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有哪些世界遗产?

[复制链接]
查看38 | 回复38 | 2021-1-10 05: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截至2013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的世界遗产总计45项,其中世界自然遗产10项,世界文化遗产31项,双重遗产4项,总数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意大利。海南省目前尚无世界文化遗产。
  ------------------------------------------
  请大家推荐未来海南有哪些可能申报世界遗产成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5: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南澄迈火山古村落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4-2-25 10:43| 评论: 0|原作者: 杜颖
  摘要: 澄迈县位于海南岛西北部,部分地区属于万年火山石漠地,远古火山的喷发,造就了一片富饶的土地,也给人类留下了宝贵遗产。澄迈县境内拥有众多以火山岩为主要建筑材料建成的古村落,这些火山古村落具有数百甚至上千年 ...
  澄迈县位于海南岛西北部,部分地区属于万年火山石漠地,远古火山的喷发,造就了一片富饶的土地,也给人类留下了宝贵遗产。澄迈县境内拥有众多以火山岩为主要建筑材料建成的古村落,这些火山古村落具有数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其年代、面积、规模、保存完好程度在世界范围内都较为少见。为保护好这些火山古村落、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澄迈县于10年前就已开始探索对这些古村落进行保护,后陆续完成了县内163个行政村、867个自然村的规划,从2012年开始,澄迈对县内火山文化特色突出的古村落进行集中规划设计,并将文化建设、文物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2013年,澄迈从47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火山岩古村落中确定了23个古村,以“古村落群”的形式进行整体包装策划,并同期成立了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启动后,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指导和帮助。去年6月,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专家组来到澄迈进行了首次考察,给予了很高评价。规划院院长付崇兰认为,澄迈以整体打包方式参加“申遗”具有可行性。受澄迈县委托,在付崇兰带队下,专家组对县内镇、驿站、巷、胡同、景物、宅、碑、文等进行调查整理,形成了古村落申遗研究报告提纲。
  截至2013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的世界遗产总计45项,其中世界自然遗产10项,世界文化遗产31项,双重遗产4项,总数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意大利。海南省目前尚无世界文化遗产。此次澄迈率先启动申遗,在我省尚属首次。为此,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认为,尽管要经历考察、报告、评估、论证等诸多复杂环节,难度系数高,耗时数年,但申遗工作将为澄迈文物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使城乡发展受益,对火山古村落群能够“申遗”成功抱有信心。
  本报记者杜颖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路阻且长”,中国一年只能申报一个,海南世遗目前是空白———
  世界文化遗产,隶属世界遗产,闪金的招牌分量沉甸,欲申报成功,实乃不易。跻身世遗之列,路阻且长。在国内,几十年来,申报城市付出心血,少则3年,多则为世遗等待20年。
  截至2013年,中国有世界遗产45处,居世界第二。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遗的定义为: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人类的创造和大自然的造化;价值标准的灵魂是:真实性、完整性。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都很热,竞争激烈,申遗无异于是一场漫长、艰难的战役。在我国,一年也只能申报1个。”省文物保护专家、文物局局长王亦平说。
  即便面临如此艰难,在建省以来尚没有一项世界文化遗产的海南,人们的内心,面对大自然造化和万年火山的馈予,心中始终保有申遗的希冀。
  而启动申遗,为何由澄迈大胆率先发起?
  \
  罗驿村火山岩石屋院内的火山岩浴缸。本报记者李幸璜摄
  \
  罗驿村道乐塔。本报记者李幸璜摄
  \
  罗驿村李恒谦故居精美的建筑雕刻。本报记者李幸璜摄
  “金色土壤”价值不仅限于长寿
  这要从一块火山石头说起。2012年,澄迈荣获“世界长寿之乡”殊荣,在不断破解长寿奥秘的过程里,无意中发现了这片土地里富含的硒。
  “澄迈县曾委托科研机构带着一块火山岩去检测,检测报告显示,平均每千克火山岩里所含的硒含量高达441微克,且元素毫无辐射,让人意想不到。”
  它引发了澄迈县领导班子的思考:这1000余平方公里的“金色土壤”能为澄迈带来“长寿之乡”的美誉,但它的价值仅在于此吗?
  现实显然不是。这片土地的价值和特色,如果从文化角度上重新考量,则显现出了更大的发掘价值。“正是从一块火山石头开始,我们对集中富硒的火山岩地区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认为,对这片火山岩地上沿袭下来的古村落,要连同红土地一起严格保护起来,这不仅是为澄迈,这是人类的财富。”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说。
  也是从两年前形成共识起,面对聚集着火山岩地貌的古村落群,澄迈开始着手编制《火山岩保护修复规划》,将古村落和文物保护放在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和位置。
  丽江乡村民居元素传到澄迈古村
  在对有750年历史的澄迈古村罗驿村的文物修复中,澄迈第一次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始有了初步意识,这源于对古罗驿村成长起来的一位清代建筑家李恒谦的重新审视。
  清代仕宦名人李恒谦,在云南丽江任知府,他是位对乡村民居兴趣浓厚且付诸行动的建筑设计家。为官期间,他参与设计丽江乡村民居建筑,并将大量云南民居图纸带回家乡海南,在祠堂、民居、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改造中,加以实施应用,为澄迈这一方红土地留下了滇乡风情与痕迹。
  丽江古城的建筑,注重融合战略位置与崎岖的地势,同时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建筑古朴的风貌,当之无愧地获评世界文化遗产。
  而这位世遗之乡的主政者的故乡,正是澄迈,这引发了澄迈人大胆的设想:同样具有独一无二地质面貌的澄迈特色古村落,世遗之乡设计者的家乡,也应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契机和价值。
  这一片乡村热土,开始因文化而闪动。
  党的十八大将“美丽中国”写入报告,美丽中国的海南篇,是从建设美丽乡村开始的。
  澄迈乡村的美丽,就体现在一个个古村落里。“由此,我们决定启动澄迈申遗,以其为载体,将对古村的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的融合。”杨思涛说。
  申遗是海南文化的一次大胆尝试
  那么,走上申遗之路的澄迈,将为自身、为琼北、为海南带来什么?
  杨思涛认为,首先,其无疑会极大地提高澄迈旅游业的国内外知名度,能够带来丰富的旅游客源。回望1990年代,苏州园林、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相继迈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列,申遗成功次年的游客量分别增加了40%、300%和40%。近观于去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南哈尼梯田,也带来了旅游爆棚,游人如织。澄迈申遗,对其自身旅游业的促进,提升三产比重,拉动作用都将十分明显,它也成为澄迈火山岩地区向康复康体养生美体产业方向迈进的有力助推器。
  其次,杨思涛认为,澄迈申遗,对琼北旅游圈将产生集聚效应。火山岩文化元素不仅在澄迈可以找到,也散落在周边海口、定安、临高等市县,借助申遗之力,不但可以带动澄迈乡村的发展,更可以对琼北乡村建设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出积极效用。再次,澄迈申遗,从文化上努力去填补海南的一项空白,是海南文化建设一项从未有过的大胆尝试。(本报金江2月24日电)
  连线
  古村落集中连片修复
  澄迈县委常委、副县长娄和文:“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对此,澄迈领导班子上下收获心得很深。那么,建设美丽乡村,究竟将以何为抓手?
  文化必不可少!美丽乡村应与文化建设和文物保护有机融合。澄迈县历史悠久,是海南历史文化古县。自西汉年间(公元前110年)置县,是西汉时期海南三大历史名邑之一,史脉久远,人文炽盛,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古村落遍布县域各地。金江镇美榔双塔建于元朝初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城镇罗驿村,是世界上最大的用火山岩建造的古村落,已有800多年历史。澄迈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融入对这些古村落的保护和修复中,有力带动了这些古村落及周边的发展。为此,澄迈从去年起实施对县辖内古村落的集中连片整治修复工程,并筹划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其整体包装,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精彩亮点。本报记者杜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5: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探访石韵

  澄迈县老城镇罗驿村当初建屋前,就地取材,雕石为器。如此无拘无束,才有了如今神韵各异的300多栋火山岩古石屋。本报记者李幸璜摄
  这里,是许多人梦中的故土家园:石桥流水、蛙叫蝉鸣、青石板铺成的古巷狭长幽深,或光影斑驳,或潮湿滑腻,弥漫着浓郁的沧古气息。
  这里,有历经千年洗礼的牌坊、气势宏伟的李氏宗祠、300多栋古色古香的火山岩石屋、不同凡响的李氏家族源流……当踏入这个村落,彷佛走入历史的大宅门:岁月的沧桑、建筑的精致,无处不可触摸到。
  这里是澄迈县老城镇罗驿村。“隐藏”在澄迈乡间的罗驿村,村中人文古迹众多、家族历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不少名人志士曾在这个民风淳朴、儒学风气浓厚的古村落,留下时光脚印。
  澄迈罗驿村:
  火山岩上写满故事
  300栋火山岩石屋神韵各异
  初入村落,村口连挨着的日湖和月湖,犹如两个恋人紧紧相依,在轻风的吹拂下微波荡漾。沿湖而行,大片错落有致的火山岩石屋,青石板路纵横交织。
  本是粗糙的石板,人来人往间,每块石头都被岁月打磨得锃明瓦亮。石屋院前门后,石桌、石凳、石臼……各种由火山岩制作的石器石物,随处可寻。双手触碰斑驳的石墙,那些湮没在岁月长河中的人或事,似乎都凝注在任凭雨打风吹的建筑中。
  村里97岁老人李受乾说,罗驿村地处偏远,当初建屋前,就地取材,雕石为器。村民按经济能力、个人喜好修建房舍。如此无拘无束,才有了如今神韵各异的300多栋火山岩古石屋。
  “我从出生到如今,一直居住在这石屋里,冬暖夏凉,很是舒服!”李受乾眼神浑浊,可脸庞依然有着身居世外桃源的淡然。
  元明清出过3举人
  “诸峰环绕罗列,冯公开琼建驿。”建于南宋1256年的罗驿村,是古代琼州往西行的驿站。无数个登陆琼岛的官员,曾在此驻足。
  罗驿村始祖李文英,设立私塾教书育人,开启文教之风,使得李氏后人文人辈出。在历经元、明、清三朝600多年间,罗驿村出过3名举人、34名贡生、18名廪生、78名监生、129名庠生。
  从这里走出去的李氏后代,不忘惠泽乡里,为家乡修筑宗祠、造桥修路、树立牌坊,使得村庄成为了重文兴教,儒学浓厚的人文古村。
  走访罗驿村,你会惊叹这座村落布局的整齐规划,村前湖泊环绕,石屋鳞次栉比排列村道两旁,全村36条石板砌成的村道交叉相通,即使是游客,只需走访一日,便可摸清村巷的脉络。
  现今,罗驿村还保存牌坊、古井、石桥、宗祠等众多古色古香的人文遗迹,村里保存的《李氏族谱》以村中“八景”吟以为诗,流传后代。如今行走村落,略显衰败的石头建筑、风雨侵蚀的石碑刻记,曲折石阶通往的,是数百年前的文明昌盛。
  “八景”之首流淌清朝风
  罗驿村“八景”之中,最有代表的莫过于坐落村东南的李氏宗祠。李氏宗祠建于清雍正年间。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三进屋每进五帖屋,配有雨廊和厢房,木雕、石刻、彩画都具有鲜明的清代建筑风格。
  站在庭院正中间,可透过宗祠照壁圆孔,一览墙外风光。村里老人说,祖先在此开辟圆孔,寓意着让李氏后人不可一孔之见,要以开放的态度面对世事变迁。
  步出村口,几度回首。四遭山林郁葱,却染不透古村斑驳的底色。沐浴着晚霞的乡间小路,炊烟从石屋袅袅飘出,让人恍惚感觉,仿若画中的罗驿村,千年时光只不过刹那间。(本报金江2月24日电)
  点睛
  机会属于行动派
  -袁锋
  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举动初听起来过于大胆,但仔细想一想也就释然。申报了不一定成功,但不申报一定不会入选,道理人人都明白,但机会只属于起而行之的行动派。
  分析起来,大胆申遗或许能为澄迈带来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的收获,即使未能成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出澄迈的知名度,搅热澄迈甚至周边的琼北旅游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澄迈申遗确是一着妙棋。
  下一步,澄迈需要对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对自身的资源禀赋、文化底蕴进行详尽客观的梳理和挖掘,以此开始申遗的艰辛征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5: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南联合6省申请将"海丝"纳入世界文化遗产
  6月21日,一场规模盛大的研讨会将在海南召开,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方代表、国家文物局、国家海洋局以及国内“7省9市”文博学者,台湾、香港等地知名考古学者纷纷来琼,共同谋划如何借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苏、浙江、山东7省之力,正式申请将“海上丝绸之路”纳入世界文化遗产。
  但是,海上丝路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组成———南海水下文化遗产,却面临一系列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总体规划空白、考古设备简陋、专业人才匮乏、常态监管不足、文物黑市交易猖獗……倘若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解决,申遗之路将会困难重重……
  【遗憾】
  艰难起步后
  陷入10年空窗
  1996年海南成功启动西沙群岛文物普查,首次发出“南海声音”,但之后10年南海水下考古一片空白
  “玩命。”要从一位严谨学者的口中听到这样的字眼,并不容易。但说到海南水下考古的发展历程,见证其24年发展史的海南省文物局局长王亦平,亦用了这个感性词汇形容起步之艰。
  1990年10月,由国家文物局对海南文昌宝陵港的水下沉船进行调研,拉开了海南省水下考古的序幕。
  时值建省之初,海南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尚无任何经验积淀,省级管文保的包括王亦平在内只有3个人,文物保护,面临着不可预知的未来。
  1996年
  西沙群岛文物普查
  震惊中国考古界
  王亦平回忆,省文管办当时做出了一个关键性决定:全力投入对水下文物遗产的保护。海南走向南海的第一站,是成功启动了1996年的西沙群岛文物普查。
  这是海南水下考古史上第一次向国家文物局申请项目,考古队在南海工作了30多天,航程1670公里,王亦平、郝思德、黎吉龙等考古队员,向潭门渔民租了一艘60吨机动木船,挤下了21名工作队员,小舱里队员都要侧着身睡觉,风浪稍平静时,王亦平他们都睡在甲板上,时常与台风搏斗。
  那一次文物普查震惊了中国考古界。考古队在西沙15座岛屿、3座沙洲采集到1300余件陶瓷器文物标本,并有了珊瑚岛等附近海域的首次水下探摸,发现了9处遗址点,打捞出水文物400件,这是中国水下考古自确立以来,海南第一次在考古界发出“南海声音”的标志事件。
  开启水下考古,钱是向国家要的,但人,不能再向国家要。
  海南籍考古队员黎吉龙是1998年海南第一批外送培训的水下考古队员,当年这个乐东小伙子还是三亚文物局的一名办事员,他跟王亦平两人赴宁波基地接受国家文物局的培训。这次培训后,海南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水下考古队员,此前“持证”的水下考古队员为零。
  1997年后
  海南的考古目光
  从水下移开10年
  1996年后,水下文物价值骤然上升,以至于199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在西沙群岛水下考古发现华光礁1号沉船的同时,也惊讶地发现这片海域出现了大规模盗掘。
  古沉船多在礁盘附近失事,而西沙众多礁盘正是渔民作业区,渔民对每个角落都很熟悉,而远离西沙的外部市场有了对文物的需求,也就出现了买卖和交易,到1997年、1998年时盗掘达到了顶峰。
  一方是疯狂盗掘,另一方面,监管却饱受制约。“我们没有条件巡查西沙,更无从去谈监管。这一时期,由于受到文保思路和内外大环境因素的影响,海南的考古目光从水下移开了,1997年后的10年时间,没有任何动作,没有进行任何水下考古项目。”王亦平无不痛惜这段时光。
  而恰恰在这10年间,国内其他地区水下考古崛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广东南海1号、福建定海白礁、漳州东古等相继开启了沉船发掘技术研究工作,海南与外省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到2007年,海南启动了华光礁1号沉船发掘,此后陆续有一些水下考古的新进展。
  【探因】
  远海考古竟然租用渔船
  技术装备太落后,全省所有持证水下考古队员仅15人,文物出水后海南没有专家能够独立进行专业解读
  从1990年海南水下考古拉开序幕,迄今20多年了,也取得了不少成就,在海南管辖的南海诸岛岛屿、礁盘等较浅的水域,共发现水下文化遗存136处,所发现的水下文化遗产数量为全国之冠,海上大遗址的初步形态已基本形成。
  但是,为何会出现10年空窗,为何与外省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探其原因———海南的水下考古面临太多掣肘。
  1.技术设备落后
  20年水下考古租渔船
  “迄今为止,每年我们到西沙海域进行1到2次调查,一直都租用潭门渔民的木质渔船,20年来都是这样。”谈到装备问题,省博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钊很是苦闷。
  在省博水下考古中心,考古队员蒋斌是省博8名考古队员中资历最老的,他坦陈:“水下考古并非你想象的那样,目前主要还是依靠人工。南海平均水深1200米,东海只有80米,黄海40米,南海水下考古就是大海捞针,非常需要有先进的设备仪器。但在当前条件下,我们做不到,只能租用渔船,让渔民作向导。”考古队员们表示,在未来对南沙海域考古中,面对比西沙海域更为辽阔的区域,丰厚的遗址遗存势必需要高精尖的设备作支撑。海南从2011年起对水下考古工作经费有了支持,但每年200余万元显然是“杯水车薪”,需要政府层面给予更大的支持。
  2.发掘人员缺乏
  全省“下水者”仅15人
  人才是开展水下考古的核心和关键,这一点得到了政府和考古界的认可。15人,是截至目前海南所有持证考古队员的数目,这是海南水下考古24年来才得以培养起来的队伍。而面对浩瀚南海和数以万计的文物发掘,15人显得太“单薄”了。
  省博物馆馆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丘刚一直关注水下考古人才的培养,“从全国来看,持证水下考古队员也仅有100余人,而受到年龄、体质等因素限制,能够真正下水开展考古的,国内不超过50人,我们有15个队员,70%以上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一比例在全国来看显然并不算低,但未来要在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南海海域开展水下考古,人才依然喊渴。”
  在李钊的协助下,记者也对省博水下考古队员进行统计调查,在8人团队中,其中7人年龄35周岁以下,适宜长期进行水下工作;8人中6人为本科学历,2人为研究生学历,且分布在考古、美术、文保等专业;8人中女性只有1人,海南本土考古队员只有2名。
  因为人员数量不足,目前通常采取的做法是“水下一盘棋”,就是每一次除了海南水下考古队员,也要通过国家文物局帮助调集全国有资质的水下考古人员集中攻克项目。
  3.解读人才匮乏
  常弄错文物年份
  “有遗址发掘团队,有省博实验室水下文物复原团队,但在出水文物的研究方面,人才极为匮乏。”王亦平不无担忧地指出,尽管20多年来做了很多次基础性调查,但对水下文物的解读严重缺失。“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南海出水文物以船体和船货为主,但我们对船货船体进行的研究并不内行,无法深入,甚至对船货这类文物的初步解读都比较困难,现在多数时候依靠的是邀请国内权威研究者随船同行,现场帮助判断,并推敲其内在联系。”
  这一点上,16年坚守考古一线的海南资深水下考古队员黎吉龙深有感触,他说,我们现有的一些推断,观点多是来自于调查发掘中聘请的专家现场的解读和鉴定,海南目前能够独立去研究判断的人才仍十分紧缺,对古航海技术、古代航海能力、古代船只利用状况等方面的解读仍是空白。
  2011年,黎吉龙参与西沙石屿沉船文物发掘,打捞出多箱器皿。“年轻的同事说是北宋的,我当时想也应该是吧,因为没有研究人才。后来我们邀请到中国古陶瓷协会副会长栗建安,栗建安说这应是五代的,后经国内权威机构认定,发现此次发掘的器皿果真出自五代,这使得西沙出水的器物时间大大推前了。”
  据悉,到目前为止,海南对6年前出水的华光礁1号沉船的整体发掘研究报告仍未出炉。
  4.海上执法太难
  一年才巡海一两次
  “海域太大,一年1次到2次的巡查,很难对盗捞起到多大的震慑作用。”王亦平回想起1990年代末“要致富捞文物”的盗捞疯狂时代,仍觉痛心不已。
  栗建安曾指出,西沙文物越来越受到藏家的重视,水下文物交易市场活跃,利益的驱使让有些人铤而走险,水下文物盗掘现象严重,加之水下文物遗存的特殊性,远离陆地,分布范围广阔,常规的保护措施乏力,保护难度大,这一问题至今未能根治。
  黎吉龙告诉记者,他曾在某岛礁等礁盘采集文物数据时,发现礁盘上密布着许多深坑,这些明显带有人工痕迹的海坑,是不法分子利用小艇的螺旋桨找寻瓷片留下的,这种方式对水下遗珍造成了致命性的毁坏。在华光礁1号沉船发掘中,考古队员们也发现了明显的船体被炸过的痕迹。
  为此,省文保部门近年研究在西沙海上建立无人监测平台。王亦平说,该平台从2013年起着手运作,曾邀请设计单位做现场调研,拟率先在两个岛礁建立两个监测点,通过数据监控,实时传送数据回永兴岛国家文物局考古工作站,再由此传回海南本岛及大陆,以此来提高海上监控巡查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5: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5.没有总体规划
  多数岛礁没去过
  尽早对南海文化遗存进行规划,才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路径,但是这么多年来,鉴于南海的“敏感”,到现在我们依然没有总体规划。王亦平坦言,做规划存在“两难”,一是规划必须要建立在调查的基础之上,而至目前,海南水下考古队除了去年对南沙珠碧礁、美济礁、永暑礁等岛礁进行调查外,南沙海域大多数的岛礁并没有去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二是省文保部门也曾希望以立项的方式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但因经费等问题搁置了。
  “目前三沙市开启了甘泉岛和北礁的局部岛礁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对文物保护将起到一定作用。”王亦平认为。
  而另一方面,让丘刚焦灼的是,目前海捞瓷、砗磲等在市场上倒卖泛滥,给文保工作带来了更大难度。“按照《文物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和水下出土或出水的文物都归国家所有,但是当前监管力度还跟不上。”
  【观点】
  故宫博物院院长、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日前接受记者采访———
  海南是名副其实
  的文化遗产大省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没有必要担心列入保护的文化遗产数量太多,我们可供保护的文化遗产数量和曾经拥有的相比,太少了。
  我们就是在冲突与发展中坚守着文化遗产,坚守着我们对于传统文物的保护,但今天我们已开始从文物保护进入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
  过去文物保护从点到面,是一座塔,一座桥,是一栋古建筑,如今文化遗产保护的场面更大,包括大遗址群、文化线路等,比文化线路更大的是丝绸之路,作为连接着97个国家大半个地球的海上丝绸之路,海南就是其中重要的节点。三沙的北礁、甘泉岛、华光礁等遗址,是中国最南部地区的国保单位,我们还继续往南挺进。
  对于海南,我一直强调海南是一个文化遗产大省,一开始总有人将信将疑,后来在一次论坛上,我详细论证了海南是文化遗产大省的充足依据,在这方面我们要有自信,我们的文化遗产也是独具魅力的。
  【回顾】
  南海文化遗产
  申遗路坎坷
  继2008年华光礁1号沉船发掘之后,今明两年,海南考古目光聚焦到珊瑚岛和金银岛沉船。
  根据考古调查,珊瑚岛1号沉船遗址和金银岛1号沉船遗址遗留有大量清代石质建筑构件与石雕件,从已经掌握的材料推测,应当是当时移居海外的先民,为在移居地修建房舍、祠堂、庙宇等,在国内定制建筑材料,由于运送船只失事而遗留在该海域。
  据透露,伴随着2014年我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正式投入使用,可能首先选择作业环境阔,能见度较好的南海进行水下遗产保护、调查工作。
  20年来,海南水下考古有过起伏间断,但通过调查总体上仍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认识,即从采集到的遗址标本来看,绝大多数南海水下文物是中国遗留的,也以中国货物居多,由此可以判断中国人在那些年代较为先进的航海能力。
  凭借南海数以万计的水下遗产,海南在多年前已经酝酿提出将南海水下遗产申请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可这一构想,因为诸多现实因素至今尚未实现。
  早在10年前,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问题,国际教科文组织曾有过商讨,但不了了之。
  此间,海南岛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如何?海南考古学者通过陆地遗址与海上丝路的内在关联上不断寻求突破。
  考古中,有学者认为,澄迈福安窑址、儋州碗窑村窑址,都带有外销瓷倾向,有着中西文化交流的痕迹。比如,在窑址发现了不同时代根据需求不断变化的各类瓷器品种,发现绿釉、白釉、褐釉等各类品种,这很有可能是大宗贸易才产生的,那么从而推断,海南岛应该不仅是海上丝路的受益区域,也可能是产出区域,其在海上丝路上的历史地位很关键。
  但也有专家持反对意见,认为福安窑址产生于清代中期,此时是海上丝绸之路自明代禁海以后进入的衰落时期,时间上并不契合,无法佐证其观点。
  而也有人认为,官方禁海并不代表消灭了全部的民间海上贸易,从西沙沉船中曾发现有官方禁止出口的铜锭也代表着民间贸易中私密的一面。
  种种推断,种种争议,而今,海南借助21世纪海上丝路新的契机,再度发出“南海声音”,并已与广东、广西、福建、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结成“申遗”利益共同体,谋求申遗突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5: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
  发展历程
  1959年,埃及政府打算修建阿斯旺大坝,可能会淹没尼罗河谷里的珍贵古迹,比如阿布辛贝神殿。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努比亚行动计划”,阿布辛贝神殿和菲莱神殿等古迹被仔细地分解,然后运到高地,再一块块地重组装起来。这个保护行动共耗资八千万美元,其中有四千万美元是由50多个国家集资的。这次行动被认为非常成功,并且促进了其它类似的保护行动,比如挽救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遗址、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起草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协定。
  1973年,美国最先加入公约组织,有大约180个国家加入。
  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召开会议,评审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包括:①文物,②建筑群,③遗址。世界自然遗产包括:①地质和生物结构的自然面貌,② 濒危动植物生态区,③天然名胜。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提出把“文化景观遗产”纳入《世界遗产目录》中的,专门代表《保护世界文化与遗产公约》第一条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观遗产包括:①园林和公园景观,②有机进化的景观(人类历史演变的物证),③关联性文化景观。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项目——世界记忆文献遗产(也叫做“世界记忆工程”或者“世界记忆名录”),目的是抢救和保护文献记录,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以便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激发创造力。这是跟《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并列的项目,一般也被当做世界遗产的整体内容。
  1998年,奥地利塞默林铁路,1999年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延伸出一个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线性文化遗产”类型。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发计划署和全球环境基金设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即GIAHS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09年,湿地国际联盟组织开展对国际湿地纳入世界遗产保护战略,设立“湿地遗产”项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5: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分类
  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复合遗产和文化景观。具有明确的定义和供会员国提名及遗产委员会审批遵循的标准:[1]
  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以及其综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方。
  其标准有:
  ⑴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⑵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⑶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⑷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⑸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⑹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和实质的联系(委员会认为,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名录》的理由)。
  自然遗产
  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规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境区。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其标准有:
  ⑴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⑵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⑶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⑷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混合遗产
  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Mixed Site)简称“混合遗产”、“复合遗产”、“双重遗产”。按照《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只有同时部分满足《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定义的遗产项目才能成为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
  这样一来,世界遗产即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复合遗产和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代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一般来说,文化景观有以下类型:
  ⑴ 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他概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⑵ 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当前的形式。它又包括两种次类别:一是残遗物(化石)景观,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不管是突发的或是渐进的。它们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就在于显著特点依然体现在实物上。二是持续性景观,它在当地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展示了历史上其演变发展的物证。
  ⑶ 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此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迹遗址、自然景观一旦受到某种严重威胁,经过世界遗产委员会调查和审议,可列入《处于危险之中的世界遗产名录》,以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文化景观的评定采用文化遗产的标准,同时参考自然遗产的标准。为区分和规范文化景观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的评选,《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对文化景观的原则进行了规定:文化景观“能够说明为人类社会在其自身制约下、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下以及在内外社会经济文化力量的推动下发生的进化及时间的变迁。在选择时,必须同时以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和明确的地理文化区域内具有代表性为基础,使其能反映该区域本色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世界上的第一项文化景观遗产诞生于1992年,即新西兰的汤加里罗国家公园(Tongariro National Park)。此后,陆续评选出了一些文化景观遗产,但往往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5: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海口石山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是在海口石山火山口公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级旅游品牌。公园1996年承办了“世界旅游日”主会场活动,先后被评为“海南省优秀旅游景点”、“海南省十佳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它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城市火山群地质公园,也是海南省第一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具有突出而重要价值的世界级旅游景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5: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目前网上资料:
  基督教文昌东路镇蛟塘大教堂,建于大清道光八年,1831年
  天主教定安仙沟教堂,建于清光绪11年(公元1885年)
  天主教定安深田教堂 建于1892年
  基督教儋州那大教堂,建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
  基督教琼海嘉积教堂,建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
  如果将目前海南保存比较完整的几座百年老教堂联合打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5: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多了你们,你以为是故宫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