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究竟以什么为中心?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08: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堂,究竟以什么为中心?


在教育史上,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始终位居主流,牢不可破,成为制约教育现代化转型的瓶颈;一种是“学生中心论”,现今倍受推崇,日渐盛行,消解了教师霸权却建立了学生霸权。这种非此即彼或厚此薄彼的极端思维,使得人们难以在两者间取得平衡,将教育置于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超越二者,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寻找一个新的方向,已成共识。
帕克·帕尔默的独到见解——构建以伟大事物为中心的教学共同体——洞达了教育的本质,对当前教改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理想的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因为二者的取向都是“自我”关注,不是教师成为绝对权威,就是学生永不犯错。“我们必须在教学的核心范围内,加入一件伟大的事物,也就是第三事物”,建立起一条能同时度量师生的宽松标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令你我对超越我们自己的事物问责,才能打破师生二元对立的紧张态势。
这个伟大事物不同于客观主义认知神话中的知识客体,而是一个具有内在生命的主体,与人类同等重要、一样强大,有时甚至比人类更重要、更强大;求知者只有对它全情投入,以自己的内在生命与之对话,才能洞悉它的奥秘。这个伟大事物“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主体——不是研究这些主体的学科,也不是关于它们的课本和解释它们的理论,而是这些视为主体的事物本身”;因此,以伟大事物为中心也不同于以知识为中心。
当我们把他者看成主体,承认其独立性,并具有改变我们生命的力量时,就赋予了它通常只会赋予人的尊敬和权威,就不会疏远它;当我们让主体成为我们的注意中心时,我们就和它建立起了关系并透过关系认识它。当我们试图去了解主体时,“我们就展开各种复杂形式的沟通——分享观察和释义,互相纠正和补充,一时因论争而分开,接着又因达成了共识而结合”。一个能同时体验严谨和参与的学习型共同体得以形成。
“这个共同体并不只是借着我们个人思想和感觉的力量结合在一起,亦因‘伟大事物的魅力’而结合在一起”。我们为伟大事物所凝聚,“正如原始人一定曾经聚集在火堆周围,通过聚集在它们周围并尝试理解它们”一样,伟大事物把我们召集在一起,不停地呼唤我们去认知、去教学、去学习,深入发掘它的奥秘。若我们处于最高境界,表现出色,那就是因为伟大事物的魅力诱发出我们的美德,赋予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
“一旦我们听到那呼唤并作出回应,主体便把我们从自我中呼唤出来并进入它的自身之内”,就像一位科学家所言:“如果你要真的了解肿瘤,你必须成为肿瘤”。足见,“求知者并非是惟一的活跃分子——主体本身也参与认知的辩证”:“不只是我们纠正彼此的认知尝试、否定模糊的观点和错误的解释,主体本身也纠正我们,以它自己的身份优势抵制我们错误的构想,拒绝被我们自以为是地命名为他者”。
“在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是以这样的事实为特征的;这第三事物真实地存在,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以至于它能令师生都要为它们所说和所做的一切负责。在这样的教室中,并不存在惰性事物。伟大事物如此活跃,教师可以当学生,学生可以当教师,彼此都可以伟大事物的名义向对方发表见解。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拥有超越本身的力量——这就是超越了我们的自我关注、拒绝把我们削减为只需要自我关注的主体力量。”从而使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