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代“空白期”顔色釉瓷凤毛麟角?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11: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28年(1436--1464)是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低潮期,迄今尚未发现署有官窑款识的器物,所见出土的器物多是民窑所制,顔色釉瓷更是少的可邻。对于此期生产的瓷器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感觉,被学术界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近年来国内南京扬州苏州、湖北江江西、广西相继出土一批明代早期民窑器物,结合资料进行比对,有相当一部分器物被认为是空白时期生产的,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但这批实物中绝大多数是青花瓷,很少发现有顔色釉,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此期顔色釉瓷生产失传?还是顔色釉不受当时人们欢迎?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翻开历史看看当时文献是怎档记载的。
正统三年,(1438年)“命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埸烧造官样青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及送赠官员之家,违者正犯处死,全家谪口外”。《明实录,英宗实录》。
正统十二年(1447年),“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兰、白地青花等器,命都察院彷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澪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
从上述二条告谕看,在此期私自烧造和买卖顔色釉是要受到最严历酷刑处罚的,就连赠送官员也在禁例之中。如此管制可能这个时期顔色釉凤毛麟角的原因之一吧,再有一个原因是连年饥荒,经济困境力不从心,一再减烧或停烧。椐《浮梁县志、卷八》记载:景德镇在正统元年至二年,景泰三年、天顺二年有三次较大灾荒,即使天顺年仍“委中官烧造”但也因灾减烧或停烧。这可能是顔色釉瓷器稀少的另一个原因吧。
然而,也有文献记载,这个时期官窑瓷器虽然减少,但从未禁烧。“正统元年,(1436年)浮梁民陆子顺一次向北京宮廷进贡瓷器五万佘件"。 明实录,英宗实录 。”正统六年,五月亥行在光禄奏,,,,其金龙、金凤白瓷罐等件,令江西饶州府造。”上述表明,虽然朝廷禁烧森严,但官窑器还是在烧造,只是数量有了明显的减少,这可能是空白期瓷器、特别是顔色釉瓷少的又一个原因了。
从中我们可以推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时期出土的瓷器中还没有一件代有年款器,虽然没有年款,而此时出土的器物可能就是当时的官窑瓷器,至于官窑瓷为何没有署年款,需要有更多的资料和物证来解释。不过,前不久在江西省博物馆展出的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瓷器展上,有一件明代正统年白釉盖罐引起我的注意,它的釉质细白,温润,接胎痕明显,底足挂青白釉,十分庄重、大方。与我收藏的同类白釉盖大小,器型,胎釉,一模无二。过去人们都认为白釉瓷是奠器,没有太大收藏价值,现在看来这可能就是那个时期的官器,因此,需要重新审视、评价一件器物自身的价值了。

图一、我收藏的白釉盖罐

图二、江西博物馆景德镇御窑厂瓷器展

图三、展台上唯数不多几件实物,多数是图片展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