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洪涛《父亲大人》·《哥哥去哪里了》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11: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乔洪涛《父亲大人》,《当代小说》2013年第7期。
这是一个向父辈忏悔的故事。新文学传统中,我们读到的更多是审父和弑父之作。这个父,除了血缘上的父亲以外,往往还意味着文化之父性,政治之父权。五四新文学藉启蒙反抗父权,子君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左翼文学藉革命颠覆父权,蒋光慈笔下,李杰不仅背叛家庭,而且烧死母亲和妹妹以确认自己的革命者身份;延安文学藉政权取代父权,小二黑和小芹在区长支持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新时期以来,对父权和男权的解构在先锋作家那里表现为审父弑父的冲动,当然余华既写了出走者,也有替父报仇者。新世纪以来,我们看到了更多向父辈忏悔的故事。从文化意义上,这一代人具备了超越自我的历史理性。乔洪涛的《父亲大人》中,父亲一生不事稼穑,坚持写作,母亲颇多怨言,甚至烧毁父亲的手稿。母亲去世后,父亲欲娶刁蛮寡妇,被儿女们断绝亲情逐出家门。多年后,父亲把一部长篇小说《捕鱼者》寄给“我”,彼时“我”已是小有名气的作家,“我”终于理解了父亲的一生,并且怀着愧悔回乡,父亲临终前,讲述了全部身世,父亲去世后,《捕鱼者》成为畅销书。小说写的是父亲的命运史,侧重点在于亲情伦理困境,从父亲临终前寄出手稿写起,以互文性叙事,展开父亲隐忍屈辱不被人理解的一生,前史为家族史,至父亲去世构成一个圆形结构。
乔洪涛《哥哥去哪里了》,《山东文学》2013年第4期。
同样是沟通的问题,乔洪涛笔下的哥哥却没有那么幸运了。哥哥从小被寄予着家人最大的希望,尤其是父亲。父亲一天到晚宣传哥哥将来必然是个博士后,可哥哥考上县高中之后却因恋爱问题成绩直线下降,最后竟因失恋而得了“花痴”的毛病,这精神病症使得他疯疯癫癫,见到个女人必想猥亵一番,丢尽了父亲的脸,也招来了长期听父亲炫耀的乡邻的嘲讽、白眼甚至毒打。为了不让哥哥猥亵乡邻的事情再度发生,父亲将他关到狗屋里,锁上大链子,高兴或不高兴的时候就去殴打整日嚎叫不已的哥哥。姐姐因为哥哥的偷窥不再愿意回家,我因哥哥的半夜嚎叫被安排到了奶奶家中,母亲整日落泪,父亲也不愿再去学校教书。一个好好的家就被哥哥的疯症给打乱了秩序。过年时我与母亲去姥姥家待到初六,父亲答应给哥哥做饭。而过完年回来后的结果却似乎可以预见:哥哥不见了,原本关着哥哥的狗屋也被打扫得空空荡荡。一切仿佛都归于了正常。只是父亲喜欢上了打理后院的菜地,母亲从未踏进菜地一步,姐姐嫁了人不怎么回来,而我的成绩却越来越好最后考了个国外的博士后圆了父亲的心愿。可我还是不知道哥哥究竟去了哪里,是如父亲所说被送到了城里的孤儿院,还是在寒冬中冻死被父亲埋在了后院?我也不忍心再问辛苦了大半辈子的父亲。小说读来不无夸张却字字血泪:父母望子成龙,哥哥因爱生痴,乡邻冷暖自知。我无心学业却最终考上博士后无疑是对造化弄人的最残酷诠释。从小说中我们似乎亲眼目睹了某些封闭落后的乡村中希冀以读书改变命运的乡民们的现实生活。他们中不乏愚昧冷漠和孤注一掷者,而贫穷和无知更使得他们无力对抗天灾人祸。一句“没见哪个疯子可以治好。父母也就没带着哥哥治病”足够我们痛定思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