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有没有晨钟暮鼓的功能?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2-1-22 04: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站在高邮老南门前的运河大堤上往城里看,一座飞檐翘角的建筑,很吸引人。那里是不是高邮老城区的中心?
下去看看。原来是盂城驿。那座建筑是鼓楼,盂城驿的标志性建筑。顾名思义,盂城驿是个驿站。鼓楼用来瞭望站岗。据说当年还有值班报时和报捷庆贺等功能。走近细看:鼓楼是座不多见的方形结构,上下三层。典雅厚重的建筑风格,透了久远的气息。

盂城驿门前两座标志
根据我的了解,盂城驿邮驿,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水码头驿站,怪不得位置紧靠运河。根据专家研究甲骨文得知,中国最早出现有组织的通信活动,大约被认为在殷商的盘庚时期。盘庚东迁,一次了不起的大迁徙。假设没有通信系统,真的很难。商代甲骨文中,看到有边疆通信兵“僖”传递军情的记载,这是我国最早与邮驿相关的文字资料。
我们传递信息绝大多数用网络。古人的轻车快马相比我们的信息公路,不可同日而语。可是,古人传递紧急军情,用的也是声光系统。我们都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烽火,就是古人的信息高速路。双腿或者四条腿的速度,难比火光速度之万一。比烽火更早的信息传递,是“击鼓传声”。这种形式至今还有遗存。譬如影视剧中的更夫等,便是相传了几千年的古老职业之一。
其实中国的邮政驿站,最早建于秦朝。秦王朝的车同轨,修建秦直道等,将过去专送邮递改为一站一站接力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
高邮的盂城驿,便是邮政线上的一站。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沟通了南北。坐落在河边的邮驿,方便人、物行动和传递。

领导办公室
进入邮驿,第一进大厅,很牛气的名字:皇华厅。这里是古代邮驿通邮传令、处理公文的地方。左右两边有签押房和签押驿丞的寝室。寝室很小,一张单人床一个小柜子一张与床紧挨的小桌子。驿丞是九品官,驿站最高领导。别小看九品官,体制内公务员序列。
当年李自成,就是一个邮差。送件途中丢了公文被裁,他冲冠一怒。铁饭碗没了,只能找饭吃。想吃好饭,当成大事。网上说,快递员下岗最成功的逆袭者便是他。人生有高潮有低谷,成功了是励志故事。失败者?屁也不是。
邮驿,官家专用。送文件送贡品送老公讨好的老婆的礼品。“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假如没有驿站,一人一骑万不可能有新鲜的荔枝进京。唯有接力赛的形式,打了火漆的“鸡毛信”才有可能最短时间送达。
盂城驿的第二进“驻节堂”,是明代旧有建筑的留存,也是整个盂城驿保存最好的明代建筑。据介绍已经六百多年历史。这幢建筑的功能有点像大户人家的客厅,是驿丞接待各路使节和来访宾客的场所。由此可见,邮驿不只是传送公文信件,还兼有通讯站功能,负责人员上行下达。

原汁原味的明代建筑
由红学衍生出的“曹学”,很有意思。据研究,曹家被抄家的由头之一,是江宁织造曹頫骚扰驿站,讨要礼金等,引出雍正帝雷霆之怒。为这事,曹頫被枷号一个月示众,以儆效尤。确实也是,驿站相当于官府政策法规传送的生命线,谁都去闹腾,怎么保持应有的威严?
盂城驿,不但有一进一进的正规厅堂,还院子套院子。两个院子之间,有一个马神庙。对邮差来说,马的重要性不亚于自己的生命。马神庙的马儿,有三只眼睛。应了那句老话:“不给你点颜色瞧瞧,就不知道马王爷三只眼。”三只眼分别代表火之精、火之星、火之阳,是火神的象征。
这位马神爷,不但三只眼,还眼观四方。庙不大,却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马神庙。庙门右边,一匹石刻白马,膘壮体健地立着。后面是一丛翠竹。穿过马后的小门,便进入了另一个院子。这里有个陈列室,陈列着邮驿周边出土的不同朝代的文物。
院子里另有一幢建筑,介绍新生的快递。众所周知,快递的迅猛发展与电商出现相关。以前邮局一家独大,类似邮驿一样的吃公家饭不思进取。温州几个老乡一合计,于是有了最早的快递四大通。邮局面对变故猝不及防,至今没有达到几个快递公司的效率,像分一杯羹的小公司一样。

三只眼的马王爷
其实古代还有一种邮递形式——押镖。这是私人邮递的主要形式之一,各种镖局带了自己的特色,行走江湖。每个镖局用自己的旗帜区别,却是喊了一样的“切口”。
正是过年期间,感谢快递小哥们的辛苦。将看上去堆积如山的大小包裹,送到千家万户。
盂城驿,见证了几百年邮递事业的更替。我想,假如李自成活在今天,他会很开心地自主创业吗?运河边的古建筑,与缓缓的运河水相配合,刚柔相济,阴阳和谐。高大的鼓楼,一柱擎天。

沿运河的邮驿站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