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虹:全民阅读时代,散文何为?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10: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晓虹


不知不觉中我们进入了全民阅读的时代。
地铁里,公交车上,机场,火车站,咖啡厅,快餐店,甚至理发店,酒吧,往日的喧嚣被另一番景象替代:大人孩子,男人女人,穿着超短裙的妙龄女郎,身上带着立邦漆斑点的打工小伙儿,人人都低着头,聚精会神地盯着那个小小的手机屏幕,划动手指,沉浸在阅读中。“低头一族”已经远远不是“月光族”、“哈韩族”那样有着相似经历或者价值取向的小众一族,而成为无处不在的风景。
微信朋友圈里,一个刚刚发生的事件,一段搞笑的视频,一群狗狗的萌态,一个养生的妙方……被无数次转发,比风还快,霎时间传遍大江南北。
当然,文字阅读更是成为每一个人必不可少的功课。尽管不同价值取向、文化程度、年龄阶段的朋友圈里,转发着不同的文字内容。但阅读本身却使文字发挥出前所未有的能量。一些语言时尚的新鲜短章,心灵鸡汤,甚至内容严肃、思考深入的智者短语,通过不断转发,在难以想象的广度上得以传播。
一个网站,连接着无数的手机终端,无数个网站,把整个世界编织在一起。
尽管手机阅读和以往我们所说的读书有着极大的不同,碎片化、精短化、文字与图像视频融合使其多媒体化,使阅读变得省力而有趣,也必然损失一些深邃的内涵,但你不能不承认,文字的巨大魅力在全民阅读的浪潮中得以彰显,对文化产生着无法估量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写作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散文写作依赖的纸媒在退缩。刊载散文的杂志越来越少,杂志的订数越来越小,即使发表出来,也往往只是同行间的相互关注。任何一个写作者都明白,文本是在阅读中完成的,缺少读者,没有对话,摆在纸上的文字就失去了温度,进而丧失了生命力。
书写者和阅读者严重分离的窘境使许多散文作者感到茫然。
但是,全民阅读时代,散文或许有了新的机遇?
非虚构性,是散文区别于虚构文本的基本特质,也是当下读者的阅读兴趣所在。尽管散文因为没有小说那样编织紧张有趣,一波三折的故事的功能,而难以转换成影视剧,但生活的真实性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我是从微信朋友圈里不止一位朋友的转发中读到《让我们默哀吧》这篇短文的。云南“鲁甸地震七日祭”,《春城晚报》请昭通籍作家写文章,这篇饱含血泪的文字迅速在网上传开,特别是文章最后一段,“昭通,一片彻底奉献了自己,又永远等待救援的土地,我爱它,早上为它哭,中午为它哭,晚上为它哭!我对北京八大处山上的叫蝉说:‘别叫了,让我们默哀吧!’”让人想到很多东西。我在电脑上搜索,无数的链接将这篇短文传向四面八方。一张地方晚报上刊载的文字,如果不是网络,如何得以这样迅速广泛的传播?
人生永远在追问中,一些最基本的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困惑着人们。幸福、平等、青春、爱情,人性这些元命题永远没有固定的答案,永远都在思索之中。当无数信息扑面而来,挤占住人们的头脑,思维越来越浅表化、空心化时,思索仍旧具有有无法取代的意义。独特的形而上的思考,启发心智的论题,引来远远超过以往的无数阅读者。一些学者、散文家已经成为拥有几百万粉丝的大“V”,他们讨论“幸福”、“感恩”“人性”等的文章被不断转发,成千上万人在读。他们在微博里发表的哲理短章,或者充满火药味的评论转发量常常达到千次万次,谁又能算得出持续的转发究竟有多少呢?只要“告别无智与无趣”,只要洞见人生的真谛,就会对他人有所启迪,就会与当下链接在一起。
时间是一个轴,一个维度,用文字回溯那些不该被尘埃淹没,但似乎已经淡忘的历史,是散文写作者的宿命。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在回望中坚定现实的脚步。《百岁拾忆》是一位经历百年风烟的长者对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忆。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对不该忘却的东西做了生动的描述,那些荒谬的、扭曲人性的丑陋,那些灵魂高贵的普通人,让人们铭记。《阿Q抓虱子“算了!算了!》亦是一段沧桑的记忆,在历史的细节中,揭示人性的疤痕,通过一些知名作家的遭遇,看到那段无法逃避的荒诞历史。这些敲在今天的警钟,或许是“盛世危言”,但却有意义。当我们不再仅仅是历史的“过客”,而成为真正的“归人”,历史的方向感才更加明确。
单调雷同是文学的宿敌。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大家看着同样的新闻,听着相同的歌曲,甚至说话的腔调,笑容表情都越来越趋同。但是,人们仍然渴求新鲜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充满个性化的书写总会引起人们的格外关注。
编者每年需要阅读大量散文,常常被那些语言老套,思想平庸,为写而写的文字困扰。突破陈旧的套路,用新鲜的语言表达独特的发现,是散文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散文能够在今天存活的前提。试想一下,离开了纸媒中存在的各种人际关系,远离了评奖中的种种暗箱操作,在人人平等,无法强求的网络上,谁会去读那些近乎腐朽的重弹的老调?本书中选择的大部分作品都能在网上找到。其中有一些就是编者首先从博客、微博、微信中读到,之后才到纸媒上寻找得来的。可以说,真正优秀的作品是不会被读者冷落的,相反,它会因为网络的推力而赢得更多人的关注。
在今天,我们需要融合,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环境之中,适应已经到来的全民阅读时代,但更需要以独特、深刻、感人的文字引领,在引领中被选择,在选择中走向更加广阔的前景。
编辑推荐
“2014花城年选” 权威名家精选,沉淀文学精髓。
由何建明、谢有顺、洪治纲、李晓虹、李小雨、卢翎、王幅明、陈惠琼、朱航满、王泉根、王国华等诸多名家编选,为您的海量阅读择优助力。丛书囊括小说、散文、随笔、诗歌、报告文学、散文诗、儿童文学等10种年度精选图书。
内容推荐
单调雷同是文学的宿敌,编选者从大量散文中淘出精华,分为“拾忆”、“等一碗乡愁”、“我们的世界在它的眼睛里”、“告别无智与无趣”、“经验,在最深处”“血脉里的回望”六辑。文章多回溯那些不该被尘埃淹没,但似乎已经淡忘的历史,亦有不少充满个性化的书写。
“拾忆”收入文学名家关于历史、往事的回顾,如《阿Q捉虱子“算了!算了!》、《我不是过客,我是归人》。“等一碗乡愁”,顾名思义,辑录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的世界在它的眼睛里”多为写景状物文章,记录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喜或忧。“告别无智与无趣”,为有才情的学者与有学识的作家之文。“经验,在最深处”收入文章较杂,郭敬明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该选本中。“血脉里的回望”,亦多为回顾往昔的文章,章诒和《水深水浅东西涧,云去云来远近山》写林青霞,颇吸引眼球。
编选精当,选本体现2014年度散文的创作成果。
作者简介
李晓虹,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秘书长。著有《中国当代散文的审美建构》、《中国现代散文论》、《中国当代散文发展史略》等散文理论研究专著。主编或合编《中国散文年选》(2001年卷至2014年卷)、《三十年散文观止》(2卷)、《百年中国散文经典》(4卷)、《中国最美的散文》(6卷)、《外国散文300篇》(3卷)等散文选本近20种。
目录
contents

拾忆
马识途/百岁拾忆(节选)
陈丹晨/思君不见人空老
阎纲/阿Q捉虱子“算了!算了!”(节选)
王巨才/浪打沙湾寂寞回
陈祖芬/杜维明说,有些事情,你不做便没有人做
王安忆/父亲和母亲的写作
铁 凝 /天籁之声隐于大山
梁 衡 /带伤的重阳木
李木生/洁白朴素的生活
陈启文/一条必然的路
乔忠延/盛世危言犹在耳
葛水平/我不是过客,我是归人
等一碗乡愁
苏沧桑/等一碗乡愁
从维熙/雨雾漓江图
北 岛/ 旅行记
徐则臣/冬至如年
王宗仁/一半静另一半净
李登建/大山深处
帕蒂古丽/被语言争夺的舌头
蒋 新 /黑色的音乐
王兆胜/猪友
程乃珊/礼在上海
豆春明/长不高的灯
童孟侯/志成坊是条小弄堂
毕星星/回乡去认古碑
我们的世界在它的眼睛里
干亚群/我们的世界在它的眼睛里
陆 蓓 /容森记的猫
简 墨/ 他(她)们
费振钟/杀人的人参
陈奕纯/门前那棵桂花树
铁穆尔/蓝翅膀的游隼
张 强 /乌鸦掠过村庄
姚化勤/家乡的月奶奶
朱 强/ 那些飘来的事物
王雪瑛/叶与云
陈瑞琳/我心里的月亮
张丽钧/玫瑰为开花而开花
曹 洁 /倾听草木的呼吸
告别无智与无趣
冯骥才/在两种文化之间
韩少功/平等是否还重要
王充闾/要将宇宙看稊米——庄子眼中的世界
周国平/人性现象
孙 郁 /告别无智与无趣
王 蒙 /你就是回忆中的那首情歌(之三)
冯 唐 /我简短而卑微的文学观
黄永玉/物质还原
姬 霄/ 在别处征候群
李静睿/孤独的读书人
雷 宇 /现场
闫文盛/幻影书
经验,在最深处
张辛欣/怎么写,怎么读?
于 坚 /岛上(节选)
李敬泽/壶碎
叶倾城/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
肖复兴/身段的绝响
吕向阳/狐狸精
雪小禅/须臾记
毕淑敏/送你一张捕梦网
王晓莉/暗房
郭敬明/努力是唯一的出路
东 西 /经验,在最深处
血脉里的回望
田 瑛 /未来的祖先
雷平阳/让我们默哀吧!
章诒和/水深水浅东西涧,云去云来远近山
冯秋子/想念
梅 洁 /古街深处封存的伤心和温暖
高彩梅/母亲,一朵打碗碗花
范晓波/那一畦菜地
草 白 /带爷爷回家(节选)
李 娟 /自从我妈从台湾旅游回来
王小丫/我和丈夫的饮食战争
王月鹏/血脉里的回望
纳兰妙珠/租客(节选)
孙继泉/苦枳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