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前人用过的几种读书方法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08: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读书的好处,《荀子·劝学第一》:“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认为读书可以使人提升道德水准、增长立身处世的才干。《颜氏家训》则说,读书能够“开心明目,利于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平生好读书,一次,他问博士李先:“天下何物可以益人神智?”李先答道:“莫若书籍。”以为读书最能振奋人的精神、增益人的智慧,可谓见识独到。
在古代,有一种职业化的读书人,叫做“士”,《汉书·食货志》:“士农工商,四人有业,学以居位曰士。”士排在社会各阶层的第一位,读书是他们的专利,其他社会阶层是不能有此奢望的。当今之世,科学昌明,教育普及,人人都有读书的机会。同时,天下父母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莘莘学子大都希望学有所成,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因此,如何切实掌握读书方法,把书读好,便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历来有一种说法叫做开卷有益,以为勤能补拙,不大讲究读书方法,未免有失偏颇。诚然,历史上以勤奋读书而成名的例子确实不少,如孔子纬编三绝、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等,须知他们之所以成功,除了勤奋之外,还与他们具有超凡的智慧和运用恰当的读书方法分不开。读书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虽皓首穷经,终将一事无成,是为读书人之大忌。历史上最不会读书、最懒得读书、最无用、最为读书人所不齿的是南朝的士子们。《颜氏家训》说他们:“射既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架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班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雇人答策;三九公燕,则假手赋诗。”南朝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士子们由于缺乏真才实学,百无一用,“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士而无所用”,大都在国破家亡时做了俘虏,留下千古笑柄。
然则怎样才能做到开卷有益、学有所成,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呢?窃以为可以借鉴前人用过的几种读书方法。
一是书要越读越薄。一本书无论多么厚重,不管分量有多大,其精华部分总是有限的。所谓书越读越薄,就是说要善于吸取书中的精华部分。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要读懂书名。一般来说,书名包含全书的立意,学问赅博的作者往往能以书名概括全书的重点,故读懂了书名,即掌握了精华中的精华。其次是细读目录,目录犹如人体骨骼,亦犹如大厦的框架,书中的主要观点都附着在上面,读完目录,即对全书的结构有一个大致的印象。然后再读序言和跋,了解全书的主要内容和成书的来龙去脉。接着便读正文,由于有了以上的“预热”,读起来便少有滞著,而且还能有所侧重。一遍过后,再回过头来结合目录、序言、跋和正文仔细回味,汲取书中的精髓,像荀子所说的一样“入乎耳,著乎心”,于是,读者便能感觉“书越读越薄”了。
二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精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尤其必要。每读一本书,可以做眉批,写札记,撰书评,叙感想,日积月累,既可增长学识,又可提高写作能力,切不可如同逛公园,走马观花,事后如过眼云烟,毫无印象。
三是妙用八分法。宋代文豪苏轼创造了读书“八面受敌法”,主张一本书分多次来读,每次只涉及一个相关问题,然后分门别类,条列成一个个专题,以备学术上的不时之需。我们以现代学术观念将苏轼的“八面受敌法”变通为八分法【前人也有称苏氏“八面受敌法”为八分法的】,更加适应现代学术研究。经典著作,大都蕴含微言大义,其内容往往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科学等,如果读者能将一本书分数次来读,每次只涉及一个方面的内容,长期坚持,博览群籍,何患术业不成,声名不著?
前人在读书中总结了许多有效的读书方法,而这些方法又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造就了无数文人学者,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这些方法究竟有没有用,有志于学者,不妨试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