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草根的盛宴(二)感想:自己能培养自己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08: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月21日上午李镇西老师莅临仙源学校,为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第二届年会与会人员做了精彩报告《自己培养自己》。倾听以后,不由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初看题目,不由令人不解,怎么说“自己培养自己”呢?平常自己还经常夸耀自己培养了多少多少大学生,带了某某青年教师,现在却说“自己培养自己”,感觉和自己平常的认识如同两辆相向而行的车“嘭”的撞了一下,按李老师的观点来说,考上大学的学生、青年教师的成长成功应是自我培养的结果,主要不是自己的功劳?
随着李老师对自己观点阐释的逐渐深入,自己的思想也随之跌宕起伏。“成长是一种自我选择”,李老师举了自己的例子,他经常问自己“我的教育路还能走多远?”,并在自我思考之后,踏上新的征程,并不断攀升到新的高度。接着,他又举了“快乐小荷”侯长缨老师自我成长的例子,侯长缨老师在李老师指导下,勤于读书、实践、反思、写作,最后成为新教育实验的种子教师。李老师强调自己和侯长缨老师都主要是自我培养的结果,而不是他人培养的结果。
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有时候我们总是埋怨自己的成长环境不尽如人意,自己没有得到像李老师一样大师的指导,甚至自己的埋怨家境出身或儿时的教育。听了李老师的报告,我们会明白:一切的外在均不是决定你成长的关键元素,决定你成长的恰恰是你自己。
李老师用“酥油花”的例子来谈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的职业。别人看来十指溃烂、日复一日地制作酥油花是一件繁琐艰辛的工作,或者说是一种机械的重复。但对制作者而言,却是一种“不为名利,只为信念”的幸福。他希望能创作自己教育上的“酥油花”。他举了以教育为幸福职业的雷夫、桃花仙子、郭文红等。
回过身来,我们很多人只是把教书育人当做一种“饭碗“,一种“食之无肉去之可惜”“饿不死撑不着”的职业,别说幸福地去工作,享受工作的快乐和幸福,就是兢兢业业的去工作已属难能可贵,甚至要被别人嘲笑为“傻帽”。
其实,作为一名有良心的教师,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的工作的时间长度、复杂程度、特殊性、重要性远远超过许多工作,许多工厂的废品可以回炉重来,但一个人却难以复制青春。我们虽然达不到酥油花制作者境界,但可以像雷夫说的那样“我说不上爱每一个孩子,但我的工作要求我必须为他负责”“我的教室一样也不比别人多,但我的教室比别人少一样东西:恐惧。”我们不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栋梁之才,但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会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让孩子因为有我们陪伴而感到温馨、感到有前行的希望。当然,我们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感受做教师的职业幸福,那么我们教的孩子可能获得更多的幸福和快乐,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我们的国家、民族会更强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