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天下第一?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08: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几天,中华书局的祝主任不断地给我打气:“师父,你准备好了吗?”“师父,来吧,这是一份使命!”
我始终认为自己还不具备出专著的资格和能力。几年前,就有朋友不断鼓动我把自己的所思所为变成书稿,我却一直很忐忑,我担心自己这样的井底蛙鸣声有限,难有见地。另一方面,因为一直在一线,每天所做都似乎不同于昨,日思有新,日见有别,便更加难以言尽。
最后,在中华书局的编辑们的建议下,先出个对话集,就当作是给关心“素读”经典课程的同道开一个窗口吧,让大家一起来探讨这种教学法到底该怎样传承,怎样创新,其扬弃之策该怎样定位。
这个集子暂定名为《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药》。
为这个题目跟编辑大人争论了半天,我觉得太绕,太玄。可是,编辑大人说,要是别的文本他们绝对反对取这么文学色彩浓烈的书名,但是,这本书里所有的内容都在传递一个信息:文字对心智的启迪作用无可替代。
这个对话集和诵读教材的编撰工作多亏了中华书局的众位大编辑们,尤其是才华横溢的小白编辑,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他从我的演讲稿和论文集里甄选的,还逐字逐句地考量过。就在快定稿时,我依然没有信心,依然退缩,依然想放弃。但小白说:“陈老师,相信我的审稿水平吧。我编了这么多书,极少有像这本书一样令我感动得无法言语的,我们编辑部里很多人都被感动得一塌糊涂。我们送到审稿组去时,审稿的老师连声说‘好稿子!’,您可千万别再犹豫啦!”
为什么我依然没信心?我是做教育的,尤其是在今天做母语教学的,有太多的难无法道尽。我们的母语偏离母语的定位其实很久很久啦。一如纪伯伦所言:我们走得太远,以致忘记了当初出发的目的。在一个毫无母语秩序感的团队里,我亮出这样的盾牌来,其实连我自己都觉得危机四伏。
我不想成为靶心,只想带着我的孩子们且行且吟,且歌且咏,优雅而自得地穿过母语的密林。之后,他们各奔自己的乐园,各寻自己的快乐。我相信他们,被母语的美滋养过的心灵不会空虚;我相信他们,被经典的文字濡染过的性情不会鄙俗。
所幸,我有知音啊!所幸,我有助力!
我时常感觉自己在旷野独行时,耳边一个声音坚定有力地响起:我愿跟你同行!
在这本小集子付印时,安顺问我:“师父,要不要写序?”我说:“真的没想好?因为很多的序其实会误导读者,或者显得没有份量。”
当中华书局转来了徐健顺老师这篇书评时,我还是建议把它作为本书的序。因为,它的份量太重啦!我开玩笑说:“这本书的所有文字加起来还没讲透这个序的天下第一问!”
谁才是天下第一?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有多少种教学模式、教学法?恐怕谁也数不清。可是我们的教育成果如何?这个恐怕谁都很清楚。
这是为什么呢?
满天飞的教学法,基本上都是欧美移植过来的。用西方的教学法教西方文化,可能还行;教我们中国的孩子学中国的文化,合适吗?为什么没有人研究一下中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呢?
因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太落后?太腐朽?
这真是奇哉怪也。如果我们古代的教育不成功,又怎能培育出无数的仁人志士、才子文人,撑起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只要几代教育失败,这个民族立刻就土崩瓦解了。
如果说古代的教学方法不适合现代教育,好像是个不错的理由,但是我要请问:古代的教学方法是怎样的,您知道吗?您知道我们古代的教育,从来是一对一的吗?我们中国的儿童,三千年来一直享受博士生待遇吗?您知道我们古代的老师上课是吟诵的吗?我们中国的儿童,一直是在音乐的感动中学习经典的吗?您知道我们古代的儿童,六岁时普遍可以达到三千字的识字量吗?您知道我们古代文人的记诵量是现在大学生的万倍以上吗?如果您说那是死记硬背,没有想象力和创造性,那我问您,您觉得是现在的中国人创造力强,还是古代的中国人创造力强?中国现在有大师吗?究竟是谁在培养有想象力、创造力、健康、充满爱心、高雅、纯洁的人才?
中国古代的教育,才是天下第一!
有人说,不要逼儿童早识字,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我赞成教育规律,反对扭曲儿童。为什么早识字就是摧残儿童呢?因为识字是使用理性的,儿童理性发育未成。为什么识字是使用理性的呢?因为字是拼音的!明白了吗?这是外国人的理论!中国的汉字是象形文字,恰恰是使用感性的!我刚刚得到的一份香港大学的研究报告,他们花了很多年研究儿童学习的脑神经规律,得出的结论中有一条:学习汉语主要用右脑,学习英语主要用左脑。按照西方的理论,中国的儿童恰恰要早识字,必须趁感性好的时候赶紧学习。所以中国的儿童早识字,早看书,热爱学习,热爱文化。为什么中国的文明那么发达?而我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始终全面使用象形文字的民族!我们真应该怀着深深的敬意感谢我们的祖先!
不去了解,盲听盲从,不是科学的态度。
到哪里去了解古代的教学方法呢?的确,这方面的研究太少了。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学界有人在研究,也在整理文献资料。吟诵学会在采录老先生,也积攒了很多资料。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学校有人正在做!有人正在尝试借鉴古代的教学方法,进行现代的教育,这些活生生的案例,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
陈琴老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去年她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带一年级的学生,我曾邀请她带着学生到武汉演出。于是,我在一辆大巴车上第一次见到了这批幸运儿。您猜当时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集体吟诵《滕王阁序》!六岁的儿童啊,才上学半年啊,半年前一半的孩子还一个字不认识呢,半年以后他们已经熟背了一万多字的经典!我曾把陈老师的上课录像放给我的研究生们看,看完后,他们全趴在桌子上——没脸见这批六岁的小弟弟小妹妹。
您也许猜测:做陈老师的学生很痛苦吧?被逼着背那么多东西。所以您一定要看看陈老师上课的录像,不是看陈老师,而是看她的学生,看那些孩子的脸和他们的神态动作。孩子们上课时的状态,就像我们在看世界杯!一副跃跃欲试、直欲冲上讲台的样子,每个人都张牙舞爪、兴高采烈!这样的学习,不可能不好。这样学习的孩子,不可能不成为一个好人。
陈老师是怎么做到的?
她的秘诀,一个叫素读,一个叫吟诵。
还有很多,需要您自己去看,去体会。
如果每个孩子都像陈老师的学生,这个国家,就叫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我们失去的已经太多,找回来真难。
幸而还有人在做。幸而还有很多人,像您一样,准备去做。
做吧,为了民族,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
去做吧。
徐健顺
2011年11月7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