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真的有这么多机会吗?

[复制链接]
查看46 | 回复46 | 2021-1-10 07: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刚才在经济半块看到一篇好文《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中国商人分布大全》我也谈谈我的分析和看法:
  
  分析一
  
  
上海有那么多洋枪队(外企),国家队(国企)体量规模都很大,所以民营经济很难出头或说被压的透不过气来!
    
     一般来说上海发展或能冒出头的企业都是已经在当地有点气候和规模实力的,要在上海从小企业一步步登天机会很难!
   
  分析二
    
     考察世界很多亿万富翁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学历普遍不高,很多甚至小学文化,李嘉诚高中文化,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你就是学成博士第一条思路就是找一个大的实力企业打工。
    
     而上海教育资源较多,仅次于北京,又有许多的大企业大公司打工的机会,许多人学成了拿了文凭也就是想找一家公司打工,这家跳到那家,就是北京的大企业也是外来的和尚在念经。
    
     改革开放后的许多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的许多富豪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这些人学历不高,没有文凭也不可能有大公司打工的机会,只能凭借自己勤奋和明锐的眼光抓住机缘,从经商和制造业开始起步,掏得第一桶金后慢慢发展壮大,否则别无出路,没有文凭学历的除此之外就是到城市里去做苦力了。
  
  分析三
  
  
上海真有这么多机会吗?准确的说多的只是打工的机会。
  
  
我们知道外地,哪怕小到一个村长和乡长手里能调动的资源比城市里的普通市民远远多的多。中国是个官本位的社会,前一段流传着中国90%的亿万富豪是高干子弟(且不论真假)可见在中国权利大于一切,而权能生钱。这些人利用手中的资源掏的第一桶金后就作为资本假借亲戚的名义开设公司和工厂企业,而没这些关系权利资源的普通老百姓就是开了公司也是很难存活下去的。这些“官商”一旦做大就往大城市跑,去卖房或以亲戚的名义投资。就是大城市的普通老百姓也没这个便利。

  
   上海尽管大也就市,区,街道,局,处,科等一套领导班子,而相对上海的整个中国大地有多少的这样的“长”字辈的。省下来有地,地下来有县,县下来有乡,镇,村,还有各厅各局各处等等。。。
  
  
综合以上城市里的普通百姓要想做成大企业家确实很难,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其实如果学成能在小地方混上个“长”字头,再从农村包围城市,机会也许比现在大的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7: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歧视本不应该存在,只要是勤劳守法,都可以过得不错。
  
  当然,那只是理想状态,现实中的竞争是很复杂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7: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附:
  
  
  『经济论坛』 [经济杂谈]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中国商人分布大全!
  
  
   作者:红坊伊人 提交日期:2009-9-2 18:16:00 访问:105163 回复:290
  
  ??中国人坐一桌,大江南北,声音、饮食和服饰全然不同;中国的企业家坐一起,同样的五花八门,各有禀性特色。在这个群体中行走,往往会听到一些很有趣的讨论,在这些话题的背后似乎有很多历史和体制的故事存在。
  
    比如,人们常常会问这个问题:作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三十年间,上海为什么没有出――哪怕一名全国闻名的企业家?
    
    这是一个很让上海人尴尬的话题,去年,上任不久的市委书记俞正声甚至出了一个题目是,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
    
    自洋务运动以来,上海就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商业重镇。当年李鸿章办的四大洋务企业,有三家放在这里――江南造船厂、轮船招商局和江南织造局;名号震天响的上海商人更是如过江之鲫,如办实业的荣宗敬兄弟、穆藕初,办金融的陈光甫、张公权,办航运的虞洽卿、办文化的张元济、史量才、办百货的郭乐、马应彪,当然还有从事黑色暴力产业的杜月笙、张啸林等人。可是,最近这三十年里,上海企业家似乎集体“沉默”。
    
    在我看来,“沉默”的原因与地缘经济有关。
    
    其一,作为国营企业――特别是轻纺和轻工产业的重镇,在1990年代之前,上海一直被计划体制压得喘不气来,人才、技术和市场被周边数以十万计的江浙小企业分割蚕食。自上海证券交易所恢复及浦东开发以来,上海迅速复兴,不过,它的特征却是政府强力主导,民营企业家仍然无大作为。
    
    其二,上海自开埠以来,就成为航运、金融和制造业的中心,由于体量惊人,因而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坐商模式”,百商汇流,坐地兴市,成为一种惯性思维。所以,上海企业家吸力足够,呼力不足,很少看到他们满头大汗地跑到穷乡僻壤去打市场的。所以,在消费品领域,上海产品只能够在一级市场昙花一现,缺乏渗透力和亲和力,是上海企业的通病。
    
   其三,以上海的区位优势,百年以来,最容易做大做强的产业分别是航运码头、金融、地产、文化和重化工业,而上述产业绝大多数仍是国有资本密集之地,所以,上海容易出大企业,却出不了大企业家。
    
    上述的三个特征不改观,上海还是出不了荣宗敬或马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7: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红坊伊人 回复日期:2009-09-02 18:26:27 
  
   
  
  
跟上海相似的一个困惑,也体现在东北 ―― 东三省,那么肥沃的黑土地,为什么没有长出几个大企业家?
   
    说东北肥沃,不仅是说土壤,更是说经济。早在1920年代,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治理东北的时候,就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沈阳的兵工厂是惟一能够自主制造飞机和卡车的大型军工企业,哈尔滨则是东北亚最大的国际大都市。据曲晓范在《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一书中的计算,1945年抗战结束时,全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中,东北占85%,台湾占10%,连年内战的其他地区只占5%。东北工业规模不仅大于上海地区,甚至还超过日本本土,位居亚洲第一。
    
    新中国建立后,东北仍是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1959年,大庆油田被发现后,东北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因而有了“共和国长子”的称号。
    
    但是,三十年来,东北从来没有出过大企业家。
  
    道理似乎在于:从1920年代开始,东北经济就是以国有化为特征的,国有投资、国有经营,国有垄断,需要自由空气的企业家精神已经理所当然地被窒息掉。所以,东北有最具纪律性的产业工人,能够出王进喜这样的铁人典型,可是却出不了企业家。
    
    这样的“土质”已经形成将近百年,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国有企业生锈衰落,民间商业缺乏基因,昔日的优势陡然变成了“包袱”,因而造成经济长期徘徊不前。
    
    用熊彼特和德鲁克的说法,所谓企业家精神是由两个元素构成的,一是自由的精神,二是创新的精神。在中国,哪块土地容易长企业家,只要看这两条就可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7: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红坊伊人 回复日期:2009-09-02 18:29:02 
    再说东南沿海一带,这里的企业家也很有特色。比如说,很多内地人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广东的企业家动不动就喜欢“北伐”?
    
    1990年代初,我常常去珠三角采访。无论在顺德或是中山,无论企业的大小,在几乎所有的总经理办公室里,都会看到一张中国地图。那些操着一口别扭普通话的年轻人动辄就站在地图前面挥斥方遒。
    
    那时正是广东粮、珠江水“北伐”全中国的“龙兴时刻”。一直到今天,那里的企业家还是改不了动不动就北伐的喜好。
    
    这样的气质似乎又与“水土”有关。
  
   广东自1750年代之后,被乾隆帝定为“一口通商”之地,中国沿海只有在这里对外开放,朝廷设立“十三行”,也就是十三个国有贸易公司,粤海关抽税所得不入户部而属于内务府,为皇家的“小钱袋”。正因如此,广东形成了贸易全国的传统与格局,陶瓷、茶叶、丝绸及白银在这里源源流出,西洋奇巧之物及后来的鸦片也从这里源源流入,由市成城,因贸而工,珠三角一带的外向型工商传统因此而成。此外,广东还是买办阶层――现在我们称为“跨国公司的高级经理人”的萌芽地,据法国学者白吉尔计算,到1910年前后,全国有10万个买办,广东占了一半,这群人是第一批具备了全球化观念和现代公司理念的中国人。自晚清孙中山起事以来,广东一带就成了革命的发源地,“北伐”成了常态,这种精神竟也渗透到商业中来。
    
    1978年之后,一向被视为台海前线的珠三角突然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香港商人的进入,在当时,香港是全世界最大的成衣、玩具和塑料花制造基地,当开放政策提出之后,港商率先提出“三来一补”,内地的成本优势顿时被激发出来;二是大量逃港人员回来,成了第一批拥有原始资本的创业家;三是粤商的“北伐”传统仍然健在。于是,大量新潮的服装、食品开始倾销全国,最后在中国改革史商留下了一个响亮的记忆――“80年代,看广东”。
    
  
  1999年后,在新兴起的地产热中,广东企业家不但成了第一批淘金者,更是率先走向全国进行开发的集群。
    
    粤商喜欢外出征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原本就来自五湖四海,说着南腔北调,天下原本就是他们的家。
    
    再比如说“浙商”,近十年来,没有哪个地方的商帮比他们更出名的了。事实上,如果从地缘来研究的话,浙商其实是由两帮人组成的,他们的禀性大有不同。
  
   一帮人属于长三角流域,也就是浙江北部的杭(杭州)嘉(嘉兴)湖(湖州)和宁(宁波)绍(绍兴)地区,这些地区属于传统的鱼米之乡,近百年间,以上海为中心,与苏南的苏锡常为上海经济圈的两翼,其成长模式基本属于“苏南模式”的范畴。在早年的上海滩,企业家组织――上海总商会的会长长期由浙北人士担当。
    
    另一帮人属于武夷山系流域,也就是浙江南部的温州和台州地区,这两个地方在历史上与闽北合为一个文化圈,是渔民文化。自古以来,因天远地偏、土地稀少,民众有下南洋和外出做小生意的传统,是四海为家的贸易一族。这些人对商机有天生的嗅觉,对任何产业和地域均无依恋,从未有扎根的念头,信仰“工不如商,商不如囤,囤不如倒”。近三十年来,温台商人先是以走私起家,形成了最早的小商品产销市场,成了最早出名的私人企业主集群,费孝通先生将之与“苏南模式”对比,称为“温州模式”。到1999年之后,完成原始积累的温台商人开始转战在各个领域中当炒家,从炒房到炒棉花、炒煤炭、炒小水库、炒小油田等等。
    
    与其他地域的企业家相比,浙商有一显一隐两大特征,显性的一个是,他们的勤劳与守信,隐性的一个是他们的凶猛与好赌,近年以来,在国内股市的二级市场上,充当“涨停敢死队”的大概有一半是浙江人,而在更为凶险的期货市场上大赢大输的,也是他们。
    
    在某种意义上,浙北帮在地缘上与苏南更亲密,而因为早年的“金融记忆”,他们除了善于实业经营之外,在资本市场商更为激进,浙南帮“好投机而轻实业”,与地理条件非常接近的广东潮汕商人有气质上的惊人类似。
    
    从地缘系谱的角度,寻找中国企业家的水土差异,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一些你平时想不清楚的问题,会突然豁然开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7: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ONS机会貌似不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7: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形象地说上海只是企业家之间的战场和舞台,而不是成长为企业家的摇篮!
  
  
  
  ▁▃▄●▃︻┻═┳一ooooooo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7: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谈谈我的看法,一家之言,说错别拍
  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所以从中央来说,公有制的国营企业一直占主导地位,许多资源类的,垄断类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一直被国家重视和掌控,政策也向这些企业倾斜,所以在上海这种超级大城市,国家经济最为看重和依托的地方,根本不会让民营企业翻天的,所以小城市或者2线城市出民营企业家的机会多,而想在上海这种城市里,不可能有大的发展。除非象苏联一样社会性质根本改变。所以说在上海你只能打工或者做个高级管理人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7: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的本意是骂上海的,此作者"红坊伊人"也被天涯全面封杀了,但我觉得他分析的还是有些道理,所以也赞同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7: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篇我看过,讲的是不错,上海不需要太多的民营企业,但是可以为他们创造发挥的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