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如何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08: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如何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者:中华书局文殊如何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长沙稻田中学 姜国凡
如何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百多年来,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有些人甚至提出了传统文化已经过时,在新的时代,应该有全新的文化等等说法。这些说法,初看起来似乎还挺有道理的,也就是都应该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与时俱进。然而,殊不知,说这种话的应该说是十足的外行,他们根本不懂得文化的内涵。因为文化首先就是要有长期的积淀的,没有积淀就谈不上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的前哲先贤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现在是沐浴在历史文化的光辉中,成就着现代的伟业。
我们感到骄傲的就是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这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也是其他民族所羡慕的,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来干贬损我们民族的悠久文化的事情,更不能干破坏传统文化的事情。我们面对着这悠久而丰厚的历史文化,倒是应该思考如何继承,如何发展,如何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做贡献?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尤其是我们语文老师更应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很多人把传统文化看淡了,甚至还蔑视它,认为它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说什么之乎者也,佶屈聱牙,听起来就吃力,何必学咯。所以有些人提出在中小学不要学文言文,何必把那些死的东西来禁锢我们现在的学生的思维。所以有些中学生根本不愿意读文言文。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曾采取过一些措施,但见效甚微。所以我们也曾彷徨过,我们这样坚持要学生学古文是不是做错了?正在我们感到孤独而困惑时,陈琴老师的素读教学为困惑中的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什么是素读呢?我的理解是素就是本色,那么素读就是本色的阅读。这是我听到素读这个名词的最基本的理解。后来从《中华经典素读本》中找到了陈琴老师对素读的理解。“所谓素读,就是不以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为主,而主张熟读涵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最初的理解和陈老师的理解是相距不远的。我的所谓“本色阅读”,重点也就是强调积累背诵。中国在传统教学中是非常重视本色阅读的,“所谓板子本性足,不打书不熟。”我认为我们现在对这句话的理解与原意是有很大的差距了,这句话的本身强调的是“熟”,如何才能熟呢?于是需要借用手段,那么打只是手段,是想通过打的手段来增强记性。但是,我们现在就只是看到了打的不科学性,从而对这句话全般否定,进而对整个本色阅读的背诵都全般否定了,说那是死记硬背。于是有人再把它引申出来说,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是记得最牢固的。当然这话没有错,能够理解记忆固然是好事。而人的记忆能力在年轻的时候是最强的,随着年龄增大,记忆力会逐渐下降;再者,人的记忆力是可以通过有效地训练提高的,所以我们中国传统的教学是特别注重从小训练背诵积累的,于是有“奶操子”之说。这“奶操子”也就是从小开始接受训练。古时候所说的神童,而实际是从很小就开始训练本色阅读背诵的,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积累背诵很多东西,“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就是明证。于是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脱颖而出,也就显示出了与他人的不同来。从这样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他们就是从早期的本色阅读和背诵中逐渐显露出来的,反过来又是因为他们早期正确的训练,练就了他们的本领,又提高了他们的理解能力,从而又促进了他们的背诵记忆能力,这样相得益彰,互为因果,促进了发展,从而也就使他们的人生有了更大的造化,成就了一生的伟业。另外,人的理解能力是随着智力和知识的增长而逐渐增长的,理解能力也是与人的年龄和阅历密切相关的,有很多东西,在小的时候是很难以理解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理解的能力是会大不相同的。所以人们在阅读中,有些小时候很难以理解的内容,在长大了以后就觉得很容易了,这也许就是有很多文章,为什么在小学要学,在初中要学,甚至在大学还要学的原因。
人在年轻的时候记忆力特别强,所以,我们要有效地利用这最佳时期帮助学生大量地阅读背诵。因为人的大脑这个仓库也像我们的电脑一样,容量是巨大的,只要我们有序地引导学生把一些文章早一些刻写到记忆盘中去,到以后要用时就能随时调取出来。再者,我们的头脑中先有了这些文章,在一定的时间或一定的场合会反刍的,有了这样的反刍,又能帮助对文章的理解。一个人本色阅读积累的多了,反刍的内容也就多了。不管怎样终身受益的东西也就多了。
我们在以前的教学中感到最为困惑的就是能给学生教多少,还有就是在什么阶段教什么的问题。陈琴老师在她的教学中都帮我们作了很好的解答。低段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千字世》《唐诗三百首》;中段熟记《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古诗词》;高端吟诵《孟子》《古文观止》《史记》《古诗词》《中外经典诗词》。从这每一个阶段的目标任务中,我们知道了如何分阶段去把握。这就是我对素读的最基本的理解,因为时间仓促,更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在理解上还有很多的方面不准确,在表达上甚至还有语句不通之处,请老师见谅。在此援引我们老乡杨凯运的一副对联作结,“吾道南来,原本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真正说来我这“湘水余波”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湘水的一滴,只是想不要被太快地就干掉了,于是特意来学习,希望这一滴水能汇入到经典诵读的长河中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一点贡献,这就是我这次来学习的心声。
2014、5、25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