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家艰难怎造人?(转载)

[复制链接]
查看12 | 回复12 | 2021-1-10 03: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村剩男恐慌:多个小伙排队跟同一姑娘相亲

  本地中国青年报2015-06-26 16:42


  “娶媳妇难”早已成为许多农村男青年的普遍困惑。记者在位于河北南部的邢台平乡县,邯郸曲周、鸡泽、广平、馆陶等县采访时发现,有2000多人的河北省曲周县李于子口村,22岁至26岁的未婚男青年有近 30人;鸡泽县赵庄村也有村民2000人,同一年龄段未婚男青年也有30多人……而在这些村庄同龄的未婚女青年却寥寥无几。


  农村剩男恐慌:多个小伙排队跟同一姑娘相亲
  曲周县李于子口一位40多岁的热心妇女告诉记者,临近各村以至临近各县都是如此——这两年每个村都有20多个找不着对象的小伙子,“条件还都不差”。
  冀南农村普遍出现的“找媳妇难”,已不仅仅是让父母和本人头疼的“家务事”。
  有鸡泽县赵庄村村民告诉记者:“我们村支书和村主任一开会就为这事发愁!”而当一位鸡泽县的妇女向曲周县的朋友打听是否有适龄姑娘的信息时,这位朋友立刻笑着“警告”她:“你可不能挖我们村的墙角啊!”
  有媒体报道,隆尧县更有村委会向所有村民承诺:只要把女儿嫁到本村,奖励2000元;只要把本村或外村的女青年介绍给本村的男青年,奖励介绍人1000元。
  记者发现,由于“找媳妇难”引发的专业媒人不择手段谋利、女方对彩礼“狮子大张口”,以及暴露出来的农村传统婚恋观念令人堪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3: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村剩男恐慌:多个小伙排队跟同一姑娘相亲

  本地中国青年报2015-06-26 16:42

  四五个小伙子排着队跟同一个姑娘相亲
  “19岁时,对于相亲找对象,感觉就和看偶像剧一样——要找个自己喜欢的‘女神’。” 馆陶县农村青年李建国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1987年出生的他“相亲史”始于19岁。
  后来由于20岁外出打工,婚姻大事被暂时“搁下”。4年前,24岁的他在父母的催促下返乡加入相亲大军。此时李建国发现,与7年前已经不同,这两三年间在农村找个媳妇已非易事。
  经过4年“几十次”相亲,27岁的他如今再也不敢奢望“女神”。 比李建国小两岁的妹妹如今已是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了。“现在我找媳妇的基本要求就是——女的。”他强调,“只要女方不挑我,我肯定不挑女方。”
  曲周县25岁的农村青年郭威,面对记者“对另一半有什么要求”的问题时,一脸嗔怪地反问:“现在还能轮到男方挑?”
  这两年,冀南农村的女青年可谓“不愁嫁”。“今天离婚带着孩子回娘家,明天就有小伙子和媒人登门提亲!”采访中,有多位邢台、邯郸一带的农民这样告诉记者。
  媒人安排四五个小伙子依次和同一个姑娘相亲,在邢台、邯郸一带农村已是“见怪不怪”。李建国告诉记者:“我和姑娘聊了会儿,想问她要个电话号码,她却说等跟后边的小伙子都见完了再说!”对于这样的相亲,李建国坦言:“感觉像是求职面试!”
  邯郸、邢台一带农村,大部分青年在外打工,每年打工青年返乡过春节时,是农村青年见面相亲高峰期。而去年腊月,郭威只和一个在北京打工的女孩见了面;今年正月一次亲也没相到。
  “根本就找不到可以相亲的女孩儿!”他无奈地表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3: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村剩男恐慌:多个小伙排队跟同一姑娘相亲

  本地中国青年报2015-06-26 16:42

  为什么最近两三年当地男女比例出现如此差距?
  其实,“媳妇难找”早在郭威读村小时就已初露端倪。“我们一个年级一个班。”他回忆说,班里30多个学生中,“男生是女生的两倍还多”。
  有农民告诉记者,当地农村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第一胎为男孩的夫妇是不允许生二胎的,而第一胎是女孩的还会允许生二胎。在他看来,正是这样的政策导致了如今农村人口出现男女比例失衡。
  一名曾在鸡泽县小寨镇计生部门工作过的人员告诉记者,因为需要干农活,加上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很多人偷偷对胎儿做性别鉴定。“一查出来是闺女就做流产了,这一拨净小子。你打听吧,哪个村都是!”
  对于农村“找媳妇难”的成因,一些在外打工的男青年则补充说:由于收入、房子等现实问题,男青年很难在打工的城市中解决恋爱婚姻问题,出外打工的女青年则多了在城市结婚成家的选择。
  邯郸市广平县人民法院吕善平法官告诉记者,如今“找媳妇难”已导致农村一些地方早婚现象重新“抬头”。曲周县李于子口村党支部书记李文芳也对记者证实:“在当地,男方超过25岁,就意味着找对象更难了。”
  已进入“危险区”的郭威还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没结婚。“一家四口人整天就为这事唉声叹气!”由于找不着媳妇,郭威家所住的村子这两三年每年仅有一两家办喜事。去年一年,30多个适龄未婚男青年仅有一人成功“脱光”。
  (中国青年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3: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女孩出来打工不想回家的也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3: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没啥,流掉女婴的时候怎么不用脑子考虑这些问题,农村土鸡现在知道后悔了,活该自食恶果。半点不值得同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3: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职业教育证书被指缺含金量 教师水平跟不上

  教育新闻新华网2015-06-30 07:45

  发展职业教育要闯几道关——聚焦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
  29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显示,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共有职业院校13300多所,在校生近3000万人,每年毕业生近1000万人,累计培训各类从业人员2亿多人次——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颁布施行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从执法检查情况来看,职业教育仍然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
  观念仍是“拦路虎” 招生成为“头疼事”
  “每年从4月开始,学校就把每个老师分配到省内各初中进行招生宣传,130多名老师有一半都在忙招生。”一提起招生,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校长周平就“头疼”。
  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级重点职业院校,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的毕业生近年来在大型国企炙手可热。可是,“学校每逢招生季就‘吃不饱’,老师们经常守在初中校门口等学生下晚自习后发传单。”
  根据报告显示,1996年—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连续9年就业率在95%以上。高等职业教育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90%。
  然而,与高就业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逐年下降的生源数量。记者在多地采访中发现,不少职业院校的招生计划完成不到一半。
  “现在职业学校是中央很重视、行业离不开、社会看不起,随之而来的就是招生难题。”辽宁省大连市教育局职成处副处长邵建利说。
  执法检查报告指出,职业教育观念滞后,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和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配备普遍低于普通学校,许多地方把职业院校放在中招、高招最后批次录取;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虽高,但就业质量不高,待遇偏低,在择业、升学、报考公务员(课程)等方面存在诸多政策限制和歧视。这些问题助长了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报告建议,切实树立“三破三立”的观念,即破除鄙薄职业技术教育偏见,树立普教职教同等重要的观念;破除轻视职业技能的思想,树立尊重劳动、尊重技能的观念;破除狭隘的成才意识,树立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加大对职业教育法的宣传力度。
  证书缺乏“含金量” 成长遭遇“断头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职业教育的资格证书不被社会认可,含金量下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长春职业教育学院汽车分院副院长成玉莲表示,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的证书并不被企业认可和看重,他们和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社会招聘人员相比技能更高,待遇却相当。
  执法检查报告指出,一些现行政策和制度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与实际需求的对接,人才培养难以落地。开展学徒制培养、推进“双证书”制度均面临体制机制障碍。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熊仕涛指出,近年来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体系结构不全,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没有“研究生”等体系上的设置,“上升通道”狭窄,成为“断头路”。
  报告建议,建立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定期表彰制度,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技术劳动者的报酬,使能工巧匠获得应有尊重和待遇。尽快修改不适当的、唯学历要求的相关政策文件,清理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晋升等方面的不合理规定,建立平等就业就学、职业成长的通道。
  办学经费难落实 教师水平跟不上
  采访中,多位职业学校校长表示,近年来,各级财政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投入,免学费发补助,但多数职校办学经费依然捉襟见肘。有校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一个职校生的实际培养成本约为1.4万元,2014年湖北教育部门制定出台的高职学生生均经费5000元,远低于本科生1.2万元的生均标准,而且这笔经费常常拖欠到年底。因为历史欠账较多,许多职校基础设施不达标,一些学校甚至用塑料板代替钢材让学生进行车工培训。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教学成本比较高,如果投入不到位,教育质量很难保证。”成都市教育局职教处处长万斌说。
  执法检查报告指出,近年来政府和有关方面加大了投入,但仍不能满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目前约三分之一省(区、市)尚未落实“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的法定要求。县级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有些仍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落后水平,缺乏专业教师,没有配套实训设备。
  对此,报告建议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完善生均拨款机制,依法制定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
  还有校长反映,与“硬件不硬”相比,“软件过软”已成为制约职校发展的核心问题。专任教师量缺不稳、结构失调、技能型人才“进口”渠道不畅,职业教育师资的三大结构性矛盾始终存在。报告建议,配备优秀教师重点充实一线教学和专业指导岗位,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顶岗实践。
  顶层设计待完善 形成合力再推动
  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可以举办职业教育,应当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和教师实习。但执法检查报告也指出,校企合作中没有给企业带来明显的“好处”,尚未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利益共同体,致使企业办学和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不足。
  “民办教育常被贴上‘逐利’标签,在政策执行中遭受差别化待遇。”采访中,多位职业学校校长表示,近年来虽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法规、政策,但在落实中却是屡碰“玻璃门”“旋转门”。
  他们建议国家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民办职业加快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明确民办职业学校的法人属性、法人财产权。同时进一步明确减免税费政策,落实对民办学校的奖励扶持制度。
  报告建议,尽快制定出台校企合作促进办法、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混合所有制试点等政策措施,通过税收优惠、财政直补、购买服务等支持企业投入和兴办职教。(执笔记者:吴晶、刘奕湛 参与记者:王莹、廖君、李双溪、吴晓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3: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博士班班长致奚晓明的一封信
  2015-07-15 08:23 星期三 .

  下午五点,看到最高法院副院长奚晓明接受中纪委调查的消息,我在北大法学院98博士同学群里提议:我们为奚同学祈祷吧!

  1998年夏天博士入学前夕,我被班主任叶静漪老师要求担任博士班班长。提前拿到同学名录后,我发现即将见面的同学中官员不少,包括公安部一位副部长,国家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员,以及时任最高法院经济庭副庭长的奚晓明。开学后第一次同学聚会,在表达了同学之间要精诚团结,互相帮助之后,我提议:为了同学之间的集体活动丰富多彩,本着自愿原则,建议在职的同学捐点班费!大家纷纷表示班长的建议很好,一定要支持!我和生活委员开始收钱时,恰恰是从奚晓明开始,他出了三百,和他邻座的一位企业老总犹豫了一下出了五百,一趟下来,共筹集班费接近五千。后来一位在职的同学提醒我:你从奚晓明开始是失策,以他的官员身份,不太好拿捏。如果从郭XX同学开始,奚至少会出一千。


  开学第一学期的政治讨论课上,奚晓明的发言给我印象很深,作为老吉大科班出身,在最高法院一直从事审判业务的领导,他的思路非常清晰,表达能力强,理论水平也很高。


  第二学期有公共英语课,都是外教上课,要求很严,奚晓明因为工作忙很少上课,他对能否通过考试也压力不小。记得期末的一天,我接到他的电话:班长,明天是英语考试吗?我说没错!电话那端传来一声惊叹:这可要了命了!结果,他还是顺利通过,在领导同学中,他的英语算好的。


  第一学年结束后,我和奚晓明就再也没有共同的课程了,但他和同专业经济法的同学接触较多。有一次上杨紫烜老师的课,课后他主动请同学吃饭。在北大南门外一家饭馆,他谈笑风生,是一个很幽默的人。吃完饭特意要服务员开发票,大家以为一定是回去报销,但没想到他看完之后当场撕碎扔了。同学都猜不透他的用意。


  读书期间,奚晓明就从经济庭副庭长转正为民二庭庭长,我博士毕业后做律师,他也很快提升为最高法院副院长,但我一直没找他办过事。只有一次例外,某省一个商业银行因一起贷款担保纠纷上诉到最高法院,结果在民二庭一压四年没结果,作为二审代理人,无奈之下,我只好找奚晓明反映,他也答应过问,之后一个月,二审结果下来了,我的当事人一审败诉,二审被支持了三分之一诉讼请求。拿到判决后,我意兴阑珊,无论依据合同约定还是合同法,担保法规定,最高法院都没有理由不支持我们的全部诉讼请求。但我也理解奚,他不是一个很强势的领导。


  以后我就再没有和奚晓明联系过,但从和我打交道较多的最高法院朋友口中,还是经常听到他的消息,大家公认:奚院长是个非常谨慎的人,这当然和他是经济庭出来的有关。因为经常要对重大的经济利益之争做出决断,他自然就免不了经常成为攻击的焦点。这也导致他在仕途中的每一个重要关口,都伴随着众多的举报。当然了,最高法院的领导们并不像外界传闻的一样肆无忌惮地干预审判,就我接触的范围看,庭级以上领导为了保持形象,相互间还是很避讳过问案子的。而我们的奚晓明同学尤其不是一个喜欢交际和揽事的人,他倒是对把时间花在家里组装无线电更有兴趣。他对审判业务的钻研也没有因为官位的上升而稍有改变,我做民商事案件时,也经常引用他的书中或讲话中的观点。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一贯低调并很有工作能力的人,如今也无法避免接受组织调查的结局。此时此刻,我不知道奚晓明同学在想些什么?他又如何看待导致自己今日遭遇的那些因素?


  作为一个职业律师,我对最高法院不陌生,我也经常和最高法院的同学,朋友们讨论中国司法公信力不高的原因。很多最高法院内部人反而不把司法腐败归因于党政领导的干预,他们认为,尽管很多领导人有针对具体案件批条子,打招呼的习惯,但他们毕竟不懂法,也不会要求法院一定要怎么判。真正有能力左右判决结果的,还是法院的院长庭长们。所以要保证司法公正,首先就要保证法官依法独立办案。但这方面的阻力太大。毕竟院长庭长们也是好不容易熬上来的,他们怎么舍得放弃手中的权力?有权力才有利益嘛!


  对最高法院内部这些朋友的观点,我本人既肯定,又认为还没完全说到位。事实上,这么多年,即便我在公检法内熟悉的最廉洁的领导,也时常听到下级对他们干预案件的抱怨。他们是为自己利益干预案件吗?据我了解,还是因为有大来头的领导提出了要求,让他们不得不做出某种姿态,以便在复杂的官场内不至于被过于孤立。同样,作为一直主管民商事审判的奚晓明,因为几亿几十亿利益的归属,每年会有多少领导给他打招呼,碰到关照的人来头足够大,以致于完全能够决定他的政治前途时,他能够无动于衷吗?但是,当曾经干预司法的这些政治人物自身难保时,司法系统的领导们又如何能够置身事外?毕竟贵为最高法院副院长,也不过一个区区副部级,在体制内无足轻重。


  此刻,我对奚晓明这位并不熟悉的博士同学的命运非常关切,我希望他能把心放宽,坦然接受命运安排给自己的一切。也希望他明白,历史会公正地评价他们这一代司法领导的功过,不论他做了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都抹杀不了他对中国民商事审判进步的付出,这方面,舆论也会自有公论。

  我也希望他不要为自己的将来担忧,因为时代毕竟进步了,对他这样一个有专业能力的人,人生路上没有过不去的坎。我曾经为一位主管金融的领导辩护,听他讲起一个国字号银行行长被判刑后,他女儿在美国疯了,夫人跳楼自杀,他本人也心灰意冷,以至于上边安排他提前出狱时,他竟然拒绝,最后还是一个老领导给他做了工作。但是现在,这位前行长在上海发展得很好,先是为朋友的企业干,后来独自创业,没有了体制的束缚,作为一个难得的金融人才,他获得了一片从未拥有过的广阔空间。


  奚晓明同学,作为博士同学,我们在你顺风顺水的日子没怎么去打扰你,但你一直是我们同学的骄傲,对你的专业能力,同学圈都是高度认可的。我们相信,也要你本人坚信,在熬过这一段最艰难的时间后,你的才能一定还会有用武之地。同时也要你相信,如果你有需要,将来我们同学圈既有能力也有意愿帮你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让你体验到一个法律人的真正价值。

  (张庆方 2015年7月12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3: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社会不平等趋势扩大:1%的家庭占全国1/3财产

  宏观经济一财网[微博] 王羚2016-01-14 07:10

  原标题:中国社会不平等趋势扩大:1%的家庭占全国三分之一的财产
  中国目前的收入和财产不平等状况正在日趋严重。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约三分之一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此外,从教育机会到医疗保障,中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整体呈现扩大趋势。日前公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5》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作出了上述判断。
  《中国民生发展报告》丛书是基于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撰写的系列专题报告,以全国25个省市160个区县的14960个家庭为基线样本,探讨民生问题状况、差异、原因和社会机制。
  《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国目前的收入和财产不平等状况正在日趋严重。近30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80年代初的0.3左右上升到现在的0.45以上。而据CFPS2012资料估算,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约为0.49,大大超出0.4的警戒线。财产不平等的程度更加严重。估算结果显示,中国家庭财产基尼系数从1995年的0.45扩大到2012年的0.73。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约三分之一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
  除了收入和财产上的不平等之外,不同人群在教育机会、健康保障等方面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以教育为例,“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考上大学”,这样励志的话语正在越来失去说服力。教育这项重要的公共服务存在巨大的城乡差距、东中西区域差距和性别差距。尤其是城乡差距十分显著。《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5》显示,60年代出生的人群教育不平等程度最低,此后不平等程度不断上升,80年代出生的人群教育不平等程度达到历史最高。户口、父母的教育水平、党员身份、出生所在省份等一系列并非通过个体努力可以改变的因素对教育资源获得的影响份额在过去三十年有所上升。这表明未来相关公共政策应该着力于减少劣势境况对人力资本发展的负面影响,使社会成员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在医疗保障上,本应起到减小收入差距作用的社保体系反而起到逆向调节的作用。《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5》主要负责人、北京大学教授李建新的研究表明,健康状况更差的个体往往更加缺乏医疗保障资源,面临更大的就医压力。从收入上看,高收入人群享有更多的医疗补贴,医疗补贴不成比例的补贴给了富裕人群而不是穷人。
  在性别方面,女性往往受教育水平更低,工作和收入更差,相应健康水平也比男性更差。女性更容易有抑郁倾向,自报慢性病的比例更高。但是,在决定个体就医机会的医疗保障方面,女性拥有医疗保险的比例却低于男性,在看病时自己负担的医疗费用比例更高。
  城乡居民也存在巨大的健康和医疗不平等。农村居民的抑郁水平更高,其慢性病类型主要为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和胃肠炎,而后两者主要由落后的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导致。农村居民的新农合医保虽然覆盖率高于城市,但是保障力度明显低于城市,因而,农村居民的自付比例仍然高于城市。
  李建新等人在《报告》中阐述,上述不均等现象无论从社会结构、社会阶层视角,还是跨城乡、跨地区的视角去度量,都显现出扩大的趋势。这些问题亟需得到有效解决,否则很有可能威胁到社会的稳定,进而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瓶颈。
  除此之外,《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5》还考察婚姻和家庭在转型社会的极速变迁,包括夫妻间财产分配、子代对年长父母的社会支持、流动人口对家庭的支持和担当等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3: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现实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3: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年最伤感小小说:《保姆》续集
  寒风呼啸的帝都,万千灯火中的一点明亮下,一个孩子正拿着数学作业立于书桌一旁。
  “孩子,真抱歉,”已埋头于书桌前许久的父亲,抹了抹额上渗出的汗珠,“现在的题目,比以前真难了不是一点点......”
  “爸,你可是北大毕业生啊......”
  父亲尴尬一笑,笑中有愧。
  这时,家中的保姆恰巧经过桌前,一瞥桌前的卷子,顺手抄起一支笔,文字、数字像蝼蚁一般在草稿纸上排起队。
  “你还是忙你的去吧......”父亲不耐烦地挥了挥手,脸上带着不屑。
  保姆不答,面上毫无表情。
  须臾,题得解,父亲看着草稿纸上精妙而富有条理的解题,面上满是惊愕:
  “莫...莫非,你老家是......?”
  “河北”
  保姆脸上依旧毫无表情。
  窗外,北风像野兽一样继续敲打着窗户……
  “你当年高考多少分?”父亲问
  保姆看看父亲:“您呢?”
  父亲喝口水:“290分,我来自边疆。”
  母亲也小声说了句:“250,我是北京。”
  保姆默默开始收拾桌子的东西,父亲看着她:“你……”
  保姆回头:“我590分,差了五分当年!”
  北风像野兽一样继续敲打着窗户,咚咚的响着!
  第二天,保姆带来一个本子,递给孩子:“去看吧,也许有用。”
  孩子接过来一看,昨晚的题用十八种不同解法,分步骤详细满满写了十八大页,还有各种扩展的训练题。
  父亲惊呆:“这是?”
  保姆:“我老公今早上班等客人,闲着无聊写的。”
  父亲:“你老公是……”
  保姆:“”一卖石头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