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经验的哲学思考和诗意表达(二) 作者:李枫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09: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为本书个人经验的观照特点,又因为同学们的个人经验十分丰富,因此,形成了本书第二个突出的特点题材广泛。这部分内容在作者群上与情感内容的作者群形成鲜明的对比,即以男同学为主。这也符合人类学的理论观点:男性天然属于公共空间。粗略进行一下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社会重大历史问题的反映。马金福和魏成春都率先表达了中华民族捍卫钓鱼岛的爱国情怀。马金福的诗歌《钓鱼岛的守望》是一篇宏大叙事的作品,它通过对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的历史回顾,抒发了炎黄子孙“是谁从未趴下从未躺倒”的悲壮勇气和“倾听海浪低啸如铜钟叩响”的凝重深情。魏成春的《聪明的蚊子》写法很独特,开头乃至全篇一直在不厌其烦地细致地描写温州的蚊子如何狡猾,如何富于生命力,如何无孔不入,如何使人们恨得牙根直痒痒,直到结尾处才由日常叙事转为宏大叙事:小日本儿屡犯我国钓鱼岛,必诛之。刘国会《难得的人生历练》讲述了2008年四川汶川遭遇千年一遇特大地震以后,自己作为援建人员指挥对口支援剑阁县建设的经历。在那里,他们面对余震的危险,“挺直腰杆搞援建”。这篇文章的艺术成就主要不在于政治诗学思考,而在于伦理诗学的探讨和建构,在和平年代,仍然存在着忠孝难两全的人生困惑。作者在文章结尾作出有力的概括:对口支援四川,不要忘记每个家庭力量的支撑。这是本文高出一般的颂扬体散文之处。
其次是对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的描写。最典型的要数杨锦,他本次提供的四篇作品全部是国外游记。这四篇游记所描写的对象我们都很熟悉,但在杨锦的笔下,他们完全呈现出另外一种风韵。他的游记善于营造意境,但这意境不是依靠修辞,而是源于作者对人生、对历史、对世界的诗意体悟。《永远的小路》记述了作者在列夫·托尔斯泰庄园的见闻,那些我们熟悉的树林、草场、书房,在杨锦的诗情和诗意文字的点染下,仿佛蒙上了一层清晨的薄雾,让我们在氤氲的诗意中享受宁静和空灵,渴望走进虚虚实实的美妙世界。黄淑华的《秋色正浓》记叙了一次秋游大兴安岭余脉的经历,作者在自始至终与南国的山色进行对比的结构中,具体细描了群山与众不同的黄色,这是“一种美妙的、无法用言语描摹的美”,作者感悟:“什么世事纷争,荣辱休戚,通通不再萦怀。”闫杰的《杜甫草堂游记》对杜甫《登高》一诗的理解和阐释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地:“诗人登高一歌,那发力的瞬间,其心灵的厚度、灵魂的高度和生命的张力都像火山喷发一样地发出了耀眼的光芒!那登高一歌,不正是他心灵高蹈于世的灵魂独舞吗?”曹金钟在《初冬游黄山》中为我们展示了黄山“雾里看山”“雨后初晴”“宏村”的景色,虽然寥寥数句诗,但黄山美景在作者深厚古典文学修养的浸润下,引发了我们渺远的联想,具有古典诗歌意境的美。其中的“闲云”“出岫”“ 捣衣”是形成深远意境的“诗眼”。
再次是对人生的多元体悟、关注和思考。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和积累的不断深厚,每个人对人生的体味也体现出不同的关注点和旨趣。陈晓惠的《豆芽人生》通过自己在生豆芽中一次无意观察,发现了“豆芽精神”,这就是“在拥挤中奋力挣扎着,那姿态透露出决不妥协的撼人气势。”豆芽精神就是要“活下来”,这和原发于黑龙江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以及拓展到东北的东北抗联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一致的。李文耀的《博易南非世界杯谶诗(六十四首选六)》在本书题材上比较独特,这是唯一关注体育竞赛、反映体育内容的作品。作者将运动员、两队的力量对比、战绩结果等主题内容和中国古代文化和古典诗词结合起来,开拓了我们的阅读视野,丰富了我们的阅读经验,是我们平时在各种媒体中都少见的诗歌作品,艺术特色鲜明。
张云凤的《为儿子学车》看似一篇亲情散文,但实为一篇励志文章,因此没有将这篇文章放在亲情部分来解读。这篇文章凸显了“同学精神”的独特精神内核。学车的过程就是我们同学这些年奋斗历程的缩影,将关键词总结出来,就是同学30年人生历程的公式:责任感+魄力+效率+勤勉=成功。这个公式修改一个符号就是同学精神:责任感+魄力+效率+勤勉+成功=“上刀山下火海,无所畏惧”,“世上无难事,就怕没心人”(同学精神)。这也是本书的最重要的客观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