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与其追求完美,不如留一点遗憾?(转载)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10 04: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与其追求完美,不如留一点遗憾?
  因为,任何事物都离不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成是生成;住是持,保持一段时间;然后就开始腐坏;最后慢慢地成空。有没有例外?没有例外。所以,你与其费尽心思地想要让一件事物完美,不如停下来,不要继续往前走。这就是这句话的真正意义,简言之,不要贪得无厌。
  春天百花盛开;接着就是夏花的衰败;秋天就开始枯黄、落叶;冬天很多树就开始冬眠了,有些还会冻死。大自然的一切,都在循环往复,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所以,月满则亏,月亮一到圆满时,就开始变成残月。任何事物都是这样的。所以,让一件事物迅速地发展到极致,其实并不好,反而很可怕,因为它很快就要走向衰败了。
  我弟弟得病之前,我就有这种感觉,总觉得有个巨大的隐患潜伏在身边。为什么?因为,我发现村里每户人家都有灾难,都有人得病,偏偏是我们家非常圆满——当然,那时看来的圆满,在今天来看仍然很不圆满,因为我们很穷,吃不饱肚子,但很快乐,家里也没有人得病。因为感觉太完美了,我反而觉得不安。有趣的是,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有这种智慧。总觉得某个东西太完美,就隐藏着一种不太好的东西。我当时特别害怕家里会出事。所以,后来我们家的猪一死,我反而松了一口气,觉得可能就是这个事吧。但过了一段时间,弟弟就病重,没多久就死了。当然,我强调的不是这个现象,而是这种思路。
  那时我也就二十多岁吧,不过因为十八九岁就开始背《道德经》,背《庄子》,我就有了一种智慧。我知道很多东西一旦完美到极致,它其实就走向反面了。所以,许多时候,我宁愿留一点毛病,不去追求极致。这就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萧何是个很好的人。他的品格非常好,在韩信没人赏识时,是他极力推荐给刘邦的。为了把韩信追回来,萧何差点被刘邦误会成逃跑。汉朝建立后,老百姓都知道萧丞相,都觉得萧丞相太好了,谁都夸丞相,刘邦就开始猜忌他。如果刘邦继续猜忌下去,萧何就会跟韩信一个下场。什么意思?就是被杀掉。萧何当年和吕后合谋杀了韩信,他心里很清楚,如果他继续完美下去、继续有口皆碑的话,他也会被刘邦杀掉。而且,遭祸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他们家族。萧何为了保全自己,就故意安排家里人做了些坏事,比如欺负几个老百姓,霸占老百姓一点东西,他自己也贪了些钱。这么一来,谁都骂萧何变坏了,骂声一起,刘邦才不再怀疑萧何。这也是过去的一些官员常用的保身之术。
  对一个非常有权势的官员来说,名声太好容易招忌,所谓功高震主。有些有经验的,就会故意弄一点瑕疵,招些骂名,不然会有祸患。
  秦国大将王翦也是这样。秦国最初打算进攻楚国时,他说要六十万兵,李信则认为二十万兵就可以。秦王于是启用李信和蒙恬出征楚国,王翦称病回乡。结果秦国打了一次败仗。秦王又去找王翦,王翦非六十万兵不肯出征,于是秦王就给了王翦六十万兵,这是整个秦国的兵力了。一路上,王翦走上一段路,就问秦王要一点赏赐,或是田地,或是别的。秦王大笑,一口答应了。他的谋士觉得很奇怪,就问他,将军,您又不贪这些东西,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王翦说,秦王是个非常多疑的人,他把整个王国的士兵都给我了,如果我不这样,他会疑忌我的。要是他觉得我是贪小便宜的人,反而会放心我。

  不只是名声,做任何事都是这样,到了一定程度,一定要懂得分寸,不要过犹不及。不要过于追求完美、追求极致。一定要懂得稍作歇息,让生命中留一点白。留白天地宽。当一件事物完美到极致时,必然会走向反面。这种例子太多了。
  曾国藩消灭太平天国之后,他的名声就达到了极致。当时他非常害怕,因为他掌握着整个湘军,清朝的八旗军根本不是湘军的对手。他如果夺天下的话,是有可能成功的。所以,他即使没有夺天下的心,皇帝也会猜忌他,一旦有人陷害他谋反,皇帝就会借机杀掉他。于是,曾国藩就老在家书里写点鸡零狗碎的事情,有意让清朝政府知道他没有大的追求和想法,老是在关注一些琐碎无聊的事。你看《曾国藩家书》,就会发现这个很有趣的地方。他特别懂得这方面的东西。
  当官的要注意,不要让自己的名声太圆满了,圆满意味着衰败,意味着灾祸。老祖宗总说,“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翻开我们的历史书,你会看到很多这样的故事,历代的政治斗争里充满了这样的例子。千万不要让自己走到顶点,也不要期待过度的完美,不要希望自己太完美,不要走极端,要学会和光同尘。
  修道时,同样要注意这一点,既要允许自己的不完美,也要允许别人的不完美,不要太满。或者说,你可以追求自己的更加完美,但你要允许别人的不完美。我就是这样。因为我能允许别人不完美,我才总能发现别人的好。很多人都说,雪漠老师觉得谁都很好。这是对的。我总是发现别人的好,然后用别人的好来对照自己的不好,这时我就会更加尊重别人。最近,我一直在跟很多人学东西,谁有哪里比我强,我就跟他学。这也是因为我总是发现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
  修道也罢,做事也罢,都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永远要留有余地。不要过分,不要苛刻自己,不要追求极端,要走中道。释迦牟尼说过,修道就像弹琴,琴弦调得太紧容易断,太松又弹不出声音。做什么都要有这种智慧,恰到好处,掌握分寸,走中道。必要时,就停一下,不要太着急。
  作者|雪漠
  选文|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