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经验的哲学思考和诗意表达(一) 作者:李枫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09: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是同学》文集,其体例上是以同学的因缘关系形成的创作主体——同学群体作者,就意味着本书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开放性及难得的真实性和纯粹性。这使本书具有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并重的功能和地位,并表现在创作的各个关节和作品的各个要素之中。
一、真实性——多层面呈现情感世界
因为作者群的特殊关系——同学,使本书的情感表达方式体现为同学间的倾诉和倾听。这种系统内部自我倾诉、自我倾听的方式,使作者在表达时无须顾忌和“外部”环境的复杂关系,可以摒弃他者的价值评价和道德评价。在此创作理念的引导下,本书的多数诗文都采用写实的手法,以自我经验为题材,最终展示给读者一个真实、真诚、纯粹的情感世界。
在本书中,同学情感无疑是情感的主旋律,表现之一为男女同学皆有作品呈现,共有16位同学的23篇作品,约占全部作品的五分之一。作为本书书名和本书开篇之作的梁雪的《我们是同学》除了介绍缔结为“同学”因缘的时间和地点等背景外,重点全面阐释了同学情感的意义,即同学的情意是思念的源泉,同时,列举了人生中种种境遇表明同学情感与其他情感的区别。作为“基调”和“标杆”之作,这首诗既将同学情感、友谊、关系做了本体性正能量的阐释,也通过对同学感情和社会人际关系的全面现实观照,上升到对人的情感、精神世界和社会关系的哲学思考,引发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义” 和西方文化中人的解放的文化反思。张寅生的《见证》,“即使我不是你的影子/我的影子也会常常和你的影子在一起”。“人”和“影”本是同一事物的两种表现形式,如果我是你的影子,我和你就是同一个人;如果“我的影子”“常常和你的影子在一起”,就意味着“我”常常和“你”在一起,该诗用“人”和“影”阐释同学友谊的亲密无间。刘彦的《我爱离别》选择了同学感情的“爆发点”作为观照对象,在校时的寒暑假,毕业后的重逢和告别,这种频繁的聚散,是其他感情不具备的情感场域。刘彦捕捉到了这一细节,但他没有停留在古人“执手相看泪眼”的感伤层面,而是具有鼓舞同学的昂扬斗志。这是1980年代莘莘学子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也是我们大学四年“革命”文学的学习和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文化观的浸染。
亲情是本书情感的重要表现内容,主要包括对子女的成长叙事和对长辈的历史叙事。这部分内容作者体现出明显的性别分野,即全部由女同学创作。这充分体现了人类学的理论观点:女性天然属于私人空间,还体现了女性文学批评家的观点:自我经验对女作家来说是天然的题材来源。正因为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和写作的自觉,所以,这部分作品最富于感染力和吸引力,是本书情感的重要价值所在。
关于子女的成长叙事,大家不约而同地回避了育儿艰辛的倾诉,而是重点展示孩子学习、才艺等成长的历程、骄人成绩和父母的自豪之情。我们在惊异于下一辈儿“优秀”“出众”的同时,看到了其背后父母优秀的遗传基因、文化影响和教育的成功。张慧霄的“儿子是玩‘字’长大的”,从小就是“文字专家”,他的“喜欢被字典控制”和“喜欢被书包围的状态”,为今天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提供了深刻思考。这些对一个具体事件详细的娓娓道来的叙述,没有点缀,没有夸饰,真实自然,易于和读者产生共鸣。
关于长辈的历史叙事,多数作品是悼亡之作,这也是我们这个年龄同学普遍的人生经验和不容回避的情感难题和考验。王晶在《读书》中详细地回顾了爸爸在“文革”中“靠边站”期间,帮助自己借书和搜集资料的往事。爸爸在教她“投鼠忌器”这个成语时,重点强调了实践意义,这使作者学会了“三思而后行”张燕的《奶奶》对祖母爱护自己的点点滴滴和对祖母去世后的思念之情进行了纵向全方位的回忆。对于祖母的爱,作者进行了升华,它使我成长,并且延续到孩子身上,“这也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原因吧”。将母爱上升到人类生存、发展、进步的高度予以哲学高度的观照和认可。
较独特的一篇是董伟的《我和生母》。因为上大学时我们对她的家庭情况就偶有所闻,但从来没问过,我们认为这也是本书的重要收获和独特价值之一——提供说出秘密的平台。文中的妈妈“坚强、能干、善良”,但她内心一直默默承受着没能抚育二女儿的深深愧疚。文中的“我”作为又一代母亲除了继承了“妈妈”精明强干的优秀素质外,更有现代知识女性和时代多元文化造就的豁达和包容,在母亲的晚年,抚慰了母亲伤痕累累的心灵。两代母亲的交流、关爱和对话,展示了文化专制和一元化体制下早期觉醒、独立的女性在争取婚姻幸福和人格独立的奋斗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于她们的选择和牺牲,后人应给予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评价。
徐秀梅《怀念表姐》在“亲情篇”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家族叙事”,而不是“家庭叙事”,它是以亲人的视角,表现的爱情婚姻生活,是一首爱情的悲歌。文中的表姐美好的初恋被拆散,婚后丈夫以及闺中密友的背叛加之疾病的折磨使其精神分裂,让读者在沉重的叹息中思考着爱情的责任和真谛,凸显了悲剧的文学价值。本文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社会变革中爱情婚姻观的变化及各种鱼龙混杂的新观念对传统家庭的强烈冲击。也可以说是一个警钟,昭示今天的女性对爱情应该持有的独立和坚强。
本书中的情感表达也和其他作品一样,爱情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且呈现出最摇曳多姿、最炫目的风貌。
胡玉娟的《花儿静静开》是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特别是我们同学难以创作的作品。因为我们的青少年时代是国家意识、政治意识替代性别意识的年代,我们懵懂的青春跃动被自己当做见不得人的念头掩藏起来,压抑下去,代之以雄赳赳气昂昂的革命热情。《花儿静静开》揭示了少女心中的秘密,真实地描写了少女的羞涩、向往和那个时代难以做到的大胆“追求”——为了“爱”而转学。文中的少女率真、真诚、可爱,敢于爱,敢于追求,是健康美丽少女的典型。这篇文章重要的审美价值在于,近四十年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爱情书写越来越少,性描写泛滥而变态,像《花儿静静开》这样清纯朦胧含蓄美好的爱情书写,似乎已停留在遥远的《边城》和《受戒》中。
陈晓惠的《心祭》和《怀念故人》也是爱情篇中的独特之作,一是内容,描写对象是她的爱人,也是我们的同学;二是两篇散文可以看做姊妹篇。作者以哀婉感伤的笔调、凄美诗意的文字和速写式的勾勒,带着我们穿越回当年的校园……“险峰的离世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丧子之痛”,既表现了作者“那种痛随着时间的延续,变得更加强烈、更加真切,痛得直至麻木,痛到没有知觉”的心境,也从另一个角度引发我们对险峰的回忆。险峰确实如孩子一样纯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