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夜:如何做得无所住而生其心?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1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秋之夜,夜深人静,独自览月,之后写一点览月之思,已经是很多年的习惯了。
今夜本来没时间写,忙忙叨叨家里的事,中秋节团圆嘛。晚上,因为明天上学,驾车送小孙孙到城里的“学区房”——早前工作单位分配的小两居。同车的小孙女要和哥哥在一起,也留在城里的家了。都快午夜了,哥哥搂着小妹妹在阳台看月亮,小宝贝还说不清月亮两个字的发音,一个劲地指着高悬中天的明月,大声招呼所有人:“快看!快看!”
小宝贝刚刚看见她的第二个中秋之月,竟是这样兴奋,惹得我也再三端详天上那一轮满圆。
这是我的第68个中秋之月了。
午夜之后,回到家里,在大院里独步,静静仰瞻。看不够的中秋月是如此熟悉,如此亲近,又是如此新奇而神韵万千。
八月十五历来是丰收欢乐和团聚的节日,习俗里又少不了举家欢宴和挚友互酒。但只有在众人散去,独自览月的时候,你才会恍然大悟——月色皎洁通透,月光清泠洗净,中秋之月,本来是来通透灵魂,洗净铅华的啊。
微信群,朋友圈里满是有图有诗有鸡汤的相互祝愿祈福的节日帖子,只有一个女孩群友的帖子是简短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是《金刚经》里的铭句,原文是:“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月色是洁白无色的。无色,也许也就无法住色生心?但月光以其清泠洗净,又让人不知不觉感慨,回顾,乃至月下顾影自怜。这是思念之际哦,又如何做得“无所住”呢?

以前的八月十五夜我写过:
“我刚刚到内蒙插队时,听到满月初升,野外,大漠上的狼仰面朝天嚎叫,拉长了声调,还有点抑扬顿挫的颤音,非常之震撼,非常之激越。音传数十里,颇有些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韵味。”
“月下,大地是银色的,灰毛的狼群也被月亮慷慨地染成了银色的。峦叠野旷,草衰河涸。银光泻地,一泻千里。那一刻,我觉得孤独的我和狼很相似,相似即亲近。我们一起为月色陶醉,忽而,忘却了周边一切;又为月色轻抚着,忽而,痛心切肤地想家,想家想得我也想像狼一样仰天长啸。”

“少不更事时,到了八月十五喜气洋洋地只觉得满月美丽,恨不得月光再亮一些。中年受情之困扰,不知道晴空万里之上的月亮好,还是薄云缭绕、蒙眬之间更好。现在,到了‘如今说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天凉却道好个秋。’(辛弃疾)的年纪了,不知是邀人一同赏月,还是独自望月更好?”
“故人不再,借月寄思之情又何在?又何必再?”
仔细想一想,着情望月,借月寄思,能这样做的,多半与爱情有关。或者换句话说,只有心中有爱情的才会细细地瞻望月桂,品读月光。爱情正浓时,看月亮娇俏,满眼都是似水温情;爱情些微时,看月光便不由得忧郁,“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爱情悲催时,看脚下月光顿生凄寒,“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日暮更阑风渐紧,为侬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敦煌曲子词《望江南》)
此时,虽然已在后半夜,一轮满月偏西,月光仍然是那样温柔,那样多情,那样肌肤相亲。在月光下,什么样的惆怅和仇恨是不是都应该都应该融化了的?在这个好像人人都充满怨气的社会。我自己也为爱情远去无限伤怀。我也难免月下思念、回忆,“天涯一去无消息,终日长相忆。叫人相忆几时休,不堪掙触别离愁,泪还流。”(《虞美人》孙光宪)
寒月下读诗,一触及爱的回忆,即使一把年纪了也难免泪还流,谁让这是中秋月夜呢?过去的故事就像张宇的歌——
“都是月亮惹的祸。那样的月色太美太温柔,才会在刹那之间决定和你一起到白头。”
头白了,却没有“一起”。
佛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将来心不可得。”
我在月下踱步,想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