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神,无法适应的时候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10: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嗜书成性,一生与书为伴。阅读后,由幻象而幻想、幻觉,无疑不是博尔赫斯味觉与视觉的感官发散。由此,形成一种类似读后感式的写作风格和博尔赫斯式的臆测符号表达体系,这便是诗性与神性相继附体的博尔赫斯?
我猜测,冥想中的博尔赫斯,眼睛从书本植入幻象时,瞳孔一定在渐次放大,而被人盖上“小说”印章收入《博尔赫斯文集小说卷》,其禀性实在与“小说”风马牛不相及。
昨夜早睡(近凌晨一点),今晨早醒(近央视早间新闻起播时分)。赖着不起,冥想在小木屋所读之博氏小说,胡乱开发过去大脑里被忽视的某个领域……
冥想吧!那是一种近似青春期或精神分裂的东西。
那些熟悉的文字,熟悉的情节;那些触动神经的、自我陶醉的、纯粹自我的世界,恍若回到十七、八岁的惘然,那种心安理得的投入,那种在自我精神世界里翻江倒海,掀起一阵高过一阵的小情调和大情怀,让我想起詹姆逊对乌托邦文学的精辟论述:“在这个封闭的空间内,我们都是囚犯。”我相信我们都是囚犯,尽管在那个囚牢中,我们获得了终身难忘亦终身受益的一些东西。
博尔赫斯的文本,显然是由书本再书本的复制和幻觉,又显然蕴含着更多阐释的元素空间:死亡与指南针、死亡与罗盘、世界性的丑事、始皇帝和长城还有一些诸如镜子、刀疤、手工艺品的日常拟像等。在这里,小说情节成了历史阅读互为对照和衍生的吊诡文本,其主干有点像中国清以前的小说故事,更像是中国民间无文字记载的野史杂说。只是在当时的拉美文化大本营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位学者为个人生计与癖好自我封闭在一个与时代和社会脱节的图书馆里,身体成了“极端主义”、“宇宙主义”、“卡夫卡式的幻想主义的实验中心,生命在孤独的阅读与写作中老去,其写作题材的幻想性,主题的哲理性,手法的荒诞性,语言的反复性,不断在纸张的买卖中贴上了专家学者的注脚。所有这一切,都被置于一种极端的对空间、时间的反复无常和莫名其妙的超现实性迷幻镜头下,当想象被镜头唤醒的时候,看见的却是一片混沌的原野。
——懊恼,莫非也如某些批评家对名气的兴趣远大于对真实本身的兴趣一样?钻进《博尔赫斯文集》,我感觉自己很可能就是一条博氏文字的蛀虫,我喜欢那种平面、精致又抽象的文字符号。
除了小说,我对博尔赫斯的文字十分迷恋。这似乎与国情、年代、种族语言无关,大概是人类大脑神经系统中枢文明的一种默契吧。

湘莲子
2010.2.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