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基础教育创新教学方法实施方案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08: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贯彻落实《德州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德办发〔2015〕21号),从具体教学环节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广大干部教师认真研究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全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教育教学质量连年大幅度提升。但是,抢时间拼消耗、读死书死读书、照本宣科、考什么教什么、课业负担重等问题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了我市教育声誉。当前,高考改革、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风起云涌,创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一)指导思想
推行基于课标的教学,深化高效课堂建设,加强课程建设,力求让学生厚基础、宽领域、高素质,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积累与方法掌握及能力素质提高相结合,因材施教,保障所有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人成才。
(二)基本原则
坚持素质教育导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根本任务,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给予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
2.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出发,认真研究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切实研究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手段,注重落实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注重阅读和实践教学。高度重视实践课、阅读课,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读写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三)目标任务
1.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更新教师理念,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明显提升;
3.高质量,轻负担,人民群众满意。
二、方法措施
(一)用科学理论指导教学。以人本主义教学论为指导,顺应学生天性,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己任,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自我实现,带领学生有意义学习,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以建构主义教学论为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多维度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推行先学后教,先学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后教则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针对最近发展区实施有效教学。坚持实践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坚持实践“学习金字塔”理论,始终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二)规范教学行为,实施科学有效教学。严格遵守《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鲁教基〔2015〕6号),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师教学常规执行情况的检查与指导;充分发挥教学管理部门、年级组(部)、教研组(备课组)等管理职能,确保各项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健全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校长至少两周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例会,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成果,关注研究教育教学前沿动态,分析探讨教学工作形势和任务,反思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健全教学督查视导制度,定期检查和总结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根据需要调整和完善教学实施方案,确保计划有效落实,校长定期参加学科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经常深入课堂观课,及时掌握教学动态,加强教学指导。
(三)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各学校在尊重教学规律和遵守教学基本规范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符合自己学校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已经探索出学校特色教学模式的学校,应继续深化、细化,并总结推广经验。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不断探索改进适合学科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注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赛课、评课等形式鼓励不同学科教师探索具有学科特点与个人特色的教学方法。尊重教师专业自主权,鼓励教师承担学校特色课程教学和学生社团指导等工作。
(四)坚持因材施教,探索常规管理创新与改革。每年级分层设班,分层教学。组织监督与管理,成立学校实施“分层教学”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教务处、年级段、任课教师各负其责,监督、检查、协调、反馈。加强对学校集体备课的监督指导,强化对集体备课操作过程的研究和评价,优化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针对新进教师较多的情况,倡导近5年参加工作的教师使用纸质手写详案备课。坚持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提倡先周备课和先周检查验收制度,坚决杜绝无备课上课或课后补教案的现象,切实做到课堂教学高效。强化学生作业管理,提倡探究性、实践性家庭作业,避免机械性、重复性书面作业,注重总结性作业和预习性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五)推行“选课走班”教学。适应高考改革要求,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努力实现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制度和选课指导体系。教师要把握自身教学个性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结合点,选准任教课题并进行设计,做到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能力、弘扬学生的特长。每所学校尤其是高中学校都要根据课标要求、高考改革要求、本校教师力量和生源情况,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指导学生自愿选课,让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并制定长远的学习发展计划。具体的方案要灵活,既可以按学科实行走班制,也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的走班制。除了必修课程,设置总量超过必修课程的国家选修课程和一定数量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选修课程,课程设计应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制定合理细致的教学班和行政班管理规范及评价机制,实行学分制评价,建立补考制度。通过所教学生的动态变化对教师进行考核。
(六)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活动设计突出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激励学生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要突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合作交流习惯,满足学生希望成功的情感需求。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步调制定,学习内容要紧扣课程标准,要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同时也要符合学生认知平衡状态的动态变化的需要。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要有一定的层次和可选择性。活动组织要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参加,五官并用,“观、读、思、练、用”有机结合运用;要最大限度地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学习过程中做到内容有梯度,题目有挑战性,解题方法多元化,问题解决策略化,感性知识理性化,学习动力内驱化,使自主学习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七)改革实验教学,强化综合实践。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和社会资源,加强实验课教学,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实验课,指导、鼓励学生课外实验活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自主设计实验能力;加强学生课外学习活动指导,将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制定节假日、双休日学习与生活计划,指导学生课外读书、学科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艺术、体育、科技、文学等兴趣小组和专业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自然与人文环境等资源,广泛开展读书交流、自然观察、社会考察、科学探究等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支持学生自主策划课外活动;认真开展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禁止以讲实验、画实验、看挂图、看视频等代替学生动手做实验。
(八)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认真落实德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语文和英语课外阅读的两个指导意见(德教研字[2014]2号、3号文件),全面落实并适当提高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强化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在青少年时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初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树立热爱读书的情感,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辨别鉴赏能力,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知识、学会学习,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终身学习和未来生活奠定厚实的基础。
(九)加强课程建设,研究尝试衔接教育。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加强校长课程领导力、教研员课程指导力、教师课程开发与落实力建设,全面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整合课内外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把立德树人融入到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全过程。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在保质保量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本地本校潜能,认真抓好校本研发,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发现培养典型,引领校本课程建设向高层次发展。学习北京101中学、北大附中等学校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经验和做法,服务学生的成人成材,加强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的衔接教育,创造条件为不同特质的学生提供不同教育。
(十)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探索建立信息化教育新模式。着力推动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丰富学生学习,全面提升电子教学、电子学案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升级现有数字化学习环境,逐步转化为支持合作学习的网络学习空间及数字化设备,教室配备电子白板,建立无线上网的环境,加强建设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技术、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新型实验室。配备学生的学习平台,加大学生学习资源的研究。建立一支信息技术比较精湛又能推进课程改革的教师群体,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培训课程体系支撑教学,熟练掌握慕课,运用微视频进行翻转式课堂教学等现代化信息手段。
(十一)探索超常儿童、少年识别培养机制。成立超常儿童实验班,以在学科类、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或在演讲、国学等方面超常发展的出类拔萃的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以“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为基本原则,采取正常学制下充实拓展的教育模式,采取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开展学生特长展示(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特长的发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高中自主招生提供参考依据,为高中特长生培养奠定基础。开展超常儿童、少年识别培养,按照“抓早、抓小、抓苗、跟踪培养、上下贯通”的基本原则,引导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大胆尝试。对在超常儿童、少年识别培养方面进行探索且取得成绩的学校和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三、保障机制
(一)细化实施方案。各县市区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创新教学方法工作的指导、考核、评价和监督,要把创新教学方法作为迎接高考改革、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细化创新教学方法实施方案,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务求取得实效。
(二)开展绿色评价。改变过度重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重要指标的做法,坚持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角度的多元化,构建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多方参与的绿色评价机制,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学习内动力、学生课业负担、师生关系、家长满意度、校长课程领导力等全面衡量,力求科学规范、全面准确地对学校、对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成效做出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持续发展,为改进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三)加强督查考核。将创新教学方法工作列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督查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对县市区、学校的教学工作的督查考核体系。对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且取得成绩的地方,将大力宣传表彰,在评先树优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抱残守缺、不思进取的地方,将给予通报批评,并减少评先树优名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