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曝光甘肃通渭覆膜工作存在问题 责任人受处罚(转载)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6 | 2021-1-10 05: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5: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我国西北的不少地方,常年干旱少雨,但如果在种地的时候铺上地膜,就能保温保水,提高产量,增加收入。这项技术能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正在大力推广。但不久前,记者在甘肃通渭县采访时却听到一些农民抱怨,说铺地膜不但没带来好处,反而成了麻烦和负担。
  甘肃省通渭县干旱少雨,当地这几年大力推广一种叫做“全膜双垄玉米”种植法,一般在秋收之后覆上地膜,能存住土壤里的水分和肥力,从而大大提高玉米的产量。通渭县碧玉乡的南岔村持续几年都是这个项目的试点村。
  根据相关技术规范,为了保证铺地膜效果,在铺膜前要认真施肥和深耕,铺上膜后还要每隔一米铺上厚厚的土层,以压实地膜。可是在南岔村前的大片山地上,记者看到有些地膜铺得极其马虎,很多地膜表面都已经翻了起来,保墒效果已经失去。而有的地里,地膜已经残缺不全,有的甚至全部被风吹走。
  土地是农民的饭碗,可这里的农民为什么不好好干农活呢?原来这也是因为急着完成“任务”而造成的。
  作为甘肃省旱作农业项目之一,今年省里给通渭县下达了秋覆膜任务105万亩,比去年增加了5万亩。据了解,通渭县因为全膜玉米技术推广得好,2011年、2012年连续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通渭县委县政府下发的2014旱作农业全膜双垄沟技术推广方案中提到,为了创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和全省现代旱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确保全面完成2014年全覆膜任务,要求把这个项目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目标考核的重中之重。
  任务是刚性的,为了完成重中之重的考核要求,有的乡村干部甚至不惜浪费人力物力,白铺也要铺。县里的任务是105万亩,下达到碧玉乡是5万亩,到了南岔村则是3000亩,而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出门打工了,留下的老人、小孩,劳动力显然不足,为完成任务,村干部只好组织人去帮助铺膜。
  这样一来,数量是凑够了,但质量显然是糊弄了事,只能够应付检查。有些陡坡根本不适合铺膜,但也铺上了,还有的连荒草都没有锄,就直接铺上了膜,有的地有半截是认真铺的,另外半截因为来不及就胡乱铺上了。
  白花花的地膜满山都是,煞是好看,领导检查应该也挺满意。可是,这“摆样子”的地膜骗得了领导,却骗不了自己,一场大风吹来,胡乱铺上的地膜就漏了馅儿。每铺一亩地膜,国家财政和老百姓都要掏钱:老百姓自己要买两卷,省里要补贴一卷地膜,另外,老百姓还要自己投入化肥、农药等费用。地膜铺不好,这些投入自然也打了水漂儿。 
  记者采访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一些农民不愿意铺不需要铺地膜,干部硬要你铺,而与此同时,一些农民需要铺也愿意铺地膜,可却偏偏铺不成。在通渭县今年秋覆膜的示意图上,阴影部分是要求覆膜连成片的地区。南岔村正在其中,村里按照图示画了一个圈,圈里的地需不需要都得铺,不在这个圈里的耕地,即使村民主动想覆膜,也不给他们发放补贴的地膜。
  村民说,要往“相面”上铺的才给。“相面”指的就是表面,也就是车开在山梁上能看到的那部分耕地。村民们说,这已经是村里第三年这么干了,为了完成任务、应付检查,一些村干部把铺地膜变成了一件荒唐可笑的事情,去年连麦地里都铺膜了,检查完村民就把膜拉开,不然就把麦子捂死了。
  这样不着调的事情,第三铺乡城墙湾村的汪大姐也遇到过。汪大姐家耕地所在的地方,山头上有一个平台,边上还插着红旗,方是专门用来给领导检查地膜的。一眼望去,一大片整整齐齐的地膜,看上去十分壮观。汪大姐告诉记者,为了达成这样的效果,她家的土地被村干部要求必须全铺上地膜。
  汪大姐告诉记者,她的三个儿子都打工去了,他们老两口六十多岁了,既要照顾孙子,又要耕种全家人的20多亩山地,力不从心,可是她所在的城墙湾村今年被纳入了试点,村里要求她必须要铺地膜。为了完成任务,汪大姐家已经投入了3000多元购买化肥、农药和地膜等,因为实在无力种植这么多地,即使铺上了地膜,她也不打算种了。
  在通渭县,农民铺下的不是地膜,而是任务,这地膜不是实实在在铺在农民的地里,而是轻轻飘飘贴在了一些干部的脸上。记者采访结束后,当地立即出台了整改措施,要求各乡镇不能对村下达任务指标,不能强迫群众铺膜,不能在不适宜的地块铺膜。问题得到纠正,但人们的思考并没有停止。糊弄检查的做法在农民眼里是笑话,更是负担,为什么一些干部却乐此不疲?而且这样的情况能持续好几年得不到纠正?这就要从背后找找原因了。上级考核成绩是看数字看材料还是看实效?下去检查是走马观花听汇报还是深入基层听听百姓的心声?如果能把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落在实处,如果考评指标能加上群众评价和实际效果这最重要的一条,好好的惠民措施,才不会频频变成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5: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焦点访谈》曝光通渭覆膜工作存在问题
  央视报道后,涉事乡镇相关责任人受处罚
  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讯(首席记者 梁峡林 记者 杜斌 实习生 郭茜)据定西市政府新闻办通报,12月28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贴在“脸上”的地膜》为题,报道了定西市通渭县碧玉乡南岔村和第三铺乡城墙湾村秋覆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通渭县委已对碧玉乡党委书记、乡长、包片副乡长进行诫勉谈话,并责成碧玉乡党委给予驻村责任人、南岔村党支部书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碧玉乡党委免去了南岔村党支部书记职务。同时,节目播出后,定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当晚立即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整改工作。
  强迫群众覆地膜被《焦点访谈》曝光
  2013年10月22日下午至24日,中央电视台记者来到通渭县,就个别群众反映的“在今年秋覆膜工作中,个别基层干部强迫群众覆地膜;一些地块覆膜质量差,搞形式主义,浪费物资”的问题进行调查采访。经调查,2006年,通渭县试验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5385亩,平均亩产582.5公斤,是冬小麦的3.9倍;2007年开始,通渭逐年加大推广力度,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普遍应用到玉米、马铃薯种植等领域,粮食产量年均增长20.8%,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3%。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对提高粮食单产、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创造了经验,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老百姓对秋覆膜种植积极性很高,但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极个别地块压土不实、没有严格按技术规程覆膜等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通渭县委已对碧玉乡党委书记、乡长、包片副乡长进行诫勉谈话,并责成碧玉乡党委给予驻村责任人、南岔村党支部书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之后碧玉乡党委免去了南岔村党支部书记职务。
  及时整改坚决做到“七个不准”
  通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及时进行整改:一是10月24日向全县下发了《关于在秋覆膜及草畜转化工作中严禁违背群众意愿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的紧急通知》。要求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提高群众生产的积极性;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立即开展自查自纠;进一步严明工作纪律,令行禁止,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二是由县纪委、县农牧局组成调查组,立即深入碧玉乡南岔村、第三铺乡城墙湾村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对个别基层干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严肃查处。三是于10月25日召开专题会议,通报了群众反映的问题,进一步强调在秋覆膜工作中坚决做到“七个不准”,即:户主不同意的不准覆膜;没有施肥的地块不准覆膜;陡坡地不准覆膜;荒山草地不准覆膜;不准破坏青苗覆膜;不准降低技术标准覆膜;不准强行流转土地培育覆膜大户。四是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和省农牧厅领导汇报情况。
  全面排查杜绝此类行为再次发生
  针对群众和媒体反映的问题,定西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制定了以下整改措施:连夜就这一事件在定西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并责成通渭县及碧玉乡、第三铺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作出深刻检讨;定西全市各县区要吸取教训,全面排查类似的行为和现象,坚决杜绝违背群众意愿、侵害群众利益等行为的再次发生;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对突出问题即知即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教育引导基层干部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加强思想引导和技术服务,做好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5: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类似的问题在农村里多的是!碰上了就挤出来一点,谁碰上谁倒霉。
  这种事情多年就存在,干部们早干什么去了?纳税人的血汗养着一群吃官饭放死骆驼的败类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5: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基层干部也很辛苦!收入很低!压力很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5: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根本不知道通渭是什么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5: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快别放屁了,县里不图形式1,哪个乡、村会这样搞,得罪百姓,吃力不讨好,都是县上要求的集中连片造成的,却只处理乡村干部,胡弄人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