中从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短视频开始,谈到过去30年中家长和教师群体的不同步成长,由此展开学校教育为什么要创新,如何创新,以及平和在学校教育创新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第一教育”获得授权推送。
以下为演讲全文。
光华中学是平和教育集团的成员校,作为总校长,我代表平和教育集团全体师生欢迎大家来到光华中学。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学校教育为什么要创新”。
“好笑”的作业短视频
我们先来看一个短视频,这个短视频是微信里流传的一个关于孩子做作业的集锦。
好笑之余,不知大家想到了什么?
我想到的是,孩子们脑洞清奇,在标准答案面前表现得很无奈,然而很多孩子的思路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我们自己都是过来人,都能体会思维受限脑袋转不过弯来的无助感,当知道标准答案时也会“茅塞顿开”。然而,今天,当我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孩子作业的时候,以前不曾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慢慢浮出水面。
那就是对标准答案的质疑。
今天,标准答案显得很“可疑”
在夫妻关系中,彼此欣赏很重要。如果夫妻有一方在描述另一半时,用的是一种鄙视的口吻,那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很大的危机。
想当年,他们刚刚认识时,必定是彼此吸引,琴瑟和谐。然而生活在一起之后,如果一个人成长速度快,另一个人成长速度慢,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成长的不同步,就会出现夫妻间的隔阂。所谓七年之痒,大约是说,成长不同步到了七年,便会量变引起质变,出现裂痕了吧。
家校关系跟夫妻关系是同样的道理。
30年前,家校关系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家长很弱,学校很强。孩子表现不好,家长基本是要被老师叫到学校去训话的。现在就不一样了,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老师可能还要担心家长反过来指责学校。
学者鲍鹏山说,以前老师的苦恼是家长不懂教育,今天老师的苦恼是家长自以为懂教育。以前的家长普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教师是肚子里有墨水的,是文化人。
现在的家长,至少在我工作的上海民办学校,家长普遍受教育程度超过教师,当年读书时的成绩超过做教师的同窗。
换言之,过去30年,家长和教师这个群体都在成长,但家长的成长速度明显超过教师。我就不止一次地听过家长对标准答案的质疑,对学校的教学方式的质疑。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质疑是:
为什么老师教我儿子的方式
跟我小时候一模一样?
这么多年来竟然没有变化!
变化当然是有的。教师们不明白的是,这世界变化太快了。30年前,不会有家长质疑标准答案,但今天,这些所谓的标准答案在聚光灯下推敲,都显得很“可疑”。
创新的逻辑——“盲端”生“侧枝”
为什么要创新?李善友教授有一个关于生物进化的论述令人印象深刻。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一旦形成,就不会有变化,一旦外部环境和以前变得不同,整个物种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就会走向盲端。
所谓盲端,类似高速公路,公路的尽头是一个城市,快进入城市的时候,会有一个路牌显示,高速公路还有几公里就到头了。如果打算一直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就不能一直沿着主干走,得走岔道,这个岔道,叫做侧枝。
在生物进化历史上,鱼的一个侧枝成为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的一个侧枝成为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一个侧枝成为灵长类,灵长类的一个侧枝成为直立人,直立人的一个侧枝成为智人。我们人类诞生于不到20万年之前,如果生物演化没有基因突变,只有盲端没有侧枝,地球就不会有这样的生命奇迹。
创新的阻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我们学校的中层团队例会有一个读书环节,前段时间,我推荐一本书《创新者的窘境》给大家共读。近年来很火的一个词“颠覆式创新”就是这本书率先提出来的。
我们知道,企业界的竞争是很残酷的,一家企业由盛而衰的速度往往很惊人。分析这些企业失败的原因,看得见的是技术层面,看不见的是组织层面。
《创新者的窘境》将组织层面的原因归为“价值网”,这个价值网是一种结构,我的理解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能限制生产力的发展。
当一家企业成功的时候,各种要素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系统,为的是保证原有的技术持续高水准的输出。然而一旦市场有变,需要有新的技术,原有的这套系统就不能适应新技术,需要打破。
问题是,这套系统一旦生成,自身会扎根,不会轻易被打破。而且,外部市场的变化通常是渐变的,如同温水煮青蛙。
新东方俞敏洪曾经说,宁肯死在改革的路上,也不死在成功的基因里,就是对于这一点的洞察。这套系统就是价值网。睿智的中国古人早已用一句成语来描述这一规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创新的路径——形成“创新小分队”
生物学上有一个懒蚂蚁效应。
蚂蚁是高度社会化的生物,令人惊叹的一点是,蚂蚁个体的智商很低,群体的智商却很高。一个蚂蚁群体,常常有多达几十万、数百万只,各有分工,统一行动。当发现食物来源时,成群结队的蚂蚁便会一齐出动,将食物运回蚁巢。
生物学家发现,总是有一些蚂蚁不随大部队出动,而是随机到处乱兜,生物学家称之为“懒蚂蚁”。这些懒蚂蚁其实并不懒,他们并不是不去搬运粮食,而是去探索其它食物来源,一旦发现,便立刻向总部报告。这样,当一个地方的资源被消耗枯竭的时候,整个蚂蚁集团军便不会面临断粮的风险。
这些懒蚂蚁,我称之为“创新小分队”。
在生物演变过程中,基因突变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基因突破,物种就不会有进化。基因突破是随机的,那些适应环境的基因会被保留下来,并遗传下去。当然,也正为基因突变是随机的,所以成功率很低。成千上万的突变有一个能成功就很不错了。
真实世界里的创新同样面临很大风险,但是与基因突变不同,创新有一定的方向,并不完全随机,因此成功的概率要大很多。虽然大部分的创新仍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即便一家企业处于顶峰,不断地组织一些创新小分队,探索不同路径,如同蚂蚁军团那样,盛时常作衰时想,应该是合理的路径。
平和的探索——课程+管理+分校
在基础教育阶段,民办是公办的一个侧枝,如果民办学校所做的事情跟公办学校一样,是毫无意义的。民办学校理应成为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的先锋。
上海平和双语学校创办于1996年,坐落于浦东金桥碧云国际社区,是一所十二年一贯的寄宿制民办学校。我自1996年大学毕业就来到平和工作,从一名普通数学教师、班主任成长为这所学校的校长。
这些年,平和学校在以下一些方面努力做了探索。
01课程体系
平和学校在一至九年级实施国家课程,十至十二年级引进国际课程。国家课程国际化,国际课程本土化,通过多年探索,逐渐在校内形成十二年课程的有效衔接。
平和学校招收的是本地学生,实施国家课程既是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多年教育实践的认知结果。选择平和的学生大多在高中读国际课程或直接出国读书,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尤其是把母语学好,就显得特别重要。
这些孩子要参加中考,但目标不只是中考,因此如何兼顾中考需求并能够与高中国际课程衔接,就成为平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两年前,我们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融合课程,试图将西方教育的先进理念渗透进国家课程的实施中。
大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一是重视艺术和体育。艺术与体育教育看似无用,实际伴随人一生。中国传统教育中艺术与体育皆是特长生,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实则是一种功利化倾向。平和有一支超过500人的学生艺术团,包括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音乐剧社、爵士乐团、管乐团等,每年举行新年音乐会与夏季音乐节。而校内也有各种体育社团与校队参加上海国际学校体育联盟的各种比赛。
二是全人教育。全人教育要求把人当做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而不是考试机器来看待,全人教育关注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平和重视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个性特长,学校有学生社团超过100个,皆是学生自发组织。学生气质优雅,乐观阳光,多才多艺,善于表达。平和的校园文化是“平而不庸,和而不同”,我们提倡培养“五自”精神,分别是自主、自由、自然、自信与自省。平和学生有一种独特气质。
三是改变评价方式。平和学校在小学直升初中与初中直升高中时皆有面试,初中升高中的面试尤其重要。对于那些善于独立思考、兴趣特长突出的学生,即便学科成绩一般,也会重点加以考虑。
02管理架构
平和学校的核心部门是三个学部——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过去几年,除了校务办、财务室和招生办之外,我们把其他部门整合成6大中心,分别是课程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文化交流中心、资源配置中心、生活管理中心和膳食中心。
课程中心负责开发学校课程,课程是学校的核心产品,课程中心类似于企业的研发部门,是学校创新的发动机。平和课程中心这些年延揽了多位博士加盟,校本课程的开发如火如荼。
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从教师的招聘到入职培训以及职后的专业发展。一所好的学校不仅为学生设计课程,也为教师设计课程。平和教师发展中心设计了平和的校内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包括教师的校内职称体系、各类可转化为学分的教师课程、教师社团、校本课题研究等。
文化交流中心对外是交流,对内是学校文化建设,负责运营学校的网站、微信公众号、校友会、“现象”人文讲座等。对于一所民办学校来说,我们也愈来愈认识到品牌运营的重要性,而品牌的内涵是学校文化,这也是文化交流中心未来几年的重要工作。
资源配置中心是由后勤总务进化而来,负责对校内的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好的服务。学生申请校长午餐,涉及到场地资源问题,通常由资源配置中心一站式对接。
平和是一所寄宿制学校,超过一半的学生住宿,食堂也是学校自营,因此成立生活管理中心与膳食中心负责相应工作。
生活管理中心不仅负责学生住宿生活,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自主开发了生活成长系列课程。
膳食中心负责学生的日常饮食。平和食堂则美名远扬,“舌尖上的平和”让无数平和毕业生怀念平和的美食。
03分校建设
从2016年开始,平和尝试走出去办学。光华中学是2016年平和第一所管理输出的学校。去年,平和又委托管理了一所民办小学,在浦东张江,叫筑桥实验小学。
而今年9月,平和输出管理与品牌的9年一贯制学校青浦平和双语学校也开张了。平和学校投资方金桥集团公司于2018年初成立了上海平和教育集团发展有限公司,以更好地管理这些学校。
我们把这些所委托管理的学校作为侧枝来看待。平和的课程体系虽然成熟,也受到社会好评,但是我们在新学校仍然重新设计课程和管理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复制。这个过程尽管艰难,但很有价值。各所委托管理学校植根于平和,但却长出不同的花。而这些学校的参差百态对本部学校也产生了影响,学校整体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不变的是“寻求突破的心”
有一位历史学家曾提到小时候的启蒙教师,他说永远记得老师第一次课跟他们讲课的情景。老师问,三国演义第一句是什么?学生回答,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老师接着问,你们可曾想过为什么?没有人答得上来。这位历史学家说,在他求学乃至后来研究历史的职业生涯中,启蒙老师的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即便他成了知名的历史学家,他依然在不懈寻找这个问题背后的答案。
各位,世界如此多变,我们也必须跟上变的步伐,创新就是变,如果说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应该是我们那颗永远不甘平庸而寻求突破的心吧。
演讲人:万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